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踏浪登高?
财经
财经 > 正文

中国创业板成长了10年,但依旧是一个婴儿。如今正面临最佳成长期。

10岁婴儿患“三高”

成思危曾多次警告创业板估值过高。早在2013年,他就多次提及创业板存在的5个问题:第一,有些企业并没有显著的创新;第二,估值过高;第三,社会对创业板财富效应的宣传有过分之嫌;第四,缺乏做市商制度;第五,虚假信息、内幕交易问题。

从创业板的发展现状来看,这5个方面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10年间,创业板也曾大面积发生“踩踏事件”。一些上市企业通过在一级市场高价圈钱、二级市场高价抛售的行为破坏了创业板的公平。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创业板存在“三高”现象,一是市盈率高,二是发行价高,三是资金超募。这“三高”容易导致资金浪费,不能向更多的企业分流。

10年后创业板仍是襁褓中的婴儿,是因为它并没有实现当初的预期,助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否则,便不会有如今的科创板。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板这些年走偏了。

“这些年创业板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所谓的创新企业、高新企业板块的印象,让这样一个高科技板块在A股市场深入人心,因为创业板曾经以‘创富板’这样的市场效应,给投资者带来很大冲击,创业板最终还是有点走偏了,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企业的乐园,创业板的初衷是想做中国的纳斯达克,后来按照主板的模式发展,变成了第二个主板,这是一个遗憾。”董登新表示,创业板这样一个概念摆在那儿,其实表达了监管层对创新企业的重视与支持,只不过按照主板的规则导致门槛过高,没有办法适应创新企业IPO的要求,因此包容性不够,也逼走了大批代表着新经济概念的好企业到境外上市,为美国投资人带来了非常不错的投资机会和投资价值。

创业板的包容性问题,已经引起行业和深交所的重视,他们不断地反省检讨并准备一场大的改革。

在董登新看来,这是必须的。“当然我们不知道这次改革有没有可能达到预期的高度甚至超越科创板,因为尽管市场在转型,投资者的成熟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仍然担忧创业板的改革能不能在注册制的推动之下更彻底,技术上的突破也还有不确定性。”

当科创板热潮扑面而来,创业板所占的位置有点尴尬。如今科创板做的就是创业板10年前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

再逢新起点

“科创板实现了本来我们对创业板的预期,创业板确实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唯有尽快地改革甚至超越科创板注册制的力度才有可能让创业板再次重生。”董登新表示,创业板有望跟科创板形成互补的市场,来跟纳斯达克相抗衡。

在他看来,现在上交所的科创板还是专注“独角兽”大型创新企业,对于中小创新企业科创板仍然缺乏包容性,因为上交所定位有意跟创业板有所切割,不想把创业板的“饭”都抢过来吃,所以在IPO门槛上还是有所要求——估值要达到10亿元,这就给创业板留了一个发展空间。

“估值在10亿元之下的企业科创板不要,创业板要不要?能不能比科创板更开放更包容?”董登新认为,对于估值低于10亿元的创新企业,创业板都要融进来。

所以在创业板10周年的深交所专家视频会上,董登新就提出来一定要把这个空白补上,对于IPO不满10亿元的企业,创业板要以更大的包容性将其拉过来,如果说10亿元是上限,那么下限应该到哪里?

在他看来,可以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应该把估值下限定位于5亿元,将来条件成熟、制度完善了,再把下限估值降到2亿-3亿元。如此一来,创业板对创新企业有更多的包容性,也能形成好的吸引力,因为大部分的创新企业都是在中小型初创企业里诞生的,所以比大型企业的成长性要好,创业板应该把这当成一个优势,把估值不足10亿元的中小型创新企业作为IPO的主要客户去发展。

这样一来,创业板也就必须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

“创业板过去的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如果创业板注册制到位,对中小企业做出包容,就会跟科创板形成非常完美的组合来对抗纳斯达克,同时也可以跟粤港澳大湾区的港交所形成互补,因为港交所的创业板和未来的创新板都在瞄准内地的沪深交易所进行拾遗补缺,凡是包容不了的港交所都会大开方便之门,比如早先的腾讯、小米、美团,港交所在定位上就是面向世界背靠中国,有非常大的格局和非常高的远见。”董登新认为,深交所在粤港澳大湾区要想跟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地位相匹配,就不能太弱势,尤其要正视跟港交所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应该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开发自己的市场特色和定位,创业板的改革就是一个重大契机,需要跟港交所有合作、有互补、有竞争,所以对于深交所来讲,创业板的改革一定要抓住身边先行示范区的优势大胆改革。

那么创业板推注册制可否直接复制科创板的做法呢?

