如何发现财务造假、哪些数据猫腻多?专家叶金福解读

如何发现财务造假、哪些数据猫腻多?专家叶金福解读

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出品 文丨杨芳

1.5亿股民,3000多家上市公司,万亿级市值……2014年底A股市值跃升至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并在此后多数时间保持了市值全球第二的国际地位。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更是重中之重。

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推出年终策划聚焦上市公司治理——《财务之谜》,特邀资深会计师、著名财务专家和公司治理专家深度解读和剖析上市公司治理新方向、公司财报和财务数据,揭开隐藏在这背后的财务之谜。

本期凤凰网财经特邀著名财务专家、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叶金福深度剖析财务舞弊问题,从资本市场变化、上市公司财务监督、财务造假、会计事务所角色权衡到康得新瑞华事件、科创板、会计师关注的核心财务数据等热点问题一一解读。

近年来,上市公司舞弊案频发,包括康得新造假案、金亚科技案、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等引发市场轩然大波。 为何财务舞弊案件频出?叶金福 认为,一是上市制度的问题,比如上市公司的上市核准主要看业绩,一旦上市后乌鸡变凤凰,业绩造假的动机就很强二是惩罚机制的问题,财务舞弊案子再大,监管行政处罚顶格也就几十万块钱,直接退市的毕竟是少之又少

舞弊案高发,投资者提出“上市公司越来越无法无天了,各种财务舞弊司空见惯、中介机构为虎作伥、监管机构形同虚设”的质疑声。 作为一线的会计师,叶金福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现在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较之10年前,甚至5年前都要规范得多。

谈及康得新瑞华案,叶金福认为,“瑞华受累于康得新事件,前途未卜,我想可能整个国内大的事务所都有“兔死狐悲“的感觉。 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会计师,尽管名头很响亮,实际上对付财务造假的手段比较有限,那当然喊冤叫屈是没有用的,防范公司舞弊的责任是没有办法回避的,所以还是要从事务所自身来找问题。 ”

作为资深会计师,叶金福认为最深刻纠结的认知是关于审计程序的“边界“问题。 “会计师面临真正压力的场景,是审计识别出了舞弊但下一步如何选择的问题。 就好像你熟悉的一个人,你通过各种迹象判断他可能是个小偷,但你并没有抓住他的手,他会大声的反驳你的判断 。 ”

01

谈舞弊案频发:关键在上市制度和惩罚机制问题

凤凰网财经: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财务舞弊问题? 相比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国在对上市公司财务监督问题上有什么不足和优势?

叶金福 识别财务舞弊是会计师的本职工作,伴随着我整个18年的会计师生涯。 开始从业的前几年,对舞弊肯定没有什么认知的,当你发现被财务舞弊实实在在的欺骗了几次以后,自然就会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他是怎么骗我的? 我为什么会被骗? 我怎么样才能做到不被骗”,深入思考加不停的实战磨练,就会总结出一些识别财务舞弊的框架和方法, 所以研究财务舞弊的初心就是学以致用,想从技术层面减少在工作中被舞弊欺骗的可能

中国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监管足够多,足够细,技术水平也足够高,拿我们事务所来说,每年的上市公司业务,要么有证监会检查,要么有财政部检查,要么有注协检查。 当然,这些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在监管上的特点和优势,但为什么还是接二连三的爆出一些财务舞弊的大案? 我想这里面可能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一是上市 制度的问题,上市公司的上市核准主要看业绩,一旦上市后乌鸡变凤凰; 上市后需要持续盈利,连亏两年ST,再亏就要保壳; 大股东利用股票进行高度杠杆化的交易,业绩坚挺是杠杆的支点; 上市后搞个并购重组必须进行业绩对赌,也就是说,上市公司从头到尾是业绩都是核心,业绩不够怎么办,在利益面前,就有很强烈的动机来造假。 二是惩罚机制的问题,财务舞弊案子再大,监管行政处罚顶格也就几十万块钱,直接退市的毕竟是少之又少。 在成熟市场上对财务造假形成巨大威慑的集体诉讼机制和类似于“浑水”的做空机制,目前在国内市场上还非常不完善。 上面说的这两个制度性的问题,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衡量财务造假的风险和收益之后,往往铤而走险。

目前国家在大力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注册制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资本市场会弱化以短期利润为核心的上市公司评价体系,而更加关注其长期价值,所以上市公司对业绩的不正当追求会大大降低。 注册制下,监管机构不再通过审核对真实性背书,所以修订证券法,使其成为一部打击上市公司造假的“严刑峻法”,也就成为必备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注册制的建设和相关法制的完善,相信可以在根本上推进财务舞弊高发问题的解决。

凤凰网财经 您个人感触,资本市场这几十年发展中比较大的变化是什么? 目前资本市场存在哪些问题? 公众对财务舞弊问题认识有什么大的变化?

