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乱象频出、众多企业“跨界”驰援 我们离告别口罩短缺还有多远?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口罩乱象频出、众多企业“跨界”驰援 我们离告别口罩短缺还有多远?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口罩几乎成了“硬通货”,可谓乱象频出。前线医护人员口罩和防护设备短缺已经不是新闻,除去国家征用、运往一线的防疫物资外,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要买到足量、正规、合格的口罩成了一大难题。

对于更多地区,以及随着复工需要出门上班的人群来说,作为消耗品的口罩,购买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耗速度。当下,电商、微商成了口罩需求的最大载体,但是现状却是,线上不一定能买到,买到不一定能按时发货,发货了却有可能收不到,收到了也可能是假货,着实让人“心塞”。

电商、微商乱象频出

1、假货泛滥

近日,根据湖南省长沙市检察院的通报,长沙检方提前介入了长沙公安局破获的三起销售假飘安口罩案。长沙警方侦破的该三起案件中,共计197万只假冒“飘安”口罩流入湖南市场,这批假“飘安”口罩的共同特点是只有薄薄一层,一扯即破。

不止是湖南,重庆警方连续奋战5昼夜,成功破获特大制售假冒伪劣口罩案,全链条摧毁一制售假劣、三无防护口罩特大地下网络,抓获涉案人员8人,捣毁产、储、销“黑窝点”7处,查获涉及假冒伪劣防护口罩21万个、原料布料40吨,以及成套生产设备和商标标识模具。

相信被曝光出来的这些仅仅是假口罩的冰山一角,而这些假口罩的流向中,电商、微商是重灾区。甚至有消费者在网购收到商品后,发现实物并没有外包装盒也没有编号。更关键的是,口罩连官方图片中的正品商标都没有,做假都做的毫无底线,无商品名,无厂名、厂址和生产日期,这种“三无”口罩,让很多消费者不知所措,退款倒是不难,难的是退掉之后去哪才能再买到正品。

2、虚假订单

有消费者反映,自己网购的口罩显示已签收,但是现实中却并未收到货品,负责派送的“快递员”电话无法接通,快递公司则声称发货商的订单有问题。比起从未收到的快递,还有一种更隐蔽的作假方式是长时间显示“揽收”却迟迟没有物流信息更新。商家的解释是,由于供货商物资被政府征用,无法为用户正常发送,只能先行为用户办理退款;官方声明中并未给出“订单运输途中被征用”的解释。

在用户频繁被假口罩、虚假发货等问题困扰时,其实各大电商平台也一直在出台政策打击问题商家。据阿里平台治理部相关负责人给出的数据,疫情期间,阿里已拦截、删除可疑问题口罩57万件,15家店铺因严重违规被永久清退,其中5家被移送执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3、“资金盘”惊现:借卖口罩之名,行免费借款之实

近日各大微信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群内有人兜售口罩,约定一周发货,“举手者”众多,但此后购买者又在群里纷纷表示没有收到货,最终以卖家退款结束。同时,在一些借贷的小群,这些人又在高频发布短期借款广告,借款期限不超过7天。

原来这些人是在经营着口罩“资金盘”的生意:借“卖口罩”之名,免费占用购买者的资金,同时将这些资金高息放贷,连续滚动,进而形成一个“资金池”。更有甚者,不仅没收到口罩,资金也没有退回,不法分子直接卷款跑路。

除了微信群以外,微信朋友圈也成了出售口罩的聚集地。有的是日本代购,有的韩国代购,也有巴基斯坦空运的,这些微商的文案高度相似,比如“找到了大的供货渠道,每个限购1000个,接受拼单,发货时间不保证,单子多到无法想象,可以拼单,着急的朋友全额退款”等等,同时还附有一些看上去权威、实则令人摸不到头脑的文件证明。这些口罩最后能否真的拿到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即便到手,真实质量也难以保证。

疫情爆发后,电商、微商平台上的口罩乱象,一部分是由于部分卖家钻空子,另一部分则是作为渠道商的卖家承担了上游工厂与消费者双边的压力。上游厂商由于三倍的人力工资成本和国家征用,无法向渠道商正常交付,作为渠道商的商家在电商平台进行预售后,需要对下单的消费者履约,然而这时上游的工厂已无法顺利交付或已提高价格,渠道商因此无法对已付款的订单进行发货。

