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传出赴港上市,微医商业模式仍有焦虑

再次传出赴港上市,微医商业模式仍有焦虑

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再次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此前2018年便声称年底要完成赴港上市,然而两年过去,同为互联网医疗的平安好医生已经成功上市,尤其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搭建互联网医疗之声再起。作为唯一一家盈利的互联网医疗,微医备受资本青睐,随着平安好医生上市后市值已经高达1157亿元,微医背后的资本或坐不住了。而从今年微医频频试水资本市场,且随着友邦保险集团区域CEO蔡强出任微医董事会副主席兼CFO,推进微医停滞的IPO之路愈发明显。

医疗资源与诊断需求的倒挂下——互联网医疗应运而生,微医就是其中一个。

据IPO早知道消息,近日有消息称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微医计划于5月底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市场预期估值高达150亿美元。实际上,微医曾多次传出上市的消息,早在2018年5月份完成5亿美元Pre-IPO融资时,微医就宣布计划将旗下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三块HMO相关业务作为整体赴港上市,另外倾向将“微医云”业务分拆独立在A股上市。

然而两年过去,同为互联网医疗的平安好医生已经成功上市,而作为业内唯一盈利的微医却仍未上市。微医的资本化之路似乎颇为缓慢,此前不久微医再次确定IPO的计划,并在资本市场频繁试水。而由于此前微医曾表示计划分拆部分业务独立上市,所以市场预计微医云将不参与此次IPO融资。

不过,围绕着微医还有诸多疑问,已经盈利的微医又为何IPO进程缓慢?如今的商业模式能支撑起长久的盈利么?

多次试水资本市场

今年微医已经在资本市场频繁试水,上市的信号愈发明确。

比如,1月初,为推进“三医联动”业务战略,微医举牌A股上市公司易联众,并增持成为第二大股东,微医董事长廖杰远及另一高管进入易联众董事会担任非独立董事。此举被认为,或是欲通过借壳的方式登录资本市场。

A股最大的挑战是盈利,虽然微医2016年就宣布实现全面盈利,但由于微医尚未递交招股书,尚不清楚真实数据,以目前微医的盈利状况未必能扛得住市场的质疑。相对于A股市场,或许科创板以及即将实行注册制的创业板或是更好的选择。

微医还对内部相关管理团队进行了调整,公司联合创始人张晓春出任首席战略官(CSO),原首席战略官陈弘哲担任顾问,协助推进微医国际化业务。张晓春曾操刀了多起产业投融资、并购事项,并有着丰富的互联网创业经验。管理层变动,或是为上市做铺垫。

此外,今年2月29日,互联网医疗企业微医的一封内部人事任命邮件透露,原友邦保险集团区域CEO蔡强将于4月1日正式出任微医董事会副主席兼CFO。友邦保险是微医Pre-IPO融资时的主要投资方,蔡强的加入显然是为了推进微医停滞的IPO之路。与此同时,据传摩根大通、招银国际一起获选为微医的IPO牵头投行。

在频繁试水资本市场背后,或是资本已经等不住了。虽然微医唯一一个公开宣称全面实现盈利的公司,但成色如何尚不知。而在去年平安好医生先行上市后,春雨医生、健康160、丁香园等都在考虑IPO事宜。

当初,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以及最大独角兽微医受到了诸多资本的青睐,投资方包括腾讯、新创建集团、复星医药、红杉资本、晨兴资本等十余家投资机构。Pre-IPO投后估值为高达55亿美元,资本投入项目已多年,加速助推微医上市退出脱身或是最好的选择。

流量如何变现?

挂号如春运,看病像打仗”,这是过去传统医院给人的最直观感受。据统计,我国三级医院只有2498家,却要承载14亿人口每年多达80亿人次的就医需求,这意味着医疗资源和诊断需求是不匹配的。

而随着互联网兴起与蓬勃发展,互联网医疗应运而生——而微医则是这其中的独角兽企业。资料显示,微医是布局互联网医疗最早的一批企业之一,早期为医院提供预约挂号、电子病历等就医流程优化服务,前身为国内较大的预约挂号平台——挂号网。当时还是语音识别专家的廖杰远也不清晰未来的盈利模式,转型做医疗的直接原因是小侄子因结核引发脚上长了肿块,但被误诊为滑膜疝。感性的他当时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手段来改变老百姓就医难、找到真正对口的医生难的问题。

在廖杰远看来,互联网医疗将是解决存量资源的高效匹配和信息鸿沟问题的高效路径。

凭借便捷的就医服务,微医在线挂号业务获取了大量的用户。后公司业务由最初的预约挂号和导医业务拓展到互联网医院、全科诊所、健康商城、商业保险和微医云等业务线后。

互联网医疗企业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

然而2016年微医就宣称实现了盈利。根据仅有的公开的数据显示,2016年,公司形成微医疗、微医药及微医险三大核心业务体系,全年营收共计12亿元,这三项业务均实现盈利,营收占比依次约为45%、20%、30%,利润约2.8亿元。