在董登新看来,一部分是可以借鉴的,目前注册制主要架构基本上是接近的,第一个需要做的就是明确市场定位,怎样同科创板区分,一定要有深交所的特色。目前,上交所科创板将估值10亿元作为创新企业IPO门槛,而港交所创业板则打算将IPO最低市值标准从1亿港元提高至1.5亿港元,同时将港交所主板IPO最低市值标准从2亿港元提高至5亿港元,在此基础上,港交所还打算增设创新板并分层为创新主板与创新初板。“所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第一就是IPO的门槛标准,这个是一定要区分的,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能模糊不能摇摆,可以交叉,比如上交所的科创板是大中型创新企业,深交所的创业板可以是中小型创新企业,那么中等规模的创新企业可以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之间自由选择。”

“所以科创板和创业板是有重叠的,但是应该有个基本的分工,错位发展差异化经营,我想这就是最重要的一点。”

另外,在董登新看来,创业板注册制可以更开放,更加自由化,可以考虑取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在新股的推出上,创业板可以取消市值配送,让新股定价更加市场化,允许所有投资者无论场内、场外都可以参与新股申购,这也是创业板可以做出重大突破的地方,“市值配送将来可能是科创板的重大制度漏洞。”

因为深交所毗邻港交所,而港交所成熟和国际化程度很高,是深交所没有办法比的,所以在深港两地股市一体化方面要迈出大胆的一步,可以尝试在创业板实行T+0回转交易,“像科创板的退出制度非常成功,我觉得创业板可以复制过来,尤其是科创板取消‘暂停上市’、‘重新上市’,能大幅提升效率,在这点上我们看到了制度的效果,在这方面创业板可以借鉴和模仿”。

与此同时,创业板的监管还需要进一步严苛。

对此,董登新表示,深交所的监管最大的特点就是跨境监管、合作监管,应该跟港交所有更好、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在注册制的框架下,不管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的监管都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到信息披露监管上。信息披露监管效率的大幅提升对注册制的成功推进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董登新建议,要加大犯罪成本,在《刑法》上要有具体条款,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同时尽快推出有中国特色的集体诉讼制度,保护投资者,震慑犯罪者。 中国创业板成长了10年,但依旧是一个婴儿。如今正面临最佳成长期。

10岁婴儿患“三高”

成思危曾多次警告创业板估值过高。早在2013年,他就多次提及创业板存在的5个问题:第一,有些企业并没有显著的创新;第二,估值过高;第三,社会对创业板财富效应的宣传有过分之嫌;第四,缺乏做市商制度;第五,虚假信息、内幕交易问题。

从创业板的发展现状来看,这5个方面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10年间,创业板也曾大面积发生“踩踏事件”。一些上市企业通过在一级市场高价圈钱、二级市场高价抛售的行为破坏了创业板的公平。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创业板存在“三高”现象,一是市盈率高,二是发行价高,三是资金超募。这“三高”容易导致资金浪费,不能向更多的企业分流。

10年后创业板仍是襁褓中的婴儿,是因为它并没有实现当初的预期,助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否则,便不会有如今的科创板。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板这些年走偏了。

“这些年创业板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所谓的创新企业、高新企业板块的印象,让这样一个高科技板块在A股市场深入人心,因为创业板曾经以‘创富板’这样的市场效应,给投资者带来很大冲击,创业板最终还是有点走偏了,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企业的乐园,创业板的初衷是想做中国的纳斯达克,后来按照主板的模式发展,变成了第二个主板,这是一个遗憾。”董登新表示,创业板这样一个概念摆在那儿,其实表达了监管层对创新企业的重视与支持,只不过按照主板的规则导致门槛过高,没有办法适应创新企业IPO的要求,因此包容性不够,也逼走了大批代表着新经济概念的好企业到境外上市,为美国投资人带来了非常不错的投资机会和投资价值。

创业板的包容性问题,已经引起行业和深交所的重视,他们不断地反省检讨并准备一场大的改革。

在董登新看来,这是必须的。“当然我们不知道这次改革有没有可能达到预期的高度甚至超越科创板,因为尽管市场在转型,投资者的成熟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仍然担忧创业板的改革能不能在注册制的推动之下更彻底,技术上的突破也还有不确定性。”

当科创板热潮扑面而来,创业板所占的位置有点尴尬。如今科创板做的就是创业板10年前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