但对于用户而言,买到假口罩或者遇到虚假发货等问题,不仅会遭遇金钱上的损失,也致使他们错失了购买到正品口罩的时机。

众多企业“跨界”造口罩

原本作为全球口罩产能第一的中国,因为疫情的到来,导致很多人还是买不到口罩。已经有不少地方政府开始出台政策了,厦门宣布“需凭借厦门户籍,或在厦门缴纳社保才能获得摇号购买口罩资格,上海、广州、南京等多个城市也分别实行了在线预约、摇号购买等口罩采购新规,杭州等地也出台了凭借身份证免费领取口罩的措施。

2月7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更是说:世界范围内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个人防护用品严重短缺,“需求比正常水平高出100倍,而价格则高出20倍”。在这种情况下,恢复口罩产能自然就成为当务之急。就在很多人为了口罩焦头烂额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跨界”做口罩了。

据wind统计,目前,国内口罩概念上市公司逾30家。天眼查数据显示,从1月1日至2月11日,先后共有超过3500家企业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经营范围。

新增口罩等疫情防护产品的公司属于服装纺织行业、化学制品、塑料行业较多,其中包括华纺股份、水星家纺、红豆股份、龙头股份、雅戈尔、新纶科技、宝丰能源、翰宇药业、美联新材等。 但是也有计算机、房地产等行业企业突击入市,比如华软科技、格力地产;另外,仿效比亚迪、广汽的同行也不少,比如锂电池领域的赢合科技,汽车整车行业的五菱汽车。

针对新增医疗器械业务对公司业绩影响,相关上市公司纷纷表示,生产口罩仅为支持疫情防控需要,并不会改变公司主营业务,也不会对公司产生较大影响。

为了缓解产能的严重不足,企业跨界做口罩本来是好事,但由于目前口罩供给仍然非常紧张,使得不少商贩浑水摸鱼、从中套利,甚至打着大企业的名号生产假冒伪劣。近日,拼单购买比亚迪口罩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流传。被泄露电话号码的比亚迪某销售区经理甚至高呼“电话被打爆,每三秒一个微信好友申请,请高手救救我!”

对此,比亚迪相关高层人士表示,网上的拼单都是假的,公司目前不接受任何个人订单和外部订单,这些物资将统一协调且配合国家需要,如果对外销售,一定会进行官方宣布。所以,广大消费者还得擦亮眼睛,请认准官方渠道进行购买。

我们离告别口罩短缺还有多远?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口罩需求量激增,且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短缺。由于口罩产能高、有效期不长等因素,医院和生产企业通常只保持一两周的库存,普通民众也未有储备口罩的习惯,因此突然爆发的武汉疫情几乎在一夜之间引爆了人们对口罩的需求,口罩也就成了新型“硬通货”。

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口罩总体产能为 2000 万只/天,占全球近半产能规模,其中医用的外科口罩产能是 220 万只,医用 N95 口罩产能约为 60 万只。疫情爆发时正值春节假期,口罩生产企业短时间内无法复工,全行业产能利用率出现不足。根据工信部数据,1月25日的口罩日产量仅为800万只。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复工,更多生产线投产,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月3日,全国22个重点省份口罩产量已达到1480万只;截至2月9日,口罩企业的复工率已超76%。若加上“跨界产能”的规模,全国口罩日产量应该还会更高。

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会长雷利民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透露,2 月底每天预计能生产各类口罩1.8亿只。不过,即使算上进口部分,复工后的口罩供应仍然存在短缺。

若是部分复工情况下(第二产业、医疗、交通运输业复工),每天也有 2.38 亿人需要口罩。若是全面复工,按照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国内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合计就业人口高达 5.33 亿人,按每人每天一只口罩计算,至少需要每天 5.33 亿只口罩。

考虑到医用口罩消毒解析的时间,如果产能在2月底顺利达到预期的1.8亿只,国内口罩供应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部分复工的要求或许还得再等一个月。所以,对于有戴口罩出行的需求的普通民众来说,只能寻找一些靠谱的途径抢购正规口罩;另外,则是要科学合理重复利用现有的口罩。相信我们离告别口罩短缺已经不远了,离彻底战胜疫情的那天也不会太远了。

文章综合自:界面、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澎湃新闻、证券时报、侠客岛、新金融评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