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语迟

【缘木求鱼】

“贵人语迟”的成色,于不同的时空,也会大有不同。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贵人语迟”。

这既是宽慰语,也是吉祥话。过去,如果谁家的小孩子迟迟不开口学说话,“老北京”几乎都会本能地把这句话“奉献”给孩子的家长;听了这样的话,家长一般也没有不开心的。至于这句俗话有没有道理、又有多高的准确率,由于没听说有谁搞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所以不能妄言,不过,从其他角度分析,还是能品出一些别的味道的。

比如,从比较单纯的语言功能角度看,这句俗话能很恰当地描摹一些人:“贵人”——或者按照比较现代的表达代之以“思虑深远、考虑周全者”、“智者”也行——都不会急于发表看法,发表看法的时候,也往往言简意赅、惜言如金,绝不会碎嘴叨叨、没完没了。这大约算得上对人类社会一种现象的高度“提纯”,无论历史还是现实,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

再比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贵人语迟”,也很能逻辑自洽。“物以稀为贵”,说得少,话当然就相对显得“贵”,话“贵”了,人当然就不容易“贱”得了。尤其是现代,传播技术极为发达,若总是动不动就“吧啦吧啦”一大通,时间一长,所说之话的保值难度肯定就很大。

如此看来,似乎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贵人语迟”竟有些“警世恒言”的样貌了。不过,现在是“争言”的时代,为了吸引住有限的“眼球儿”,以达到某种目的,许多人越来越习惯(或者被迫)更快地表达、更大声地表达、更持续地表达……古人说,“言多必失”、“君子慎言”。此言不缪,说得太快、太多、又不过脑子或来不及过脑子,说出来的话就难免有问题。

比如,前几天,英大证券研究所的李所长、著名的大霄老师,又站出来振聋发聩地嚷了一嗓子,“中国股市第一次最缓慢、最悠长、最能考验每个投资人水平的牛市到了。”

虽然用心良苦,但大霄老师的论断还是失之草率、价值不大。打开上证(深证)指数日K线(周K线、月K线也可)全图,只要眼睛不瞎,都会承认市场一直走在一个缓慢、悠长的牛市通道里,一走就走了快30年,如果“抹去”两次“狂飙突进”,这个上升通道简直就是世间最标准且完美的“牛途”;而且,这个“牛途”,考验起投资人来,也从来没客气。相较于这个现实,大霄老师的新论断,就实在让人有点儿不知所云。

除了“新论断”,大霄老师还展望了一下明年,给出了“十大预测”:一是资产荒出现,二是股市机会大于债市,三是退市公司大幅增加,四是再融资规模增加,五是注册制初现雏形,六是外资机构大举进入A股,七是国内长期资产入市,八是各大国际指数纳入A股比例大幅增加,九是好股票与黑五类两级分化严重,十是新股出现破发。

很遗憾,即使初入市场的“新手”也不难发现,这根本算不得预测。什么是比较标准的预测呢?对未来能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知人所未知,且能宣示于众,这叫预测。根据“见”、“闻”的难度,预测的价值也分不同的含金量;把谁都知道的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者马上就要发生的事情嚷嚷出来,即使声音再大、表情再急切,显然也不能称之为预测。

一个论断、十大预测,毫无价值,大霄老师以此为主要内容的这次发声,于己于人,大约就真是浪费生命之举。如果研究所的上级领导有相应的考核要求,年终临近,压力急迫,李老师慌不择言,“注水”一番,倒也值得同情;如果原本没这样的要求,纯属大霄老师个人爱好,于做人、做学问而言,就实在有点儿有辱斯文了。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李老师,世事潮流如此,个人裹胁其中,好像也实在没什么好办法。尤其没准儿的是,围观者听了李老师们的某某论断、几大预测,居然能有所开悟,甚而由浅及深得了个中三昧并“升了维”,这种结局当然也有可能,如此说来,“贵人语迟”的成色,于不同的时空,也会大有不同。这就让人比较挠头。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