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城模式:开发性PPP新标杆
财经
财经 > 产业新城 > 正文

产业新城模式:开发性PPP新标杆

“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竞争、全生命周期管理、风险分担、按效付费等,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丰富多样化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前,财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邹加怡在第五届中国PPP发展(融资)论坛的致辞中,如此评价PPP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根据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截至2019年9月底,累计有PPP项目9249个、投资额14.1万亿元,涵盖19个领域,其中开工建设项目3559个、投资额5.3万亿元,充分发挥了PPP稳增长、补短板、惠民生的作用。

中国的PPP实践不仅在实际落地中已取得诸多成绩,更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世界银行2018年度PPP采购报告》中,认定中国的PPP制度和实践处于世界中上水平。尤其是华夏幸福探索的开发性产业新城PPP模式,更是被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PPP中心主任赫米尔顿评价称,“现在的PPP模式可以分为1.0、2.0、3.0,而你们的模式是4.0,是创新的东西”。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书峰认为,产业新城开发性PPP模式的最大创新之处就在于深深植根于中国国情,带有明显的中国印记。目前,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大规模的城镇化、工业由大变强转型升级正在快速推进。在受访企业负责人和专家们看来,这也就意味着PPP,尤其是产业新城开发性PPP模式在这场时代巨变中依然仍有巨大作为的空间。

图为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张书峰在第五届中国PPP(融资)论坛大会主旨发言

县域经济呼唤新引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8.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1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近些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持续增长,而且由于“人口政策放松”,城镇化有加快的趋势。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以上。

如果从近几年的实际城镇化情况来看,人口确实在明显向具有公共资源优势的一二线城市集聚。但值得注意的,如何让数量上更为庞大的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市能够实现更有特色、可持续的发展成为中国城镇化未来的一大难题。

在张书峰看来,开发性PPP将大有作为。他具体分析,我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尤其是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和能力差距很大。

有专家分析,这种差距的背后,是中国的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老旧落后,对人才和产业吸附能力弱。大部分县级政府财力有限,筹措资金的渠道有限,很难一肩挑起基础设施完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担。

资金、人才、产业、机制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四块短板。张书峰认为,亟待运用和创新PPP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破解发展瓶颈,激发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开发性PPP开花结果

“固安2002年携手社会资本方合作建设固安产业新城,依托开发性PPP模式,17年间固安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由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发展成为河北省的经济强县。”在第五届中国PPP发展(融资)论坛上,固安县委书记王海认为,开发性PPP模式成功地解决了县域发展中难以解决的开发效率、债务、资金、规划能力和执行力等问题。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希望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好开发性PPP模式。

具体分析来看,“开发性PPP”创新了PPP 模式中原有的“存量取酬”机制,建立了一套“自我造血,激励相容,增量取酬”的新机制。激励相容机制的核心是政府和社会资本目标高度一致,促使双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完成目标。由于社会资本的回报受到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考核约束,所以社会资本要千方百计为政府源源不断地导入高端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并按照目标产业、人才、技术对研发生产、生活居住工作等环境和配套的需求去量身打造城市,量身订做优惠政策,最终能实现区域内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正是这一创新的新机制,使得开发性PPP落地之处,在县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实现了顺畅腾跃。以华夏幸福为例,其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主要都市圈外圈层的59个区县,投资开发了77座产业新城,使很多县域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河南省武涉县在几年前引入开发性PPP模式,产业全面升级,一举迈入河南省县城经济发展先进行列,县域经济发展排名从2016年的68位跃升至现在的11位。

驱伪培良深化PPP改革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深化PPP改革。”在第五届中国PPP发展(融资)论坛上,邹加怡还讲到,在PPP发展新阶段,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和绩效财政导向,加大高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

对此,她提出五条具体举措。如“以制度、标准和政策体系建设,引领PPP高质量发展”“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PPP风险防控能力”“创新融资模式,用好政府市场两个资源”等。

实际上,从近年政府层面出台的诸多涉及PPP的政策措施来看,通过培育、推广优质PPP项目、模式,清理、严禁披着PPP外衣的地方政府变相举债、不可持续性项目,中国PPP发展正在迈向更为良性、高质量的轨道。

尤其是产业新城开发性PPP,越来越受到广泛认可。2015年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先后将6个产业新城PPP项目列为国家示范项目和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今年浙江嘉善产业新城也被浙江省列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开发性PPP模式提供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平台,突破了传统的‘界域’思维;探索了商业和公益深度融合的机制安排,突破了过去的‘对立’思维;推动形成了财政和经济良性循环,突破了以往的‘割裂’思维。”作为研究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资深专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理论上应把开发性PPP与传统单体PPP项目区分开来;政策上应积极推广,借助高能社会资本进行高起点综合片区开发,解决目前城镇化动力不足的问题。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