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费金融频道
24%的年化利率使现金贷行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在重新设计借贷产品的同时,持牌机构2020可能还要面临着转型的波折。
撰文 | 陈大柴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利率对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决定了一款贷款产品是否能继续存活下去,而且可能让一个公司陷入裁员、转型泥淖。近日有消息表明,今年起贷款产品的利率红线或将调到24%,比两高规定的36%的合规门槛更高。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和持牌小贷公司在内部调整了产品年化利率,使其在24%以内。然而此举造成了放贷机构利润大幅缩水,被迫缩减放贷规模。此外,还影响了现金贷产业链上下游的资金方、助贷平台、数据服务方。
知情人士透露,36%的年化对于借贷行业来说想要盈利就比较难。假如持牌机构真要按照24%来设计现金贷产品,在资金成本、中介服务费用等重压下,无论是自营产品还是助贷,不亏钱就已经是万幸。
去年以来,现金贷行业经历了大数据风波和暴力催收整治,一时间出现数据荒和众多催收难题。在此情况下,即使是持牌机构,也面临着数据、风控和催收成本增加的问题。此外,资金方也将受限24%界线,考虑到资金风险和收益关系,资金方对于资金成本和资金安全也会向持牌机构施压。
既然24%利率红线让行业面临巨大压力,为何监管仍要出手呢?这或许是监管为了让行业回归理性,在打击套路贷、暴力催收之后的顺势动作。
有关部门对民间借贷利率有严格的要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产品的利息、罚息等综合年化利率不得超过36%,36%也是民法上判定借贷有效的最高利率。2019年施行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更是明确将36%作为刑法上有罪无罪的分界线。
以714高炮为代表的非法现金贷在实际年化利率上都是36%的数倍以上,于是以2019年315晚会曝光为起点,监管着力打击。在714高炮整治之后,变相砍头息、套路贷又在继续损害借款人利益,于是监管又从套路贷链条上的支付通道、资金方、借贷平台、数据服务商等方面入手,欲彻底清除套路贷。
现金贷行业在2019年经过监管多轮整治后乱象得到改善,但持牌机构在更高的合规标准下运营成本逐渐攀升。如若24%红线确立,持牌机构大概率会在今年调整产品运营方式,以求降低风险和成本,同时转型对外输出金融科技服务也可能会成为一个趋势。
首先,持牌机构可以对平台存量用户进行维护,开发利率合规的新产品,从而盘活存量用户,提高复贷率;尝试与蚂蚁金服、腾讯、美团、今日头条等互联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借助它们平台的流量和场景获客,这样能有效增加用户体量,在利率限制下达到规模化利润。
其次,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可以从B端入手,输出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消费金融公司具有深耕场景的服务优势,对用户借贷需求和借贷流程把控比较了解,同时也拥有完整的资金、数据、风控等借贷服务方案。这些可以提供给银行、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帮助其独立运营消费金融业务。
例如风控就是消费金融公司一项比较强的能力。马上消费金融CTO蒋宁曾表示,一般公司做反欺诈,到身份识别之后就完成了,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把这一步做得更细致,会根据用户的app使用时长,电话号码使用时长等多个维度来进行决策。
据统计,当前有捷信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多家机构已对外输出金融科技业务。借贷业务受创后,持牌机构借B端业务进行获客和技术提升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