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亿专项再贷款、续命资金与挣扎求生的中小企业

3000亿专项再贷款、续命资金与挣扎求生的中小企业

疫情冲击之下,寻找“续命”资金成为中小企业的头等大事。这其中,有人被银行追着放贷,有人奋力自救闯关,也有人仍在等待机会,央行一系列扶持资金在向毛细血管渗透。

文 丨《中国企业家》记者 张弘

编辑 丨米娜

头图插画 丨陈禹

4月30日是A股上市公司一季报的收官之日。

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3823家上市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4.04%,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差表现。

细看这些公司,可谓冰火两重天。

据Wind统计,A股的36家上市银行,其一季度净利润共4954亿元,比同期增加237亿元,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一季度净利润比重达53%,同比增13%。

与此同时,除银行之外的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28个一级行业中24个出现了负增长。

疫情波及的餐饮、进出口制造业、酒店文旅等行业损失惨重,集体遭遇现金流困境。此前,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和桔子水晶酒店创始人、魅KTV投资人吴海先后发声,呼吁银行能帮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事实上,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央行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

4月24日,央行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统计,2020年一季度末,全国银行下发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41万亿元,同比增长23.6%。普惠金融贷款是指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型企业等贷款。

Wind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36家上市银行新增信贷投放5.3万亿,相比上年多增了1.6万亿。

“央行强调3000亿专项再贷款要精准投放,1月28日,我们就启动相关工作。春节期间,我们2天内就完成了开户、尽调、审批、放款的全流程,首批向3家口罩和防疫品企业提供了紧急贷款430万元。”上海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袁挺向《中国企业家》表示。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大量小微企业拿不到救命的钱。

一份来自招商银行的小微企业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受疫情冲击,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表示现金流能支撑3个月以内,其中不超过1个月的占16%。从行业来看,住宿和餐饮业的现金流最为紧张,80%撑不过3个月,27%撑不过1个月。此外,受访企业普遍对上半年的营收增长表示悲观,超六成的企业预计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减少20%以上。

现金流是企业的动脉血液,对那些处于扩张阶段的企业而言,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将它们推到了生死边缘,“活下去”成为很多企业未来三到六个月的首要目标,而穿越凛冬最重要的是找到“续命”资金。

“银行确实下发了大量贷款,可银行也担心风险,特别是受疫情冲击大的行业,怕倒闭,不敢放。所以现在的局面是好的公司一堆银行抢着放款,有的公司却无人问津。”广东一家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幸运儿

相对于大量现金流紧张的餐饮企业而言,满记甜品是幸运的。

到了3月,身为满记甜品CEO的潘冠鹤已有些底气了。“目前已经到账了好几笔资金,第一笔到账的资金是招商银行的贷款;第二笔是美团和光大的贷款也早已到账了,而这些全都是一年期的信用贷款,另外浦发银行的贷款也已经审批通过了。”

具体来说,满记甜品通过招商银行商业循环贷,在2月份和3月份分别提取了两笔资金,共2000万。

据了解,突发的疫情使得满记甜品在今年1月到2月损失了四五千万元的收入。“我们全国有500多家门店,损失最大是人工。假设成本按100%来算,人工损失大概要占到40%~50%,租金方面损失大概是在30%~40%,剩下10%~20%是食材损失,其余是一些其他开销。”潘冠鹤表示。

在近期跟多家银行申请贷款打交道后,潘冠鹤觉得企业要主动跟银行进行沟通,“这样银行工作人员会根据政策变化跟我们实时互动,帮我们去申请信贷的支持。”

事实上,1995年成立于香港、年收入破10亿的满记甜品并不属于小微企业。因经营稳健,满记甜品在一些银行眼中早已是优质客户。

“我问一家企业需不需要资金时,往往有很多银行同时都在打听他们家。优质客户,大家都抢着做。目前,从我掌握的情况看,确实各家银行都非常积极地在想办法,怎么给企业创造条件给予支持,直接将企业拒之门外的很少,这是我的切身体会。”袁挺表示。

“我们平时一直跟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还有广发银行联系,与它们都有过异业合作,还包括一些权益类、置换类的活动,”潘冠鹤对《中国企业家》表示,“疫情发生后,美团和光大特别积极,从新增贷款上来说,它们是最快的。”

2月初,满记甜品正式向美团提交生意贷贷款申请。美团依托平台上的商户交易量、点评数据积累以及行业模型和风险模型预判,联手光大银行完成了对满记甜品的1000万联合信用贷款授信。