同时期的平安好医生,以及其他玩家,诸如丁香园、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都未盈利,仍在探究有效的商业模式。比如,2016年平安好医生营收6.015亿元,亏损7.6亿元,相比之下微医的优势更加明显。不过,挂号网并不是公司目前变现的主要依托,挂号网成了平台企业业务的导流入口。

数据显示,2012年,挂号网拥有3000万实名注册用户。到2015年8月,超过1亿实名注册用户和19万名重点医院的专家,完成2.72亿人次的服务,创建了8700多万份电子健康档案。2016年实名注册用户达到了1.5亿人和20万医生,累计服务8.5亿人次。

商业模式的焦虑

但注册用户并不等同于活跃用户,仅靠挂号业务所能激发的用户活跃、留存都较为有限。如何最大程度的将用户转化,几乎成为互联网医疗突破盈利的最大问题。2015年,微医董事长兼CEO廖杰远首次对外提出要打造中国式ACO(就是由医生、医院和医疗相关从业人员或机构和医疗保险联结起来共同合作,以提高服务水平,节省病人开支)。简而言之就是,在线看病报销,将挂号业务导流后赚保险的钱。

导流促保,这实际上有点类似于保险中介的活儿,为此微医还拿下了保险中介的牌照,与多家机构合作,提供医保外的保险服务。根据公开表示,截至2016年,公司变现程度最高的是健康险,占当年营收60%,16家互联网医院业务的总流水8亿元中也有大部分与健康险重合。可以说,保险业务促成了微医初期的盈利,同时也是其他互联网医疗公司的一个盈利突破口。

在2017年3月30日,微医集团与众安保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ACO产品。据了解,微医集团开发的首款ACO产品——“家庭守护”互联网医院门诊险,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365元,最高保额5000元。此项业务直接对标的就是平安好医生。从模式看,微医主切入供给断,以嵌入医疗机构、连接医生的方式为主,而平安好医生则发力用户端,希望成为平安集团最大的线上流量入口。

不过,线上问诊有局限性,难以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真正交流,做不到确诊与诊疗。所以,你可以看到,近两年,微医强推互联网医院的概念,寻求一个线上闭环的商业模式。有人认为,这其实就是旧瓶装新酒,除了资质问题外,互联网医院大多采取与实体医院合作的模式,由实体医院安排医生提供网络问诊。由于这部分医生与互联网医院没有直属关系,很难配合互联网医院的要求。

如今就微医的几项业务来看,线上“保险中介”的活儿可能敌不过拥有着天然基因的平安好医生,而线下的互联网医院,其实可实操性并不强。而想要拓展盈利渠道的微医,又想到不能浪费自己庞大的数据量——即微医云业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打通医院间、政府间的数据流动,实现跨医院数据共享,听着蛮美好的,但实际上如今其微医云的大头其实是来自政府,而我们知道云的收入是要靠B端的。

迟迟未上市背后

不过,在互联网医疗的热潮下,十年来,被认为是互联网医疗的独角兽微医获得腾讯、国开金融、复星医药、晨兴资本、友邦保险、新创建集团、中投中财等知名机构加持,完成了总计7轮数十亿美元的融资。互联网医疗巨头微医宣布完成了 5 亿美金的 Pre-IPO 轮融资,本轮融资也是中国医疗健康科技行业目前完成的最大规模上市前融资,估值就已达到55亿美元。

这一年,微医计划将旗下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三块HMO相关业务作为整体赴港上市,另外倾向将“微医云”业务分拆独立在A股上市。然而两年过去,平安好医生已经赴港上市,微医当初的AH股上市计划仍未成形。

有业内人士称,现在互联网医疗公司都在线上挂号、在线问诊、医生服务、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保险等领域积极布局,业务模式相似。但相比之下,微医在核心资源上并没有优势。

比如丁香园现在手握200万医生用户,形成了医生端资源的优势,在内容的输出上更具权威性;平安好医生则快速聚集了大量用户,截至去年底,注册用户达3.15亿,MAU达6690万,处于业内绝对领先地位。而微医在医生端(31万医生)和用户端(2.1亿注册用户)并没有优势。

不过,在医院端,微医共连接全国30个省市的超过1万家医院,其中重点医院3200家,数量超过其他平台。所以可以看到,近几年微医有向诊疗服务扩张的趋势。而频繁调整和尝试背后,或表明微医在解决医疗实际问题,跑通商业模式上仍有焦虑,这或许也是微医迟迟未上市的原因。而就市场估值而言,微医此时启动IPO的决策,与平安好医生市值在疫情发生后已被拉高至1140余亿港元难说没有关系。

内容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作者:曹靖晨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