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梧桐夜话:全年经济增速可能为2%左右 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凤凰梧桐夜话:全年经济增速可能为2%左右 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凤凰梧桐夜话:全年经济增速可能为2%左右 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6月18日晚,延续上海陆家嘴论坛的精彩,2020陆家嘴梧桐夜话亦是真知灼见不断。

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高金执行理事屠光绍,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携手多位政商学界嘉宾,共话金融开放、新形势下金融如何支持六保、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更好发力、资本市场机遇等话题。

2020陆家嘴梧桐夜话由凤凰网财经、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联合举办,舍得酒为活动特约合作伙伴。

屠光绍坦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短板是国际化不够,而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密切相关。而央行行长易纳提到的“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对此至关重要。

盛松成指出,北京突发疫情不会改变经济复苏的大趋势,但是会延缓复苏的进程。他预判今年全年经济增速可能为2%左右。

在盛松成看来,抗疫特别国债仍将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招标,充分说明中国离财政赤字货币化还很远。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指出,特别国债应如何更好地落到民生,给居民带来更高满足感,提高消费信心,借此推动消费领域的复苏和发展。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整个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向会有明确的转向:转向内需、转向线上、转向新基建、转向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如果科创板能够拥着这些大体量的核心资产,一定会有投资者追捧,一定会扭转历史性的房地产与股权之间的配置,这也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以及整个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

重要信号:人民币自由兑换在上海先行先试

作为曾经的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坦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短板是国际化不够——“举个例子,境外上市公司什么时候来上交所上市?“他指出,境外投资人目前可以通过沪港通参与投资,但毕竟国际投资人参与有限,国际化程度也确实有限。

屠光绍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和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密切相关。上海金融中心也是人民币资产配置的中心,人民币能否走出去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金融中心可以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在当下全球格局中也需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央行行长易纲也在演讲中提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避税的监管要求,正常的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都可以自由的进出。”

盛松成指出,这是央行行长第一次提到在上海先行选项试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他还提到,现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目前看来都做得比较顺利,金融改革开放一步步前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谈资本市场开放,比以前更有基础。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中心总裁陈维指出,人民币可兑换不仅要考虑钱出去的问题,也要考虑钱进来的问题。他提到,现在国外利率低、资金便宜,上海优质企业可以到海外发债,但海外发债融到了钱,回来却很麻烦,需要发改委、外管局的配合。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还提到,易纲行长的提到货币自由可兑换针对企业,未来私人领域的自由兑换及条件仍需要明确。

“金融开放的一个矛盾问题是,开放的同时怎样防范风险。金融就是风险,但我们对风险的容忍程度不是那么高。”屠光绍指出,这需要我们提高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维护系统性稳定,处理个别机构风险的能力。

连平也表示,从过去我们对于风险把握以及实际经历来看,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缺乏应对风险的预案和一整套应对举措。比如,应对可能的外汇资本大规模的流入流出,要吸取经验教训,央行可以不干预市场而是通过需求管理保证市场不会出现太大波动。

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看来,国际化、多元化开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抗击风险——正是因为有更多的机构和产品,投资者不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会减小市场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和极端市场环境的可能性。

疫情持续下,经济金融如何应对?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绕不开的话题。6月11日,一例新增确诊病例打破了北京此前连续56天无新增的情况,截至6月17日,一共新增确诊病例148例。但由于北京市响应及时,把疫情控制在了最小的范围。6月18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北京的疫情已经控制住了。病例数会越来越少。”

盛松成表示,这一次北京突发疫情不会改变经济复苏的大趋势,但是会延缓复苏的进程。在盛松成看来,这一次突发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会比较大,并且会延续到三季度,而且会对CPI下行形成影响,且主要是在需求端造成冲击。在新的防疫形势下,货币政策仍会保持稳健,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溢,同时会为未来应对风险留出政策空间。

盛松成此前曾撰文预判今年全球经济增速接近3%,但北京疫情出来之后,北京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会重新加强,线下活动可能延缓或停止,在心理层面,也会影响市场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经济企稳复苏的进程。盛松成认为经济增速为2%左右。

朱宁亦认为,疫情尚未完全消散之下,经济复苏的方向不变,但步伐和速度存在不确定性,一定要准备起来。如果疫情下的中国经济给全球提供了什么经验,那就是复工是一波三折:一波是经济停滞,三折第一折是企业家想复工但工人无法回到工厂,第二折是工人复工了,但全球供应链中断了,第三折是全球总需求开始下滑,厂商拿不到订单。

金融应如何发挥作用,以支持“六保“?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总结称,要处理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与银行的关系,中国畅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逼银行把钱让给实体经济。

6月17日的国常会提出:“进一步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特殊时期需要怎样的政策?