潘冠鹤认为,“审核也取决于餐饮公司或者集团财务制度的规范,能否及时提供相关的资料。传统餐饮企业的管理不一定达到银行要求,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相关资料。我们从第一次接触美团银行贷款到放款,历时一个月左右。而在传统金融机构,一个月以内一般只是初审。如果是一般的餐饮机构,初审可能需要两个月甚至三个月。”

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汉南支行行长吴军荣对《中国企业家》表示,现在在审批环节上,传统银行也比平时要快得多。“我的客户2月13号申请的贷款,2月14号下午,省分行贷审会就审批通过了。到了2月15号下午就把资金投放了。整个过程,资金到企业账上就是36个小时,走的是绿色应急通道,非常快的。”

据了解,目前满记甜品通过贷款审批下来的资金,总共拿到了近一个亿的授信,而平均的融资成本,约在年利率5%左右。

在潘冠鹤看来,现在很多银行有优惠政策。“一般情况下,(我们这种企业的)贷款成本是在基准利率上浮20%到30%。但现在,金融机构给我们的贷款成本和贷款利率都是低于这个水平的。”

一位农发行负责贷款业务的人士也表示:“总行的政策一出台,我们就按照总行规定的优惠利率来执行。有的专项贷款,给的优惠利率在年化3.65%,我们做的第一笔应急贷款,用的就是基准利率。”

除此之外,潘冠鹤认为想拿到贷款,拥有危机管理意识很重要。“我们每年都会去跟银行谈,也会有计划地去激活授信,这样一旦危机发生,这笔提前谈下来的授信,会给我们一个缓冲,可以优先提取用来应急。”潘冠鹤表示,疫情发生之前,满记甜品有一笔一年期1000万左右的银行贷款授信,以备不时之需。

闯关者

疫情发生后,公司一年收入在1.5亿元左右的霸蛮米粉创始人张天一却不得不关闭门店。

张天一感叹道:“本来决定按下发展快进键的餐饮企业,抱着‘子弹打空’的心态舍命狂奔,却没想到迎头撞上疫情。”为度过危机,他决定从内部开展节流,采取减免租金、和供应商沟通延期应付账款等措施。其次和银行沟通争取贷款,但由于银行的授信周期较长,再加上连锁餐饮企业没有太多抵押物,他表示对此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2月10日,吴海发了一篇文章《哎,我只是个做中小微企业的》,彼时他的朋友圈里99%的中小企业在回复表示“活下去”很难。

一位魅KTV投资人也表示,“中小微企业一没现金流、二没抵押、三没担保,根本拿不到贷款。如果连我(都)‘活’不下去,80%的中小企业都‘活’不下去。”

3月13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姚洋在《中国企业家》“春播行动”的直播中表示,“目前民企纾困的主要方向是全面复工,国内的主要问题在于复工速度太慢。”

但面对疫情下的不确定性,一些企业进行全面复工时就像在闯关,面临着“两难抉择”——“不开店,可能会亏;开店了,可能亏损更大”。一些已经正式复工的企业为了追回年前滞留的业务,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开始加班加点。但面对接下来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他们也不得不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2月10日是国内很多企业法定复工的日子。这一天,张天一突然发现电商后台的数据出现增长,“不管是线下商超的,还是天猫渠道,半成品米粉的销售数据突然爆灯”。

公司早期布局的电商业务,没想到在疫情之下成了“救命稻草”。由于之前的电商团队只有十几个人,张天一立即和团队探讨“如何动员全员支持线上电商业务”。一是快速成立电商运营组,二是快速培训员工转型到线上做客服。不到5天,霸蛮的半成品速食米粉在天猫等各个渠道上的销售增长了300%,直接断货。

天猫也关注到了霸蛮的电商业务增长,在其发出了近10万多个快递后,600万的款项很快回到霸蛮的账面。“后来天猫也主动和我们联系,探讨能否利用天猫和我们的门店完成更多电商化转型的动作。霸蛮线上的营收比例已有七成(含外送的四成),我们也会更加坚定地拥抱发展线上。”

复工后的乡伴文旅集团也收到了好消息,由于基于疫情期间的远程持续沟通,复工后收到了来自广东南海西樵镇乡村振兴项目的首期策划设计费,这也是疫情之后的第一笔营业收入——78万元到账。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启动,但乡伴文旅集团创始人朱胜萱私下也和团队开玩笑说,不得不警惕的一点是“店开得越早,亏得越多”——“虽然民宿有两个门店已经开了,但开了之后就意味着支出,而事实上没有客人。所以在文旅这个行业里,有的小微企业可能会死得更快。”

后院驿站联合创始人张鹏觉得这次疫情给整个文旅行业带来了一些思考。“很多文旅板块以往过多依赖线下资产,而忽略了线上体验,一旦碰到类似疫情这样的不可抗力,受到的创伤会很大。未来整个文旅板块的发展,更多的需要结合科技、创意文创,实现多元化发展。”

3000亿专项再贷款去哪儿了

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一笔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用于在疫情期间支持金融机构为一些生产重要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支持。实际贷款利率大概在2%到3.15%之间,企业平均负担的成本不到1.5%。

很快,坊间传出小米、美团分别申请50亿和40亿专项再贷款的消息,引发舆论质疑。2月16日,两家企业出面澄清并未获得相关贷款,也未完成相关申请。

但究竟哪些企业能够获得低利率的专项资金?资金又是如何发放和使用?