叶金福: 资本市场这十几年来的变化,感触最大的就是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拿IPO来说,经历了通道制、核准制,注册制,主板之外又有了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 目前科创板是注册制,创业板在推进注册制,主板和中小板是核准制,但一个市场两种制度的局面不可能长久存在的,所以全面推进注册制是资本市场接下来可以预见到的趋势和变化。

近几年,公众对财务舞弊最大的认知,似乎是上市公司越来越无法无天了,各种财务舞弊司空见惯、中介机构为虎作伥、监管机构形同虚设等。 但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会计师,我敢说这个认知绝对是一种误解,现在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较之10年前,甚至5年前都要规范的多; 审计机构在执业中投入的人力物力比以前要大的多,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和中介的监管力 度也是空前提高。 通过会计师和监管机构这些沉在水面下的努力,实际上上市公司大量的财务风险被控制和消除了。

为什么有这种错位的认知呢, 我认为一方面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凸显、金融“去杠杆”和上市公司“强监管”的大环境下,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造假问题更容易暴露出来,另一方面是资本市场近几年比较低迷,在缺少赚钱效应的时候,一些财务舞弊事件在自媒体时代就更容易引发舆论热点。 当然了,我这么说,并不是想着对会计师推脱责任,就算你足够勤勉尽责,10项舞弊事件解决了9项,只有1项没有发现,爆了雷,那也肯定是难辞其咎的。

02

谈瑞华事件:会计师对付财务造假手段比较有限

凤凰网财经 今年,康得新 119 亿元造假震惊市场,审计机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正在被追责,瑞华事务所被“解聘”的情况陆续出现,其服务的“上市公司清单”也出现了不小幅度的缩水。 您怎么看这个事件? 对于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怎么更好防范公司舞弊? 如何扮演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角色?

叶金福: 公平的说,瑞华所在业内算是有规模、有底蕴、有品牌的国内大所,瑞华受累于康得新事件,前途未卜,我想可能整个国内大的事务所都有“兔死狐悲“的感觉。 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会计师,尽管名头很响亮,实际上对付财务造假的手段比较有限,那当然喊冤叫屈是没有用的,防范公司舞弊的责任是没有办法回避的,所以还是要从事务所自身来找问题。

目前具有证券资格的国内所有40家,去掉国际4大,大约有10家最具规模的国内大所。 国内大所目前虽然都是合伙制,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但距离真正的理念相同、风险共担的合伙还有很大距离。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利益的考量,实际上很多大所还是小团队模式,不是真正的一体化管理,这是制约事务所控制整体审计风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合伙人为核心的小团队模式,道德观和业务水平千差万别,这就很容易出问题。 反过来,一体化做的好的大所,大问题出的就相对少。 所以,只有加强一体化建设,把业务、财务、人力、技术和风控都真正一体化了,才能集中全所的力量管控风险,才能有底气对不良的上市公司用脚投票,才能更好的防范上市公司舞弊风险。

推进事务所的一体化建设,不可能是一个事务所或一个行业协会能够完全解决的,这里面,一是需要监管部门强大的外部推动,二是需要资本市场能够给予有品牌有口碑的事务所一个长期的溢价。 据我所知,现在监管部门已经在采用许多手段,大力推进国内大所的一体化建设,这对很多事务所来说就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肯定不是一个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

凤凰网财经 : 近年,很多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或 IPO 造假被处罚甚至退市,这是监管趋严的因素还是流程上有纰漏?

叶金福: 近年上市公司造假并不是多了,而只是暴露出来的多了,公众看到的多了,实际情况是资本市场近几年还是在逐步规范的,现在的财务造假比之前要少,尤其是IPO,在监管部门持续的高压下,现在的财务真实性已经提升太多了。

近几年暴露的财务造假多了,和监管的趋严肯定有直接的关系,但我认为根本性的原因还是市场环境的变化,包括金融市场和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市场的变化,下行环境中资金链断裂了,经营难以为继了,业绩造假就容易“拨出萝卜带出泥”。 另外,前几年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高峰,标的公司为了完成过高的承诺业绩而业绩造假,现在到了对赌期结束的时候,舞弊的问题也集中暴露出来了。

至于说这里面有没有会计师审计流程上的疏漏,这个肯定不是完美的 。 现在的大规模造假全部是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实施的全流程的造假,虽然会计师的审计方法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总体上审计手段还是极其有限的,大部分时候是依靠造假者的自证,对组织严密的系统性舞弊的确是力有不逮。

03

谈科创板:应关注上市公司未来发展而不是短期业绩

凤凰网财经: 目前,科创板上市企业受到很大关注。 这种“宽进”的公司,如何做好监督降低投资风险?

