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停摆。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危机,全球经济正面临着需求供给双重冲击,任何经济体都难以独善其身。值此变局关键时刻,凤凰网财经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全球经济与决策选择”为主题,邀请政商学企界嘉宾通过线上形式解析全球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如何改变世界格局?对中国以至于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5月8日以“全球经济与决策选择”为主题的凤凰连线中,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20年3月正式成为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院长刘尚希认为,新冠疫情冲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中国以至于对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非常巨大产生的影响。
刘尚希表示,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持续时间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经济在逐渐恢复,但全球的疫情还不能说已经进入拐点,下一步的状况难以判断。
另外,这次疫情可能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全球的经济可能会进入一个新轨道,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会进入一个新的轨道,全球治理、区域之间的合作可能都会重构。从这点来看,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就会有了新的内涵,有了新的条件。
刘尚希表示,对2020年中国经济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可以实现2%到3%正增长。他认为中国经济已经高度置入全球化当中,全球的需求和供给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面,中国势必会受到影响。从需求来看,经历了国外的疫情冲击,现在又面临着国外的需求的萎缩,对中国外向型的企业、产业所带来冲击,沿海地区订单大幅度减少。从供给来看,国外受疫情影响正处于隔离的状态,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受到影响。
中国该如何应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刘尚希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政策,一方面是改革。以此来解决当前的一些紧迫的问题,比如就业问题、市场主体问题,产业链、供应链问题等。通过保存量,保基本民生,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
以下为发言实录:
嘉宾介绍:
刘尚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怎样看待这次疫情的冲击?
刘尚希:下面我就2020年的财政政策谈点个人看法。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2020年全年的经济以及政策做点分析和判断。
2020年的经济会怎么样,可能大家都在进行分析,我想第一个问题是要分析判断疫情冲击对我们国家产生的影响到底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这是判断2020年经济的一个前提。我们在展望今年以及未来经济形势的时候,也需要首先对疫情的冲击做一个基本判断,这是一个基本逻辑。
怎么来看待这次疫情的冲击?我想这次疫情的冲击不是一个短期的,恐怕不能与2003年的非典去进行比较。
为什么说不是短期的?一是冲击持续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中国经历了两次疫情冲击。第一次是国内的疫情,目前国内的疫情现在已经得到控制,经济在逐渐恢复。第二次是全球的疫情,目前全球疫情还在进一步地扩散,现在还不能说已经进入拐点,下一步到底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状况难以判断。
目前全球200多个国家都出现了疫情,经济毫无疑问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按照IMF的预计,可能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这种全球的大萧条也会影响到中国整个2020年以及未来的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发展态势。一季度的数据大家都已经看到,反映国内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第二季度、三季度甚至于全年的经济数据,则可能会反映国外疫情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不仅是疫情持续时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疫情冲击对中国以至于对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有专家认为这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打一个比喻的话,就像一个物体在一个轨道上运行,突然遭遇到外力的冲击,最终改变了轨道,进入一个新的轨道。全球的经济以及中国的经济都会进入到一个新的轨道,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会进入到一个新的轨道,要想回到原有的那种状态,我觉得几乎是不可能的。
新的轨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轨道?我想无论是从全球来看还是从国内来看,各个方面都在进行调整,经济、社会及政治,尤其是全球地缘政治可能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全球治理、区域之间的合作可能都会重构。从这点来看,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就会有了新的内涵,有了新的条件。
谨慎乐观看待中国经济预计今年会实现2%到3%增长
既然疫情的冲击很大,就像4月17号政治局会议所说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带来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政治局会议上强调的,要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我对2020年中国的经济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基本判断是会实现正增长,可能会在2%到3%之间。
做出这个判断依据是什么?这就是前面讲的,这次疫情冲击非常大,它对需求、供给的冲击影响是不断持续的。从需求来看,经历了国外的疫情冲击,现在又面临着国外的需求的萎缩,对中国外向型的企业、产业所带来冲击,沿海地区订单大幅度减少。这种需求的冲击毫无疑问,这就不仅仅会影响到今年,还会影响到以后。
从供给来看,国内的疫情冲击是因为实行隔离政策。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被隔离,物流也不畅通,经济循环停摆。现在供给又受到外国疫情的冲击,虽然中国复工复产,但是所需要的一些原材料、零部件有不少是来自于国外,而国外受疫情影响正处于隔离的状态,在这段情况下,我们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就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都受到影响。
中国经济已经高度置入全球化当中,在全球的需求和供给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面,中国的供给、需求也受到的影响。
所以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都造成不确定性,整个世界的发展也会进入一个高风险的轨道。因为在快速的变化,很多秩序被打破,产业链、供应链在重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大地拓展,这个意味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社会。
放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看,全球的经济不乐观,所以国内的经济从需求冲击、供给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这种结构性的冲击,很显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现在没有到经济刺激的时候
也谈不上经济刺激
这些恐怕不是我们能完全通过自身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当然我们有自己的制度优势,我们可以去努力克服面对的这些困难,以及带来的挑战。我们可以趁着危机中找到新的机会,那这要取决于我们这种恰当的应对和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怎么来应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我想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一方面是改革。通过政策解决当前的问题,比如就业的问题、市场主体的问题,产业链、供应链的问题等等,也就是中央提出来的“六保”。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在疫情冲击下显现出来的一些风险点,对这些风险点实行隔离,通过救助的方式,避免这些风险点形成一个风险链。从而实现这个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也就是达到中央提出的六稳定目标。
财政政策要积极有为,这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那财政政策怎么做到积极有为?大家更多是在讨论赤字率有多高、债务规模有多大,这是投资的角度。我想关键还是政府扩大赤字,增加债务以后干什么,所以按量出为入的财政逻辑先要搞清楚干什么。中央提出的“六保”其实是指明了方向,我们增加赤字,扩大债务就是围绕“六保”来做文章,针对六大风险点实行隔离,避免公共风险升级。如果“六保”保住了,就像救火一样,几个火点就不会再串起来,就不会形成更大的火势,也就是说整个公共风险就不会升级了,也就能达到稳定的目的。
赤字、债务政策在过去被理解为是扩张性的政策。因为只要赤字、债务增加,就是扩张,这是从收支账户的角度来看的。在当前这种疫情冲击下,其实这是一个对冲风险的政策。适应财政风险去对冲公共风险,也就是通过适当的扩大财政风险,去对冲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以及外部冲击所带来的风险。
所以从这点来看,当前的财政政策其实对冲风险,跟过去内在因素或者说周期性因素所导致的经济的波动与变化,财政政策实行扩张性质上有所不同。
所以在疫情冲击下,我们应当跳出传统的宏观调控思维,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现在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转已经处于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这种环境和条件之下,所以就不能按照以往的政策逻辑来理解当前的政策。所以财政政策不能从表面现象去观察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很显然“六保”政策里面,有针对企业、针对经济的,也有针对家庭、个人的,也就是针对社会的。所以财政政策从经济、社会两个方面,而不是单一的所谓的经济刺激。
其实现在也没有到经济刺激的时候,也谈不上经济刺激。首先我们是要避免大量的企业退出市场,保守就业岗位,避免大量的人失业。对已经失业的人要提供基本的救助。从现有的数据来看,统计的城镇失业率只是一部分,因为农民工没有完全统计在里面,如果加上农民工呢,那么实际的失业率可能比我们表面来看的要高。那么对这些没有工作,也有没有收入,可能影响到家庭的基本生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毫无疑问要去提供救助。
所以“六保”要归纳起来就是一保经济,二保社会,通过保存量,保基本民生,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