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缘木求鱼】

吵归吵,广告一点儿不会少、也不能少,大约是“事件”的大概率走向。

许多年前,大家都看“无线电视”——依靠室内、室外天线凭空抓取信号的电视——的时候,对好节目开始前播放的“没完没了”的广告,也是啧有烦言。

不过,凭良心说,相较现在的力度,那个时候电视台播放起广告来,还是相当“克制”的,不但广告数量少,播时也短。

就此而言,那个时候的观众,还是很幸福的,除了交点儿电钱,再无其他费用,也用不着担心看好节目之前被大量的广告长时间蹂躏煎熬。

大约是观众的烦言,终归是发挥了某种作用吧,后来,各地就纷纷着手“改造”——变“无线电视”为“有线电视”,当然,“有线电视”是需要缴费的。据说,为了改变观众免费看电视的“天然”认知,并养成缴费看电视的好习惯,当年一个很重要的说辞就是——缴费看“有线电视”,广告少、甚至没有广告,能痛痛快快地看好节目。这理由,当然很有诱惑力,“有线电视”终能大行天下,这个理由应该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电视里的广告不但一点儿没少,反而还“变本加厉”,发展到后来,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播广告的频道。这,原本也正常。无论从哲学上,还是从经济学、传播学、抑或是大众心理学上,这个事情都能讲出某种道理来,并且还能讲得通。唯一有点儿讲不通的,大约也只是当初许诺稍显“轻佻”,有负观众信任和期待罢了。不过,因了某种“补偿”——电视画面更清晰、节目更精彩、广告做得更漂亮、广告的产品更有吸引力等——的存在,观众似乎也不能、不应太计较。

这么多年过去,据有心人统计,现在守着电视看节目的人越来越少,而端着手机看节目的人越来越多。有了这样的转变,想必,“寄生”于电视的广告就越来越少、而“寄生”于手机的广告就越来越多吧。这也没什么奇怪。从观众反应看,这个结论似乎也成立,现在,还有谁抱怨电视里的广告多?抱怨对象已经变成了那几个“手机APP”。

这些日子,几个视频平台被观众埋怨得挺厉害,一个最大的“罪状”就是“广告没不了”——不但“会员免广告”,口惠而实不至,即使为了免遭广告的骚扰,咬牙入了“VIP”,还得欣赏“专属广告”、“定制广告”。估计格外执拗的广告快把许多人逼疯了,否则,网络上也不会吵得沸反盈天。

吵归吵,广告一点儿不会少、也不能少,大约是“事件”的大概率走向。姑且不纠缠谁“对”谁“错”,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或许事情会迸出一些喜感来。比如,几十年过去了,人都换了好几茬儿,但在这件事情上,时空仿佛凝固住,无论哪一方的年轻人,都在重复着老故事。再比如,总有年轻人嘲笑“老年人才看电视、看广告”,但在“看”和“被逼着看”之间,“看电视”和“看手机”,又何来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别?大家不过都在既有轨道上运行罢了,区别也仅仅是前后、早晚那么一点点。

所以说,观众、会员、VIP会员埋怨视频平台“不讲信用”、广告多,真的没什么用,若真有志气,不看也就是了;可以肯定的是,不看这些视频平台,人,绝对不会有健康之忧、性命之忧,凭空富裕出来许多时间,没准儿还能有一些意外的新发现。不过,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情况毫无改善,许多人该上还得上、该看还得看。既然如此,还抱怨什么呢?

其实,抵御不了“正片”的诱惑,也还是有补救办法的。比如,平台播广告的时候,闭闭眼、让酸涩的眼珠儿稍事休息;比如,可以抬抬头、活动活动僵硬的颈椎;比如,可以适时释放一下“尿点”;当然,还有更“决绝”的手段——凡是这样插进来的广告,一律拒绝。只要类似的“不合作”多起来,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改变一定会有的。这些应对之策,显然比“瞎嚷嚷”的效果好得多。

你有你的高招,我也有我的高招;你来我往间,就看谁能坚持住。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