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图:有人开始谈“去中国化” 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龙永图:有人开始谈“去中国化” 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停摆。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危机,全球经济正面临着需求供给双重冲击,任何经济体都难以独善其身。值此变局关键时刻,凤凰网财经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全球经济与政策选择”为主题“凤凰网超级财经周”,邀请政商学企界嘉宾通过线上形式解析全球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5月9日,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原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凤凰连线时表示,特朗普曾经说过“去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去美国化”,因为美国在全球化当中一直起主导的地位,也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去美国化”。当前,中国也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所以当有人开始谈“去全球化”,也有“去中国化”的说法,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自动播放

龙永图还表示,疫情势必对全球化造成重大影响,不少人由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受挫以及国际贸易的大幅下滑对全球化失去信心,认为疫情使全球化“终结了”。在他看来,疫情虽然对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巨大破坏,但是全球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可能会因此取得更多的共识;“一个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全球化,一定会逐渐取代一个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全球化;一个新的重视民生、重视绿色发展、重视人的幸福和健康的新的全球化,会更快到来。”

以下为发言实录:

嘉宾介绍:

龙永图,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原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

毫无疑问,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这次疫情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想到目前为止,再高明的经济学家,都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方面可能更大程度上我们要请教那些公共卫生和病毒领域专家对整个疫情作出判断。因为疫情何时结束,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或者说像有些人讲的,我们将与病毒长期共存,这对于经济的影响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月结束,三个月结束,长期共存,这种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很难预测的。总之一句话,从目前来看,对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做出最后的判断还为时尚早,但不管影响怎么样,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毕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当中的一个插曲。对它的影响刻意缩小或者肆意夸大,我认为都是有害的。但是就我来看,过于夸大,可能所带来的害处会更大。现在我就想从国际贸易投资和全球链的角度谈一谈我为什么对中国经济在疫情之下依然有信心,我们还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强化这种信心。

关于国际贸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切断了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所以对于国际贸易来讲,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4月8号,世界贸易组织WTO做出预测,由于疫情的大流行,2020年世界商品经济将暴跌13%到32%,几乎所有地区的贸易额都会有两位数的下跌,其中亚洲和美洲特别是北美洲的出口影响更大。

在国际贸易大幅下挫的情况下,应该说对不同国家影响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对一些国家影响大一点,对一些国家的影响就小一点。那么国际贸易的下挫影响大或小,我想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一、这个国家有没有一个强大的制造业,也就是说它的制造业是不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门类,它的供应链,许多商品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是不是完整和强劲的,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就是这个国家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如果这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大,它就比较容易消化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第三、这个国家的投资长期以来在整个经济增长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想在这儿特别讲一下关于第一个条件,就是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对于它能否抵御国际贸易的大幅变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几次重大危机当中,那些有强大制造业的国家都顶住了危机的冲击;相反,没有制造业、只靠商品出口或者大宗商品出口的那些国家,抵御能力、抗风险的能力就很差。

我记得前几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我和马来西亚的贸易部长曾经做过一次对话,在那次对话当中,马来西亚的贸易部长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马来西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为他们的经济就只靠大宗产品的出口,主要是棕榈油、天然橡胶,没有什么制造业,所以今后他们最大的教训就是要强化马来西亚本国的制造业,这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发生的事情。

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再一次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制造业比较强的国家,抵御国际贸易的下挫能力就强。大家知道在东盟的国家当中,新马泰、印尼和越南这五个国家占了整个东盟贸易的90%,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出现了全球贸易的大幅下挫,但是经过几年,我们回头来看,仅仅依靠贸易的一些国家,新马泰和印尼,他们的整个国际贸易出现了下滑,平均下滑13%,而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越南,它的外贸不仅没有下降,还上升了8%,这就是因为越南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制造业,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我就觉得只要一个国家有强大的制造业,在许多的产业方面有完整的产业链,它就比较能够抵御住国际贸易的大幅波动。所以,在国际贸易大幅波动的情况下,那些制造业强、国内市场大、投资拉动力强的国家,受影响比较小,而中国正好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外资撤离中国”的说法站不住脚 不符合市场规律

制造业比较强、国内市场比较大、经济增长当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这就决定了中国在这一次疫情之后所受到的影响不会那么大。而且特别要强调的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们顺应全球贸易发展的趋势,在过去十几年当中,针对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关系做了重要的调整。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一直在经济全球化当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过去几十年来,全球贸易始终是以两倍以上的增速,以高于经济发展的增速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开始下降,2011年的时候,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和国际经济增长的速度持平;到了2015年的时候,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达到3.1%,而全球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才仅仅2.5% 。

