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魏建国:低端制造业不是洪水猛兽,口罩淘汰出局这次就完了

对话魏建国:低端制造业不是洪水猛兽,口罩淘汰出局这次就完了

危机对话:新冠疫情是一个影响全世界的历史大事件,人类和病毒的斗争,不同国家的应对和博弈,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秩序和全球经济格局。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大疫情和金融大动荡的时代, 凤凰网财经推出《危机对话》栏目 ,与国内外官员、企业家、经济学家、机构高管对话,探寻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影响,世界格局变迁,政策应对方案,投资机遇和风险,为业内提供有深度有思想的解读和观点。面对人类共同的灾难,我们希望能够借此重新认识和思考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的产业和政策,我们的未来和选择。

本期对话嘉宾:魏建国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主持人:张涛 凤凰网财经总监

魏建国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海外疫情急剧扩张,会对中国的外贸产业和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凤凰网财经《危机对话》近日专访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魏建国 ,由这位“外贸老将”解读疫情对于中国外贸、产业和经济的影响。

在这场全球疫情的抗疫中,魏建国坦率指出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很多不足。号召当务之急,是打造一个开放、稳定、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而在这个链条中,开放是首先的。生产、流通、消费、供应、服务,这个闭环,不能都是一家在做才是闭环。“恰恰我认为全球到今天,正是我们提倡全球化的结果,才使得我们今天全球能够有一种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

他认为中国也应该反思什么是低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不等于低端落后产能 。对于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相结合的办法。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我们的优势,我干嘛弄到外面?什么叫淘汰出局,口罩淘汰出局这次就完了。”

在学者型的官员中,魏建国是比较少见的始终对中国经济充满乐观信心和积极态度的官员。不同于很多学者将疫情影响比同于08年金融危机甚至1929年大萧条,魏建国认为全球疫情的经济影响,与08年及1929年在成因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点与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的观点不约而同,伯南克认为当前的情形更像一场暴风雪,经济会快速衰退,但也会快速恢复。

对于中国经济,即便遭遇一季度的重创,魏建国依然信心坚定认为6%的增长目标必定能够实现。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仍然马力十足;中国制度优越性将使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有更大担当;中国在疫情过后将会实施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充满活力的经济活动将会全面开展。”

有人说,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胜利。在这场全人类和病毒的共同战争中,我们相信人类必然取得胜利,我们期待世界经济能够经受考验,迎来复苏,也期待中国经济能够再次发挥世界定海神针的作用。

01

“口罩淘汰出局这次就完了”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有三大不足

凤凰网财经:这次全球新冠疫情,促使很多国家和个人重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过去几年,很多地方有一种认知,把低端制造业视为洪水猛兽,下决心要把低端制造业淘汰出局,转向高端产业或者其他金融业务等。但这次疫情,我们突然发现,口罩这种低端制作产品,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一半的口罩产能在中国,欧美很多国家在疫情中的急需口罩,也非常依赖中国。所以,我们对于低端制造业的认知,是不是有个误区?低端制造业不等于落后产能,对待低端制造业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

魏建国:你这个观点是对的。有些人认为要自然淘汰,把我们觉得成本低,劳力比较重的制造业淘汰出局,我不同意。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我们的优势,我干嘛弄到外面?什么叫淘汰出局,口罩淘汰出局这次就完了。

应该向前走一步,让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借此机会提升,这对全球下一步的供应链、生产链、服务链都至关重要。

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问题,不在于制造业的低端高端。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打造一个开放、稳定、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次全球疫情,暴露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三大不足:

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打造的10大产业集群的地域优势发挥不足,因此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出现上下游产业链不协调、不同步。 特别是各个集群的特色和优势凸显不足,出现“复工不复产、复产不续产、续产不高产”一系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整体复工复产的效果。此外,央企、大型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的“火车头”作用有些不足,而中小微企业为央企、龙头企业的助力也不够明显。这就像体操比赛,全能冠军和单项冠军配合发力还不够。

