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全球化发生调整不是“去中国化” 只是国际分工变化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姚洋:全球化发生调整不是“去中国化” 只是国际分工变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停摆。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危机,全球经济正面临着需求供给双重冲击,任何经济体都难以独善其身。值此变局关键时刻,凤凰网财经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全球经济与政策选择”为主题,邀请政商学企界嘉宾通过线上形式解析全球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如何改变世界格局?对于目前热议的全球是否存在“去中国化”的倾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5月8日与凤凰连线时表示,全球化不会停下来只会发生调整,不要把这种调整看作是对准中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

中国将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产业转移出去后自身产业又进行升级,对东盟的出口实际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只是国际分工重新调整,中国在往上游走。中国本身市场足够大,即使是没有国外市场,中国也可以发展起来。

以下为发言实录:

嘉宾介绍: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我先简单的谈一下疫情带来的冲击,再谈一下我对产业新格局一些看法。因为现在还在疫情期间,已有的调查数据较少,所以只能根据大体情况推断一下。

疫情促进中国中等核心零配件行业发生进口替代

首先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非常大,最重要的冲击是在消费领域,一季度零售总额下降了19%。以前经济下行时,主要是企业信心不足,所以用一些如信贷扩张的常规手段就可以提振企业信心。但这一次实行这种扩张的货币政策已有两个多月,实际效果不是很明显,原因是消费零售下降太多,企业的订单不足,各个城市商业场所恢复的比较差。这种情况下增加投资会取得一定效果,现在新一轮投资下来,对于提振中国的需求起到了一定作用。

疫情后,中国经济会出现一些新的领域值得注意。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链,中国复工较早,因此产业链暂时断裂对中国影响最小,实际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产业部门最完整的国家,别的国家不能供货之后,国内企业会填补进去。疫情促进中国中等核心零配件行业发生进口替代,以前国内供应商产品质量不是太好,但通过这次产业链暂时断裂会得到提高。

未来两三年,中国的5G占有率将达到一半以上

疫情后,世界产业链或许会做一些调整,有些国家会把医疗等产业迁移回去,中国由于市场、生产网络等优势,至少不会在这一轮调整中吃亏。此外,中国的商业模式可能会有较大变化,出现了很大的一个新领域就是新基建。这一次中国以投资来带动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老基建,老基建虽然量大,但中央力推的是新基建。新基建就是以5G为核心的新技术,随着这一波新基建的推广建设,未来两三年里,中国的5G占有率将达到一半以上,会完全改变中国的业态。不过,也有一个问题,就是网上服务怎么真正的转化为商业上的成功。但是未来5G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不光是网络会议,网络教学方面,其他方方面面都会渗透进生活。

疫情下国际环境很复杂,很多企业、评论家,往往会把一些短期现象夸大为长期趋势,对未来比较悲观,但中国在过去的时间里,在基础制造业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如果这次能趁着新基建把5G网络建成,那在通信和信息服务领域肯定会成为世界第一阵营。

主持人:您刚才也讲到说随着疫情使得一些全球供应链发生断裂,中国可能在国内市场寻找替代品,我们有一个问题,您好像对这个展现出了乐观的情绪,更多人认为中国只有在更广阔的全球化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怎么平衡更多的全球化和向内寻找的矛盾?

全球化发生调整不是“去中国化” 只是国际分工变化

姚洋:我认为全球化不会停下来。全球化会发生调整,但是大家不要把调整看作是对准中国,认为是“去中国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阶段,中国一些产业转移出去是有合理性的。比如服装鞋帽这种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因中国的工资水平不可能支撑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产业转移出去,自己的产业又进行升级,所以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实际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国际分工只是重新调整了一下,以前是中国直接向日本出口,现在不直接出口,而是由东南亚直接出口,中国已经往上游走了。

中国本身市场足够大,已经是零售世界最大的市场,自己的厂商供应中国,其实就已足够,即使没有国外市场,中国也可以发展起来。

专题:中国经济如何快速复苏?清北上交的教授这样支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