叶金福 所谓的“宽进”,是注册制下的上市条件的确是放宽了,比如说亏损公司、红筹公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上市了。 “宽进“绝对不是指财务真实性和内控规范性的要求,绝对不是在IPO中放松了对财务造假和业绩粉饰的监管,实际上,科创板的财务核查的力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极具透明度的问询在客观上提高了核查的要求。

科创板的科技属性注定其经营风险较大,财务报表只代表公司过往业绩,并不能体现未来风险,加之未来上市的亏损公司越来越多,所以科创板对投资者要进行适当性管理,要让有价值发现能力的机构去充分博弈。 如果市场是以专业机构为主,关注重点是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而不是短期业绩,这就在客观上改良了容易产生财务舞弊的土壤。

凤凰网财经 : 如何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您有什么建议?

叶金福 : 实际上,目前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已经足够多,足够细致,但如果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层面不能从源头上抑制上市公司的造假动机,相关的监管也就难以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制度方面,推进注册制改革,改变以短期业绩为主的上市公司评价体系,引导资本市场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 法律方面,通过证券法修法,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惩处力度,一旦坐实就可能让上市公司直接退市,相关责任人倾家荡产,才能对财务舞弊形成强大的威慑。

04

谈会计师压力:最纠结的是审计程序的“边界”问题

凤凰网财经 : 您个人在审计公司财务或者项目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如何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仍然一查到底,做到专业尽职? 会计师如何权衡好服务和监督责任?

叶金福 对于资深会计师来说,我相信都有一个最深刻,也最纠结的认知,那就是审计程序的“边界“问题。 正常的审计程序都做了,并不能确保你能够识别出财务舞弊,但如果后面暴露出了舞弊,会计师又很难用审计程序完备来抗辩,因为审计程序这几年越来越失去了清晰的边界。 你可以说你手段有限,但很难说你已经究尽了所有的程序,就算所有程序你都做了,但程序效果到不到位仍然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判定。 所以在实务中的问题是,只要上市公司出现了财务舞弊,监管部门几乎就会判定会计师的审计是失败的。

审计程序可以识别舞弊迹象,但审计程序是非常有限的,往往并不能够真正的“抓住“舞弊。 会计师面临真正压力的场景,是审计识别出了舞弊但下一步如何选择的问题。 就好像你熟悉的一个人,你通过各种迹象判断他可能是个小偷,但你并没有抓住他的手,他会大声的反驳你的判断。 这个时候,会计师的压力就来了,首先你对自己的判断是不是足够自信,一不坚定,下一步可能就会演变成一个利益和风险的取舍问题。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果你真正想通了这一点,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好纠结的。

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是检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通过审计报告表达意见。 会计师的服务,是在充分了解客户的基础上,协助客户发现并控制经营和财务风险。 监督是前提和根本,如果出现了财务舞弊,所谓的服务也就毫无意义。 从维护客户的角度当然需要好的服务,通过服务来更深对客户的了解,从另一角度也更容易把握报表的真实性。

05

谈财务舞弊:只是个别“坏孩子”行为,但业绩粉饰非常普遍

凤凰网财经 : 您撰写的《IPO 财务透视: 方法、重点和案例》口碑很好。 当时为什么想写这样一本书? 您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叶金福 《IPO 财务透视》是我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因为一直从事IPO业务,从2007年开始,就陆续的把一些心得写下来,发到注册会计师视野等论坛上。 201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联系我,借着这个机会,把IPO财务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于2014年1月出版了第一本书。 说实话,我之前并没有想到过自己还能出书,出版社都没有做修改就出版了,并且加印了10几次,还算畅销吧。

当时由于时间关系,第一本书其实少写了IPO关于财务分析的内容,后来在编辑的督促下,2016年开始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写了第二本书《从报表看舞弊》,并于2018年1月出版。 这两本书的重要的观点、逻辑是非常统一的。

从专业上来说,我感觉第一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原创了一些概念,例如会计方法的可控性,财务舞弊的恒等式等,第二本书,最大的价值是自创了一套财务分析的框架,这个其实比创造概念更深入了一步。 不谦虚地讲,这两本书对实务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如果上升到人生意义,那写书这件事情足以证明我的会计师生涯没有白过,也算留下了几笔色彩。

凤凰网财经 您一般会比较关注上市公司财务的哪些核心数据? 从您的经验来看,目前 A 股上市公司财务问题暴露较多的是什么问题? 您有什么建议?