第二,从国际来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同国际产业先存的链条接轨不足、匹配不够、融通协同还有待改进。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多年来我国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和地区新兴战略产业重复雷同,还有一些行业存在高端产业低端化发展的倾向。特别是在生产性服务行业比较突出,例如,2018年我国工业设计能力日产规模已增至1200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增长68.4%。2018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31.63万亿元人民币,雄踞全球第一,但这两项市场化程度低、准入门槛较高、管制也较多、竞争不充分,加之服务水平低、标准也不规范,因此从全球范围看,接轨匹配不足也比较突出,这是下一步要着重改进的地方。

第三,制造业核心领域的创新不足,特别是关键的核心技术全被外国掐断,受制于外人,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没有形成闭环运营。 疫情当中此类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高端芯片、数控机床等核心部件,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在手上。究其原因,虽然我国规模以上的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比例有所提高,但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升,特别是数字化设计应用还不够广泛,设计研发工具普及率与欧美有较大差距。比如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的2.5-4%相比较,还有距离。根据汤森路透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中国大陆只有华为一家企业入榜。2018年我国科技贡献率,仅为58.85%,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这就是我们要讲为什么在当前这个情况下,我们把供应链,包括产业链要进一步做好的原因。

全球疫情虽然是灾难,但控制疫情后我们也可以化危为机,借力打力,加大我们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我们最高的生产效率和利润,和最低的成本,我们要把那些无效的、低效的排除出去,要把那些高效的、环保的产业留下来。我举个例子,这次疫情,深圳有一家工厂,原来是生产大功率马达电机的,海外疫情爆发后订单没了,订单没有怎么办,他们就生产做电动窗帘的小马达。原来大功率马达的订货就是二百万,这一次创新转型后,一下子变成六百万的订单。这就是我们供给侧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就是要这样做。

我们不是说把一些高端的东西通过这次疫情都转为生产口罩、生产消毒液,那不行,总有一天全球还是满足的,供过于求的,不是通过这个发展。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以前做船舶,老是用发动机不行,都是做一个船壳子,多大都行,但是核心的发动机,船用发动机,都是进口。青岛我们有一个开发区,就通过自己的研发做到了这个,而且带动了整个青岛、山东上下游几十个中小型企业都做起来了,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凤凰网财经:所以可不可以理解,制造业的问题不在于低端高端,而在于产能是否有效,是否有核心技术,有不断的创新,是否有集群优势,是否与国际接轨?比如这次疫情中,很多人最初遇到的问题是口罩不足,在咨询口罩能否反复使用?假如口罩技术可以创新升级,口罩可以用新的材料,反复使用,是不是也算一种升级?低端制造业也不能等同于低端落后产能?

魏建国:对,完全正确!

凤凰网财经:如果说解决好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问题,我理解一方面肯定还是要依靠各个企业主体,他们自己的这种动力,另外一方面还是也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有一个整体的统筹?

魏建国:这个地方我觉得单靠企业自己不太行,首先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比如我们的招商引资,地方不能像以前一样饥不择食,要考虑能否带动地方整体的产业效应。第二,要坚持市场化运作,不能拉郎配,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互相结合起来。

02

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东移是大势所趋

当前是吸引外资的好时机

凤凰网财经:美国一直在试图将制造业回流,特朗普最近说美国将独立于全球供应链之外,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这种觉得自己具备完整产业链更安全的想法似乎越来越流行。您判断未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会发生什么变化?

魏建国:有一种观点,就是像你所讲的,就是片面的理解安全,我不这样看。关于产业链和供应链, 我认为第一个词就是开放,第二个是稳定,第三才是安全, 我更不认为这个闭式循环,都是一家在做,恰恰我认为全球到今天,正是我们提倡全球化的结果,才使得我们今天全球能够有一种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

经济学上讲比较优势,这个比较优势不是凭空来的,有的也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我举个例子,比如泰国的香米,很好吃。但这个土壤气候环境等,它没有办法在中国种植这么好,那为什么不进口呢?发挥各国的特长,在市场贸易上面进行互换,这个叫做全球化,而这种全球化就是一种生产的链条,就是一种供应的链条,我们必须把这个链条打通。进口一部分既满足国内的消费需要,也不影响我们整体的粮食安全,同时又满足了它的出口商。这个链条打通以后,我们就带动了不是一个香米,而是从种子、化肥、耕作、农保、社保、绿色到最后加工运输出口,一条龙的生产链条。第二是要稳定,稳定就是能抗风险,不仅抗自然界风险,也可以抗一些临时的突发的风险。第三才是安全。