按照相关规定,央行主要通过9家全国性银行和10个重点省市地方法人银行(每个省不超过3家),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上海银行方面人士对《中国企业家》透露,从央行再贷款投放企业的名单来看,主要聚焦在七大类企业:如生产应对疫情使用的医用防护服、口罩、医用护目镜等重要医用物资企业以及生产上述物资所需的重要原辅材料生产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等。名单上的七类企业,重点是直接参与防疫的医药物资生产、运输以及保障类企业。

一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工作人员向《中国企业家》表示,截至3月14日,农发行共支持1649家防疫企业,发放应急贷款535亿元;支持2650家企业复工复产,发放贷款1370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达到78%。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创新处处长赵继明告诉《中国企业家》,“我们接到的名单上有31家企业,均为重点支持的应急保障企业,除了国家级的,一般都是大型企业。但在国家名单以外,地方名单上大概有20家,其中扶持的小微企业有8家,金额接近7000万元。”

一些地方法人银行也会给当地的中小企业开启“绿色通道”,帮助和支持它们尽快复工复产。吴军荣表示,地方分行为企业贷款提供绿色应急通道,一般企业第一天申请,第二天下午就能够审批通过,银行立即发放贷款。

在专项贷款的发放上,据《中国企业家》了解,从企业申请到银行审批放贷,速度最快的只用5个小时,慢则两天左右。

广州柏龙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口罩及防护服等物资的公司,2月18日向农发行广东分行递交了申请材料,2月19日就拿到了5000万的应急贷款,年利率为2.9%。该公司总经理陈娜告诉《中国企业家》,这是公司成立以来拿到的最快的一笔贷款,“所有线上线下环节同时进行,线下调研团队介入的速度也快得惊人”。

此外,为了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银行一般在专项贷款发放后,会建有专门的台账,针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情况,银行会要求企业提供采购清单。袁挺告诉《中国企业家》,目前操作业务均为信用贷款,银行会实时监控每一笔信贷资金的流向,如果发生资金挪用的行为,将会提前收回贷款,取消企业专项再贷款资格,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

3月15日,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介绍,截至3月13日,人民银行已经发放专项再贷款1840亿元,9家全国性银行和10个省市的地方法人银行向4708家全国性、地方性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1821亿元,平均每户企业获得优惠贷款4000万元。

一位接近银行的人士向《中国企业家》透露,一些受疫情影响较严重、但与防疫物资无关的中小微企业并不在专项贷款名单之内,“因为它们不具备申请资质,并且也达不到这些银行申请贷款的门槛,很难拿到专项再贷款”。

对此,姚洋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因其自身的经营风险和违规风险较高,“它们的平均存活时间为3到5年,并且存在骗子企业,掏空、挪用资金等行为,这使得银行不敢冒险,也不愿意贷给中小企业”。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对《中国企业家》分析称,考虑到中小微企业缺少担保、抵押物,银行不会贸然放贷。但近年来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银行在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评估流程等方面也发生了转变,比如运用金融技术、大数据的方式为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利用第三方征信数据来完善客户的信用评分体系等。

在专项贷款名单以外,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人民银行于2月26日新增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000亿元,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重点支持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春耕备耕、外贸行业等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企业。

各大行和金融机构也相继推出了很多支持措施。比如民生银行对因疫情导致短时还款困难的中小客户,可向该行申请延期还款、展期或调整还款期限;光大银行北京分行推行“无还本续贷”等。

然而,如今全球疫情仍在蔓延,贷款下发后是否能如期归还,仍取决于经济复苏情况。

对此,潘冠鹤表示,“原来我们预计3、4月逐步恢复,6月份恢复到正常水平,但现阶段我们可能预测6月甚至7月,才会接近正常水平。”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只有15%~20%的门店在营业。现在已经有90%的门店恢复营业,营业额也已超过正常的一半水平了。”潘冠鹤表示,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今年贷的资金基本上能够在贷款的期限内偿还。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