叶金福 大部分人最关注上市公司的利润,但实务中有许多种方式去美化报表利润,所以我一般不会先去特意关注哪一个具体数据,一是脱开业务去分析财务数据是没有意义的,二是如果分析的是一个虚假的或严重粉饰的报表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看报表首先要关注它的真实准确性。

我的方法是,先花时间尽可能了解一下行业和公司的业务特点,头脑中大概给出一个财务数据的主要预期,再解读一下财务报表,从整体上感觉一下报表有没有异常,存在异常的地方就是要重点关注的舞弊风险。

上市公司中,财务舞弊只是个别“坏孩子“的行为,但业绩粉饰或者说盈余管理,却是非常普遍非常正常的行为。 盈余管理在很多时候是利用会计准则给予的空间,目前A股上市公司有两个系统性的财务问题,都属于准则的空间过大。 一个是商誉问题,上市公司并购会产生巨额商誉,但准则只要求减值测试并不允许摊销,但这些巨大的商誉迟早是要归零的,是一次处理、分次处理还是不处理,上市公司就有巨大的选择空间。 另一个是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 准则目前在长期投资以及金融资产领域均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但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很难解决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问题,这就给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带来很大的隐患。

上面所说的系统性问题,建议监管部门在会计准则和实际操作之间能够找出一种比较平衡的方法来,和会计师一起着力压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凤凰网财经 您强调会计方法中的“可控性”,如何理解这个可控性? 您书中提到,要判断盈利能力的核心利润,如何判断? 您发现了舞弊中的舞弊恒等式,具体能给我们解答下吗?

叶金福 可控性、舞弊恒等式是我在《IPO财务透视》中提出来的概念。 核心利润是在《从报表看舞弊》中提出来的。

可控性是针对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而言的 。 在IPO过程中,会计方法的制定一定是要站在外部审核的立场上,会计确认尽可能要用客观的,保守的第三方证据,以尽量避免审核中认为存在业绩粉饰的嫌疑。

核心利润强调一个公司正常经营、正常核算下所产生的正常利润。 核心利润需要以净利润为起点,对非主营业务产生的利润进行扣除,对过于激进的会计方法下产生的利润进行扣除,对非经常性的利得或损失进行扣除,这是对利润进行分析计算的比较专业的一个过程。

舞弊恒等式建立在舞弊行为一个典型特征之上。 公司财务舞弊虚增利润,绝大多数情况下大股东或者管理层并不会动用自己的“真金白银“,而是想办法把虚构的利润隐藏在资产,尤其是长期资产里面。 利润虚增,根据会计恒等式的原理,必然导致资产虚增。 理解这个恒等式,我们就明白了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异常情况,往往可以帮助判断利润表存在的业绩水分。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的这两 本书,主要面对的读者应该是有相当财务经验的从事会计、审计和投资等财务专业人员,是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的,但肯定不适合作为标准的教科书来用。

凤凰网财经 作为一个会计师或者财务专家,可能会面临各行各业公司的问题。 如何做到在财务问题上专业的同时,对公司行业也有充分的认识?

叶金福 对于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师而言,财务和业务是绝对不可能割裂的,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业务,才能分析出财务数据的异常之处,才能通过财务数据看出业务存在的问题。 好的会计师,一定是跳出财务看财务。

会计师对行业的认识需要长期的知识储备和不断的项目积累,除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之外,其实更重要是借助于事务所强大的知识平台。事务所内部平台上积累的数据既来自于项目积累,又来自于行业研究,利用这些数据,既可以指导会计师执业,又可以服务于客户,是构成事务所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相对于国际四大,目前国内事务所在知识平台上是显著的短板,通过建设共享的知识平台是国内事务所推进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每个会计师,不可能做到对很多行业都精通和了解,所以事务所也在大力推进会计师的分行业执业。

(开白,爆料,转载,请加启阳路小编微信:fhwcaijing)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