我认为疫情过后,全球供应链将发生“四个东移”:

高端产业东移:疫情过后,中国及日韩等东北亚地区恢复较快,包括云计算、机器人、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将向东北亚聚集。按照经济规律,全球产业的发展会向消费增长热点地区靠近。中国有4万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消费市场,疫情过后中国消费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特别是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将领跑未来消费市场,今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5万亿人民币,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

技术资本东移:全球产业链向东北亚经济圈的集聚,也给中国带来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大量国际资本。今年中国外商投资法的实施,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将迎来外商投资新一轮热潮。疫情过后,中国通过供给侧改革进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将吸引全球高科技企业投资中国。

高端服务东移:此次疫情将促使中国消费升级,包括高端消费品、高端医疗等都会东移。而且,中国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服务。此次疫情对餐饮酒水等造成较大影响,而在2019年全国餐饮业消费46,721亿人民币,占全国社会消费品9.4%,疫情过后,人们在餐饮方面的消费升级也会推动服务升级,这将吸引全球更多高端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高端人才东移:全球产业转移必然带来高端人才的东移,而且国际高端人才也在瞄准中国市场。麻省理工学院在港成立美国以外首个创新中心,就是看中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国内各地区为吸引外资,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政策补贴,这也可以消除国际人才东移要负重税的疑虑,有助促进国际人才向中国流动。

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东移”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止。东北亚(中国、日本、韩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而这不会发生在欧洲,也不会发生在美国。就如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所说,即使在特朗普要求下,苹果也搬不回美国,因为在美国连一个螺丝钉都找不到供应商。因此,随着全球供应链的东移,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的高端制造业都将东移,这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机遇。

面对困难,我并不担心,只要我们把这种危机变成一种挑战,勇敢积极去应对。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企业、一个省、一个地区也是如此。最近我给广东写了一篇报道,你可以参考。

凤凰网财经按:魏建国在南方日报的采访中表示,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自贸试验区抓住《外商投资法》实施首年在外商中的“舆论效应”,大力改革,实施更短负面清单,扩大保险、金融和中介机构开放范围,打通物流、人流、资金流障碍,吸引外商“眼球”。

稳外资既是稳出口,也是稳就业,更是稳经济,广东持续不断的大项目引入,将是提振疫情后全国恢复经济信心的助推器,更是广东巧用疫情危机,化危为机,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

当前正是吸引外资的好时机。 第一,通过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外商将更加看重中国的整体制度优势 。我向中国美国商会、中国欧洲商会等了解获悉,许多外商表示,中国通过战疫中的表现证明自己是外商投资最好的保护地。2020年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是他们早已排在日程表中的事,疫情延缓不会改变这一信念。据中国美国商会调查,有67%的会员企业2020年愿意对中国再投资,尤其是大项目投资。

第二,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外商投资法》落地的第一年 ,中国将有更多鼓励外部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出台,以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向公开、公正、透明、法治的全球最佳营商环境看齐。

第三,中国有4亿多正在成长中的中等收入群体,把工厂设在中国,无论从研发、设计、制造还是从装配、物流、销售的角度,无疑都是低成本、高效率、高收益的举措。 3月6日,辽宁宝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利安德巴赛尔工业公司达成协议,总投资120亿美元的石化产业项目签约落地,这是疫情期间中国吸引外资的第一个大项目。疫情结束后,将有更多跨国公司继续与中国开展类似合作。

可以预见的是,新冠疫情将给世界产业分工带来巨大变化:对全球化的需求将比以往更加迫切;全球产业链配置将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一些处于产业链边缘、只能从事加工贸易的国家,疫情过后可能将既有加工贸易,又有一般贸易;国际间分工的界限将更加模糊,过去分散在多地的工业设计、研发与生产,分散在全球的生产要素、资本与人力都将日益集中;中国在全球供应、生产和服务链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一带一路”、RCEP等随着疫情中中国治理能力的凸显,将得到更多国家响应。

03

“帮助中小企业要救急不救穷”

凤凰网财经:这次中小企业因为疫情受到的影响很大,您觉得这个时候政府可以做什么措施来帮助企业?

