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冶文彪:  我是隐身者,只呈现,不表达

对话冶文彪: 我是隐身者,只呈现,不表达

闭关创作1年多后,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6》问世了。近日,这则消息传出后,迅速刷屏书友圈。至此,耗费作者冶文彪长达10年的巨著终于完结。

“好开心呀!等太久啦”“双十一最大惊喜”“终于完结篇了,揭开《清明上河图》终极秘密”……兴奋的书迷们纷纷跑到该书作者冶文彪的微博下留言。

《清明上河图密码》被书迷誉为宏大的烧脑神作,而书本创作背后的故事,同样引起书迷的好奇:冶文彪的精妙构思从何而来?书中环环相扣的局中局,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在《清明上河图密码6》掀起历史推理小说阅读新浪潮之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对话鲜少在公众面前露面的冶文彪,还原他在创作路途上的成长与艰辛。

冶文彪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最大难题:八百多个人物,卷进同一个案件

《清明上河图密码》让《清明上河图》中800多个历史人物“活了”,在读者眼中古画里的人因为有了姓名,就是在历史长河中有了生命。“希望能实现社会角色的全面性,将各个社会区域和阶层都尽力收纳进去。”在谈及赋予这些人物姓名时,冶文彪认为,丰富的人物才能真实展现北宋的时局政治、文化风向和市井百态,“最终构成一张比较细密完备的北宋社会之网。”

不过,也是因为人物繁杂、视角多元,让冶文彪在写作过程中遭受了诸多质疑……

NBD:在创作《清明上河图》系列作品时遇到了哪些难题?

冶文彪:最大难题是主核构思,它有三项要求:一、画上八百多个人物,每个都有名有姓有故事;二、这些人和故事不能分散,要卷进同一个案件;三、这个案件和北宋历史命运紧密相关。

NBD:您如何攻克创作中的难题?贯穿系列作品的故事核心是什么?

冶文彪:攻克方法倒是很简单,每天盯着《清明上河图》,同时不断查阅史料。盯读到第三年,终于分别找到两个核心,一是图上画眼位置那艘遇险的船,二是北宋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一条简短记录。之后,我又花了大概三个月,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将两个核心整合成一个,整个故事的核心设计——梅船。这只船直接决定了北宋的历史命运。

NBD:创作过程中是否也曾遭遇过质疑?如何看待书友对作品的质疑。

冶文彪:质疑主要有三条,一是人物太多,二是叙事视角切换太多,三是有些案件设计不够好。前两条我只能忽略,人物繁杂、视角多元是这部小说存在的基本价值点。从接收到的反馈看,《清明上河图密码》的读者中,年龄最大的八十多岁,最小的才上小学三年级。所以,阅读障碍主要存在于阅读习惯和偏好,这无法改变,一本书有它适合的读者群。至于案件设计,这部小说的侧重点不在诡计,而在布局,如何将近千人物、上百案件、清明上河图、北宋历史四方面整合为一个有机体。至于单个子案,数量实在太多,大大小小案件可能上百,我虽然尽力求精求新,可能难免有些不够好。只能道声谦,以后会继续努力。

《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想表达什么?

隐含了一些基本价值追求 人的平等性、多元性和多因性

从构思到完成《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6部作品,冶文彪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他对记者笑言道,仅查看的北宋史料就能堆砌成小山,“凡能找到的资料我都读了,至少有五六千万字。”

将800多位画中人“复活”在长篇历史推理小说很是不易,冶文彪在什么创作环境下完成了这场“快意仇杀、爱恨纠缠”,让人沉浸其中魂牵梦绕的写作,是备受书迷关注焦点。

NBD:您出生在青海,在山东读大学,曾到成都居住,所写的又是河南的故事,请问一座城市独特的特质,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冶文彪:居移气,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巨大。青海给了我明亮、宽广、质朴、苍凉的人生底色,山东给我的年轻岁月增添了厚重古朴,成都又让我多了些从容安静。写《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每部我都换一个清静的地方,对作品有一种风格上潜在的影响吧。比如第一部是每天去附近大学校园的湖边柳树下写,动笔又是春天,所以那部的文字有一种和煦清雅气。第三部是回青海一个小山村里写的,条件比较艰苦,那部生活的粗粝艰难感重一些。第五部是冬天,在高楼楼顶露天写的,经常冷风冷雨,所以文气里苦味重。

NBD:您希望通过《清明上河图密码》表达什么?

冶文彪:在这部小说中,我是隐身者。只呈现,不表达,尽可能提供最大的空间,供读者自己思考。当然,这种呈现也是一种立场,隐含了一些基本价值追求:一是人的平等性,没有配角,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二、多元性,每个人都自成世界,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世界;三、多因性,不论个人还是国家,命运的成因有着无限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归罪。

NBD:您已经完成了《清明上河图密码6》创作,接下来是否有新的创作计划?

冶文彪:目前精疲力尽,只留一口气残喘,没力气想下一步,哈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