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我在网上卖雪糕
财经
财经 > 正文

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我在网上卖雪糕

程喻

钟薛高,听起来像是一个姓名,实际上,它是一个谐音:中国的雪糕。

创始人林盛这样解释品牌名字:“钟薛高”的名字会让很多人愣一下,发现产品是瓦片形又会多看两眼,吃进嘴里发觉好吃,后来知道它是零添加的雪糕,吃完了发现雪糕棒是可降解的,最后棒上还有一句好玩的话,这一连串的小惊喜会让消费者记住,也就是林盛所说的产品突破点。

步入广告业

今年“双11”,钟薛高在开场18分钟,就售出10万支雪糕,1小时左右整体销售300万元。原来真有人在冬天买雪糕,真有人通过网络而不是街边便利店购买,这届消费者,真的变了。

在互联网+的时代里,任何产品都可能成为网红,尤其是与大众联系紧密的消费品。有人排队7个小时买一杯奶茶,在朋友圈里推送照片打卡。如果喝奶茶能够成为一种潮流,冰淇淋为什么不可以?只要有足够强的运营能力。这样的逻辑看起来没毛病,起码林盛是这样想的,他想做的是冰淇淋界的网红产品。

他确实做到了,2018年“双11”,一支售价为66元的“厄瓜多尔粉钻”冰淇淋横空出世,15个小时之内被销售一空,卖了两万支,仅这一款雪糕就占了天猫冰品类目10%的销售额。此后,无论是和泸州老窖联名推出的“断片雪糕”,还是与小仙炖推出的“燕窝流心雪糕”,与三只松鼠推出“大鱿鱼海鲜雪糕”都能成为爆品。

这种营销和推广能力,是打造网红产品必备条件,也是林盛的立足点。在2018年前,林盛不爱吃冰淇淋,如果硬说和食品行业有什么关系,就是他曾在消费品领域从事咨询与广告营销,其中就包括冰淇淋厂商。林盛进入广告业纯属误打误撞,1999年从历史系毕业之后,他成为了北漂,在投了多份简历之后,一个广告公司最先给了他回复。林盛就在这样没有预料的情况下,误打误撞进入了广告业。

1999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包括广告业在内的多个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前夕,人们并不太清楚,WTO的到来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大量的国际企业涌入中国,各外资广告公司集团也纷纷把竞争重心转移到中国市场,在那段黄金时代里,中国开始成为全球广告业竞争的主战场,国内广告人也得到了快速成长。

林盛就是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工作5年后,林盛在上海开了一家广告公司,自己作老板,当时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然而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广告公司一直做的是劳务搬运、打印海报。直到帮几家快消品公司做了几次营销,林盛才找到自己的重心和方向,在上海站稳脚跟。

瞄准冰品市场

但时代很快发生变化,互联网的技术和浪潮来得太快、太猛,无论是广告业还是零售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08年社交网站“开心网”的风靡,对林盛触动很大,常年帮传统企业做包装营销的经历告诉他:网络不是普通的发布渠道,它是全新的营销方式,他决定进入电商市场,但是他真正的机会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

“网红”是这个时代品牌的标签,最近一两年,我们目睹了完美日记、喜茶等一众新品牌的快速发展,它们出没于微信社交、淘宝直播、抖音快手短视频、小红书内容种草,时不时在国内主要城市来一场时髦的“快闪”,放弃大而全的品牌路线,专攻小而美。林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入冰品市场。

2018年以前,林盛很少吃冰淇淋,但是他看到了市场。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兴趣被分流,转向了奶茶、果汁、咖啡,市场上低价无创新的雪糕一天不改变,就很难把年轻消费者拉回来。生活越来越富足,家里的零食篮子越来越包罗万象,从花生瓜子到水果干果、鸭脖子,常温零食已经塞得满满当当,低温零食市场却几乎刚刚开启,至少三年内,新品牌仍然可以在此跑马圈地。于是,林盛创立了钟薛高。事实上,另外一个网红品牌“中街1946”,一支卖到15元,一年销售1亿多的“网红”,也是林盛在背后操刀。

没有产品生产线,却有生产“网红”的能力,林盛和“中街1946”、“钟薛高”的爆红,充分展现出这个时代的营销特色。林盛的营销手段是五花八门的,除了跨界合作产品,在钟薛高微博上,有关于法拉利活动门票的抽奖;也曾与《一出好戏》、《我不是药神》、《影》等非常卖座的电影做过联合推广;而在大本营上海,钟薛高的快闪活动层出不穷,有时是在商场中庭里种了5200棵向日葵,变成一个小花海,有时是在人民广场布置下光彩夺目的发光装置,生如夏花。他带来的是新零售时代的一个全新样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让一个全新的品牌异军突起成为网红。

但是,然后呢?在上海,林盛每天能看到大量的新品牌拔地而起,无论是实体的、电商的、还是垂直渠道的品牌,但同时也能看到大堆的品牌迅速没落,落下的曲线不是弧形的曲线,是心电图般抽风式的曲线。其兴也勃勃,其亡也忽忽。他认为,对于消费品来说,网红只是一个必经之路,是一个底线,想办法红,但是红了以后,还能流行多久,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多年从事消费品营销的经验告诉林盛,用数据说话: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新品的生命周期大概4年;进入到80年代末期,这个周期变成了两年半;90年代末期,已经变成了一年半;2010年左右,这个周期是8个月。产能过剩加上眼球经济,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这样的商品周期,中国不太可能再出现像王老吉这样单品过百亿的东西了,就算有,它的生命周期也非常短。“我们只是稍微红了一下,怎么往下走,一定要警惕。”林盛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