魏建国:政府帮企业,最主要三条,树立信心,抱团取暖,这个团不是企业自己,也是政府的团,不仅是制造商的团,也是客户的团,大家都冲一起,抱团取暖的目的就是度过严寒,政府在这一块, 第一要树立信心,第二要抱团取暖, 让他们抱在一起。

第三,就叫给予政策优惠, 主力是企业本身,但他实在很难怎么办?帮他度过一下,让他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不要一下马上就说不行,就把他分散,这块对企业来讲不容易,你想马拉松他跑下来,虽然没得到第一名甚至前十名和前一百,但跑下来了,他在过程中他要喝水,他甚至很累,但是他坚持下来了。这样子他就得到一个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完成了最终目标。不能因为说他跑得累,跑得不行,跟人家小伙子没法比,就把他淘汰出局。那是不对的。

凤凰网财经:我觉得您说的马拉松长跑的比喻很好,对于企业来说,在这场疫情长跑中,政府的支持是说做更多的补贴,还是说减税,或者是其他手段,哪个会更好一点?

魏建国:我是这样看的,任何时候企业有困难的时候,我们是救急不救穷,救他的急,急的什么地方,比如说没有订单,比如说没有劳务,比如说没有流动资金,比如说贷款利率,比如说房租或出口退税没下来,这些救急的东西加在一块,他就是大事。

政府要准备解决企业急需的,企业对什么急需企业自己最清楚,政府精准帮助,精准施策,快速帮助。

我相信很快会出来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政府政策的帮助,拿这次疫情来说,相当于打一个强心针,在关键时刻帮你一把,但是最后能不能挺过来靠你自己。这次疫情中好多老年人,他们通过医生的帮助过了这个坎,取得成功。政府的帮助也是类似的。

04

“不认同新冠病毒会造成全球金融危机”

凤凰网财经:新冠病毒目前在海外急剧爆发,全球病例已超70万,疫情也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动荡,深度的经济影响尚未体现,但很多人评价这已经是金融危机,甚至认为08年都不能比,要和1929年的大萧条去比。您认为这个观点对吗?您怎么看全球的经济影响?

魏建国: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当前的这种情况、疫情情况发展确实是很快,但跟2008年的情况不好相比,因为诱因不同。

2008年那时候刚好是金融危机,还是人为造成的,而这一次是因为一种病毒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恐慌引起的。对于新冠病毒攻击性这么强、传染力这么厉害、遍及的国家这么多,速度又这么快,大家都没有想到。没有想到以后就带来各种恐惧,有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对这个疫情发展事先又没有拿出实际的解决办法和途径,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生自灭,由它顺其自然,包括英国美国,这种态度造成了民众的恐慌,引发美股10天4次熔断。

但是当中国取得抗疫的成功,世界就能看到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方案,有一些国家学习中国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一旦整个世界的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大家的恐慌心理就会消除,产生希望,金融的动荡就能有效修复。

05

“我坚持认为中国今年依然将实现6%的增长”

凤凰网财经:但是从目前来看,全球主要机构对未来还是比较悲观,IMF认为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很多人对中国经济也有担心,因为一季度经济还是受到了很大影响。去年底您在凤凰网财经峰会上认为今年必然能实现6%的目标,那么当前在新冠病毒这个突发因素的影响下,您认为今年的增长目标还能实现吗?

魏建国:我至今仍然坚持我的意见不变,中国今年依然可以实现6%的GDP增长目标不变。

我的判断底气,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是个大国,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洋,不是一片小池塘,不是一股风就可以吹乱推翻的。中国经济的体量,滔天大浪都不能掀翻,过去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

二是中国老百姓跟党中央上下一致,上下同欲者胜。还有中国制度的优势,不管是03年的非典,还是大地震,我们的制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凸显了制度优势。你可以看看历史,不管过去哪年的灾难,都没有影响到我们目标的实现。

第三个,今年是我们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实现小康社会的一年,也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一年,这个6%意义很大。