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经济的增长需要新的动力,需要有新的动力来代替过去国际贸易长期以来所发挥的作用。那么这就必须要强化以科技和市场力量推动下的国际投资,有效的国际投资,不仅仅对国内经济是如此,在国际经济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特别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也越来越重要,一带一路的倡议之所以在全世界,特别在新兴经济体当中取得了这样大的支持,受到这么多的欢迎,这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前些天我看到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巴经济走廊”已经开始重新恢复活动,这标志着巴基斯坦在抵抗疫情的斗争当中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于中国来讲,投资今后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建设投资;第二是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在内的传统领域的投资;第三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我相信加强投资的力度,向国际投资者发出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会令中国的投资在国际上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有一种说法认为外资将会从中国撤离、将不在中国投资,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不相信有企业会离开正在进入投资新阶段的中国这样一个投资热土。因为离开中国的这片投资热土,既不符合市场的规律,更不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之后,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愈发活跃,中国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这将是疫情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趋势。

疫情之下面临的重大挑战 就是如何巩固、补齐和创新产业链

现在我想谈一谈在这场疫情当中产业链所发生的问题。大家知道这次疫情令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遭到了重创,所以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巩固产业链,补齐产业链和创新产业链;针对这三个方面,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领域作出努力:第一是要以我为主,加强关键性的全球产业链上的投资,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当中的地位;所谓关键性的全球产业链,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国际分工和融合最为紧密。第二、在这个领域当中,科学技术发展最快,市场扩张最快,当然问题也最集中;第三个特点,这个领域在国际上的竞争最为激烈。

我想举一个例子,就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产业链,包括电脑、手机在内的电子设备的产业链当中,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由于加大了投资的力度,使得这个产业链在国内有了很大的发展,核心原因就是投资需求不断的增强。在2005年的全球产业链当中,美国的投资需求占到了37%,可以说是绝对的霸主地位;但是经过了10年,到了2015年的时候,中国在这一产业链中的投资需求已经占到全球投资需求的36%,而美国下降到16%,这就使得中国在全球电子设备产业链当中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开始具有一定的主导权。所以今后我们要加强这一类的全球产业链的投资,充分满足投资需求,以稳定和巩固我国在这些关键产业链当中的地位。特别是加强科技创新,使我们在价值链方面也取得更高的地位。

第二,我们要以我为主,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大的框架之下,通过在国外建立工业园区,建立经济走廊,投资制造业项目,创新产业链,而且这些产业链环节可能成为补齐我国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力量。

第三,我们要加强对外开放,融入到国际大企业产业链的新的布局当中。这一次疫情之后,国际大企业要开始重新布局他们的产业链,我们要以一个非常开放的姿态来融入到他们的新的产业链的布局当中。一方面我们要在国内积极地吸引外资,吸引他们在中国布局产业链;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在国外兼并、收购,和国外进行合资项目,来使我们的产业融入到他们在全球新布局的产业链当中去,这对我们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疫情不会使全球化“终结” 发展方向和目标将取得更多共识

在这一次疫情之后,国际贸易投资和产业链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势必对全球化也造成重大的影响。不少人由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受挫、由于国际贸易的大幅下滑,对全球化失去了信心,认为疫情使全球化终结了。其实我并不是这样看的,我相信全球很多有识之士甚至包括美国的一些人,也不会这样看的。

我记得特朗普还讲过一句话,他说去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去美国化”,因为美国在全球化当中一直起主导的地位,美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去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去美国化”。当然我们中国也是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所以有人开始谈“去全球化”,也有“去中国化”的说法,当然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这次疫情加速了从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全球化,向以人的幸福为主要目标的全球化的转化;对于全球化来讲并非全是坏的消息,也有一些好的消息。据最近世界气象组织的预测,这一次疫情将会使今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下降6%,这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二氧化碳下降最多的一个年份。我还很高兴地看到这几个月来,中国300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都明显改善,PM2.5的浓度同比下降15%;还有报道说连意大利最有名的景区威尼斯的水城的水都比过去清亮得多了,这些都是好消息。说明由于这次疫情,很多国家的政府,很多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我们发展经济到底是为了什么、全球化应该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

所以我坚信虽然这次疫情对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是全球化发展的方向、目标可能会取得更多的共识。一个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全球化,一定会逐渐取代一个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全球化,一个新的重视民生、重视绿色发展、重视人的幸福和健康的新的全球化,会更快到来,历史将会证明人类从此在经历一场大的灾难以后,取得重大的进步。

专题:多位省部级领导和学者齐聚凤凰 共话经济新态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