再逢新起点

“科创板实现了本来我们对创业板的预期,创业板确实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唯有尽快地改革甚至超越科创板注册制的力度才有可能让创业板再次重生。”董登新表示,创业板有望跟科创板形成互补的市场,来跟纳斯达克相抗衡。

在他看来,现在上交所的科创板还是专注“独角兽”大型创新企业,对于中小创新企业科创板仍然缺乏包容性,因为上交所定位有意跟创业板有所切割,不想把创业板的“饭”都抢过来吃,所以在IPO门槛上还是有所要求——估值要达到10亿元,这就给创业板留了一个发展空间。

“估值在10亿元之下的企业科创板不要,创业板要不要?能不能比科创板更开放更包容?”董登新认为,对于估值低于10亿元的创新企业,创业板都要融进来。

所以在创业板10周年的深交所专家视频会上,董登新就提出来一定要把这个空白补上,对于IPO不满10亿元的企业,创业板要以更大的包容性将其拉过来,如果说10亿元是上限,那么下限应该到哪里?

在他看来,可以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应该把估值下限定位于5亿元,将来条件成熟、制度完善了,再把下限估值降到2亿-3亿元。如此一来,创业板对创新企业有更多的包容性,也能形成好的吸引力,因为大部分的创新企业都是在中小型初创企业里诞生的,所以比大型企业的成长性要好,创业板应该把这当成一个优势,把估值不足10亿元的中小型创新企业作为IPO的主要客户去发展。

这样一来,创业板也就必须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

“创业板过去的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如果创业板注册制到位,对中小企业做出包容,就会跟科创板形成非常完美的组合来对抗纳斯达克,同时也可以跟粤港澳大湾区的港交所形成互补,因为港交所的创业板和未来的创新板都在瞄准内地的沪深交易所进行拾遗补缺,凡是包容不了的港交所都会大开方便之门,比如早先的腾讯、小米、美团,港交所在定位上就是面向世界背靠中国,有非常大的格局和非常高的远见。”董登新认为,深交所在粤港澳大湾区要想跟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地位相匹配,就不能太弱势,尤其要正视跟港交所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应该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开发自己的市场特色和定位,创业板的改革就是一个重大契机,需要跟港交所有合作、有互补、有竞争,所以对于深交所来讲,创业板的改革一定要抓住身边先行示范区的优势大胆改革。

那么创业板推注册制可否直接复制科创板的做法呢?

在董登新看来,一部分是可以借鉴的,目前注册制主要架构基本上是接近的,第一个需要做的就是明确市场定位,怎样同科创板区分,一定要有深交所的特色。目前,上交所科创板将估值10亿元作为创新企业IPO门槛,而港交所创业板则打算将IPO最低市值标准从1亿港元提高至1.5亿港元,同时将港交所主板IPO最低市值标准从2亿港元提高至5亿港元,在此基础上,港交所还打算增设创新板并分层为创新主板与创新初板。“所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第一就是IPO的门槛标准,这个是一定要区分的,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能模糊不能摇摆,可以交叉,比如上交所的科创板是大中型创新企业,深交所的创业板可以是中小型创新企业,那么中等规模的创新企业可以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之间自由选择。”

“所以科创板和创业板是有重叠的,但是应该有个基本的分工,错位发展差异化经营,我想这就是最重要的一点。”

另外,在董登新看来,创业板注册制可以更开放,更加自由化,可以考虑取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在新股的推出上,创业板可以取消市值配送,让新股定价更加市场化,允许所有投资者无论场内、场外都可以参与新股申购,这也是创业板可以做出重大突破的地方,“市值配送将来可能是科创板的重大制度漏洞。”

因为深交所毗邻港交所,而港交所成熟和国际化程度很高,是深交所没有办法比的,所以在深港两地股市一体化方面要迈出大胆的一步,可以尝试在创业板实行T+0回转交易,“像科创板的退出制度非常成功,我觉得创业板可以复制过来,尤其是科创板取消‘暂停上市’、‘重新上市’,能大幅提升效率,在这点上我们看到了制度的效果,在这方面创业板可以借鉴和模仿”。

与此同时,创业板的监管还需要进一步严苛。

对此,董登新表示,深交所的监管最大的特点就是跨境监管、合作监管,应该跟港交所有更好、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在注册制的框架下,不管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的监管都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到信息披露监管上。信息披露监管效率的大幅提升对注册制的成功推进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董登新建议,要加大犯罪成本,在《刑法》上要有具体条款,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同时尽快推出有中国特色的集体诉讼制度,保护投资者,震慑犯罪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