6%这个GDP增长目标,不是像其他人讲的就是一个所谓的GDP目标。6%是一个经过这次全球疫情战火洗礼过的6%,来之不易;它也是通过我们在疫情过后加大供给侧的改革,进一步优化我们的生产以及经济结构,推动市场经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打造全球最佳营商环境,以及我们实现高增长的经济发展的6%;这个6%的含金量是很高的,不是单纯的数字的6%。

这个6%取得以后,它对我们抗击疫情是个肯定,也是对我们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奋发图强,克服困难的一个肯定;同时也是中国给全球起到一个定心丸的作用,大家一看中国达到6%,中国整体经济的增长,对全球经济的恢复、未来的发展,以及各国共同维护,以及特别是当前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世界治理秩序,提供了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可以学习,可以借鉴,可以推广,所以这个6%对国际社会也有重大意义。

这个6%同样对国内未来几年的发展也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实现这两个方针,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我们的其他目标都很重要,这一条也更重要。我就讲这三大理由。

06

“中国今年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凤凰网财经:我看到您最近撰文,认为疫情过后,有四大消费领域将领跑市场。但是如果单凭消费市场,能够带动经济迅速恢复增长吗?

魏建国:中国现在处在一个转轨过程中,中国现在有四亿的中产阶级。四亿之外,中国的农村消费也在快速增长,这两个市场是相当大的市场,这还不包括城市的老年人、城市的小孩这些消费人群。

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很多人没有准确概念,其实我们已经达到了6.3万亿美元的规模。而美国是6.9万亿美元规模。从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来看,我个人认为今年我们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消费潜力,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了,消费提升,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必然之路。

二是中国人们的消费需求提升很快。中国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两届博览会我都参加了,我是作为外贸的老行家,感触很深,出口是为自己,进口是为别人。但是我们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要解决中国的内需,也要把这些中国所需要的进口回来。我举一个例子,像西班牙,这次在进口博览会就带来了很多商品,其中有一个是西班牙的火腿。这个火腿猪是黑猪肉,这个猪肉是素猪,专门吃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橡树林果实,肉质很好。这个火腿很贵,多少钱呢?一根整火腿要800欧元接近五千人民币。西班牙人他们没有想到,这个火腿在上海进口博览会卖得很好,他没有想到中国的消费程度那么高。

第三,现在我们的消费已经连续六年是拉动GDP的增长,今年虽然遭遇疫情影响,很多消费行业影响很大,好像消费下降了,但我认为这个是被压抑的消费,一旦这个疫情过后,有人说把它报复性的消费,我不把它叫做报复性的,我把它叫做厚积的消费,它就是像火山一样的喷发出来。这个我也写过一篇文章。

凤凰网财经按:魏建国在文章中表示,中国今年消费在疫情过后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特别是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将领跑未来消费市场。)

凤凰网财经:现在外贸形势在疫情中遭到了很大冲击,我记得您2018年说过,5年内非洲将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您觉得非洲有这么大的潜力吗?未来的外贸重点,非洲是否能承担重任?

魏建国:我很早就判断,东盟将会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现在最新的数据也证明了我的判断。

凤凰网财经按:2020年1月,海关总署发布数据,东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我为什么有这个判断,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潜力大。我们讲外贸,不仅要开拓市场,还要培育市场,非洲有7亿人口,全球排列10个GDP增长最快的国家,有6个在非洲,这是需要相当重视的。不能只看到非洲现在穷,购买力低,而是要看到它在消费市场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中非贸易1992年不到10亿美元,我们用了8年,增长到100亿;又用了8年,2000年到2008年又增加了10倍,到达了千亿;2008年到2013年增加了1000亿,等于2000亿。这个增长速度是很惊人的。

从大的视野来看,中国对外贸易,有几个梯队。第一个梯队,都是6000亿美元规模的国家和地区。欧洲,东盟和美国。第二梯队的方阵,是3000亿美元规模的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第三个梯队2000亿美元规模的国家和地区,包括非洲、中国台湾。第四梯队是100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

非洲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中国企业应该加大在非洲的布局。2018年中非经贸合作论坛开启了中非经贸关系的新纪元,在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浪潮下,中非将达成更多经贸合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