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华健康临阵更换审计机构 频繁收购终陷商誉爆雷泥潭

宜华健康临阵更换审计机构 频繁收购终陷商誉爆雷泥潭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随着4月30日2019年年报披露“大限”将至,几百家上市公司选择延期披露,其中,大部分原因是疫情影响年报审计进度。然而,同样的原因,宜华健康(000150.SZ)却选择了变更审计机构。

3月12日,宜华健康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议案》,拟将2019年度审计机构和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变更为永拓会计师事务所(下称“永拓会所”)。

“更换审计机构的背后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因为审计机构过于严格,有的是因为审计机构不太负责任,有的则是因为审计机构与上市公司二者之间产生了摩擦,难得协同工作。不过,不管是出于哪方面的原因,上市公司都不宜频繁更换审计机构。”3月29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维持审计机构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对投资也是有利的。

已经预告2019年巨亏12.5亿元至16.2亿元的宜华健康,在距离年报披露时间不到50天的时候更换了年报审计机构,这也引发了深交所的关注。

那么,宜华健康的这波操作是否与审计机构存在意见分歧呢?对此,《华夏时报》记者以向宜华健康发去采访邮件,其证券部回复称:“以后续披露的年报和公告为准。”

临阵换审计机构的背后

3月12日,宜华健康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议案》,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导致原审计机构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下称“中审众环”)对于公司2019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时间和审计人员的安排,无法按原审计计划提供后续现场审计服务,拟将2019年度审计机构和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变更为永拓会计师事务所(下称“永拓会所”)。

而这一公告日期距离宜华健康2019年报预约披露日期不到50天,同时,距离股东大会审议时间不到30天。

就此,深交所在3月13日下发关注函,要求宜华健康独立董事、中审众环就此次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具体原因进行核查和说明,并要求独立董事说明是否存在其他原因或事项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3月19日,宜华健康回复称,公司与中审众环不存在重大意见分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原审计机构中审众环位于武汉,加之武汉地区处于封闭状态且未有解封时间安排,故无法按原审计计划提供服务。

据记者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复工比例低,其中,大部分采用了线上复工的方式开展工作,尽管事务所做了积极应对,但是因必要审计证据不能获取、必要审计程序无法执行等原因,审计项目进度比计划完成时间普遍滞后。为此,大部分上市公司会选择延期披露年报。

而在变更公告中,宜华健康表示,公司已就变更审计机构的相关事宜与中审众环和永拓会所分别进行了沟通说明,中审众环和永拓会所均已知悉本事项且对本次变更无异议。

但是,早在1月6日,证监会官网公布的广东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2019〕124号)显示,广东证监局对宜华健康2018年度审计工作进行延伸检查,经查,发现中审众环以及会计师彭翔、廖利华在审计执业中存在函证程序执行不到位、存货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项目截止性测试程序执行不到位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审众环也因此收到一张警示函。

此外,广东证监局还同时向宜华健康、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管、股东分别出具了三份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通知书,分别为广东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2019〕123号)、(〔2019〕125号)、(〔2019〕126号)。

也就是说,宜华健康以及相关机构、人员同时收到4份监管警示函。此外,本报记者通过统计还发现,年初至今,宜华健康已接到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广东证监局7次违规记录,可见对其的监管力度之大。

深陷商誉爆雷泥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月21日,宜华健康发布公告称,因交易方未按照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完成过户,其子公司“达孜赛勒康”收购玉山县博爱医院有限公司70%股权的交易宣告终止,已支付的8512万元将退回。

据悉,此次收购终止已是其近4个月来的第3宗,公告显示,2019年11月—2020年3月宜华健康已连续宣布3笔收购终止。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此三宗收购皆在2018年便开始进行,却迟迟未能落地,宣告终止或与宜华健康的资金紧缺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1月23日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宜华健康预计2019年净利润亏损12.5亿元至16.2亿元,同比上年下降804.54%至1013.09%。亏损来源主要来自各类资产减值计提:商誉减值10亿元至16亿元、应收账款坏账准备9000万元至1.6亿元、长期资产减值准备2亿元至3亿元。

而从近年来监管层关注重点来看,商誉减值和大股东资金占用一直是热点问题。其中,商誉减值方面,众多业内人士曾多次强调,审计机构应高度重视商誉减值审计工作,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等手段进行“大洗澡”掩盖财务造假的违法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宜华健康于2000年登陆A股,上市之初,公司的前身为“麦科特”,主营业务是光电产品的研发销售。2007年,宜华集团借壳,将房地产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并更名为“宜华地产,”主营业务变为房地产开发与销售。2014年以后,上市公司疯狂收购医药健康标的,号称战略转型,并更名为“宜华健康”。

频繁的收购让宜华健康没能逃出商誉爆雷的泥潭。

数据显示,2014年开始至2018年期间,宜华健康总共收购14家医疗类公司。依靠收购转型,往往带来的都是三年业绩承诺期的纸面富贵,承诺期过后,收购标的开始业绩变脸,大额商誉计提开始拖累公司业绩,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商誉现存账面价值高达19.27亿元,占总资产比重达23.75%。完全依靠收购实现转型,留下了诸多后遗症。

根据宜华生活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19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08亿元至1.59亿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