“从来没有一次冲击不像这一次,外生变内生,内外生交互,全国受影响,全面受影响,因此宏观政策的出手很重要。”屠光绍在梧桐夜话中表示。

应对疫情,各国出台的货币、财政政策,经济学家们已然开始担忧可能的后遗症。比如韦森提到,放宽企业违约和不良的容忍,延长还债期,不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张春提到,美联储建立一系列SPV去购买国债、公司债、商票等,相当于美国的债务已经被国有化了,未来如何退出是一个问题。

但屠光绍表示,但应对突发的全球性冲击,完全依靠市场消化对许多人来说会非常痛苦,宏观政策需要及时出手。但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很难做到精准,但这时候“有效”更加重要,对于后疫症,都需要靠时间换空间,对于企业来讲,先都救过来,让他们恢复,恢复之后再慢慢退。这个过程本质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风险,包括道德风险。

但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力争稳健,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18日上午的演讲中明确提到:“中国十分珍惜常规状态的货币财政政策,我们不会搞大水漫灌,更不会搞赤字货币化和负利率。”

盛松成在梧桐夜话上总结了央行近斯的货币政策操作进解读央行意图。一是目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尚可,市场利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二是利率过低容易催生资金套利和空转,对支持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并没有好处;三是为未来货币政策预留余地,包括对冲抗疫特别国债市场化发行给市场流动性和利率水平带来的扰动等等。

连平观察指出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偏谨慎,但未来还有进一步使用和推进空间,尤其是在发挥支持消费、推动消费方面。

在盛松成看来,虽然此前市场掀起了一轮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但抗疫特别国债仍将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招标,充分说明中国离财政赤字货币化还很远。

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一期)5年期500亿元、(二期)7年期500亿元于6月18日采取竞争性招标的方式发行。招标结果显示,财政部5年、7年期抗疫特别国债中标利率分别为2.41%、2.71%,边际中标利率分别为2.52%、2.82%,投标倍数分别为2.50、2.76。

盛松成讲到,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要害是缺乏市场约束。当前我国国债二级市场有众多专业投资者参与、交易活跃透明,具备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若央行在一级市场直接认购政府债券,这一定价机制就难以发挥作用。我国目前并未出现严重市场失灵,阻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正常施行,而且还有很多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可以运用,贸然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容易引发市场信号混乱、价格扭曲、货币超发、财政失衡,埋下系统性风险隐患。

提到特别国债,朱宁指出,我们需要思考特别国债应如何更好地落到民生,给居民带来更高满足感,提高消费信心,借此推动消费领域的复苏和发展。他认为,这是今后中长期中国经济转型很核心的内容。

后疫情时代的资本市场发展

“好的政策要有漂亮的抓手落地,因此一定发展资本市场,一定要发展权益性工具。“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宋向前表示,权益性工具通过市场交易手段来进行优胜劣汰提高资产回报,促进实体经济循环。

在宋向前看来,2014年之后整个社会低估了产业结构和资金资产要素回报,因此资金不去追逐好的企业资产而是流向房地产等套利市场,这一现象亟待扭转。

“资本市场不是没有钱,是没有财富效应。中国资本市场能长期跑赢M2增长的上市公司一共有34家,而中国企业在境内外的上市公司共计超过4000多家,这无疑给投资带来难度,因此买房子就成为财富很简单的选择。”邵宇表示,如果把这34家好公司变成340家甚至更多,就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比如BAT在香港二次上市,投资者依然非常追捧。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央行前行长周小川上午在演讲中也提到,中国具有高储蓄率,资金充足,中国公司并非必须依靠国际市场融资,另外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市场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中概股的未来均存在有利因素。

邵宇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整个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向会有明确的转向:转向内需、转向线上、转向新基建、转向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邵宇表示看来,如果科创板能够拥着这些大体量的核心资产,一定会有投资者追捧,一定会扭转历史性的房地产与股权之间的配置,而这样的配置也有利于我国的转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以及整个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

五牛控股管理合伙人马林庆表示,疫情加速、甚至改变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在淘汰一些企业的同时也会催生新企业崛起,随之而来,金融资源在快速向头部企业货斜。

马林庆还表示,好的资本退出机制,是预防资金在金融工具中空转的有力途径。科创板的推出、创业板开始实行注册制,对于股权投资机构来说能更加放心做一级投资,上市之后,又有更多公募基金、社会基金等专注于二级市场价值投资的机构继续投资,形成好的流动循环。

在主旨演讲中,郭树清提到银保监会拟推出六项举措资持资本市场发展。包括增加新的机构投资者,批设更多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推进银行与基金公司、银行与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深度合作等。

陈维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提出,资管新规实施以后,整个市场不缺钱,但缺权益性资金,此外银行放杠杆受限,以至股票高歌猛进,但实体经济不能恢复。

注册制在科创板试验一年后近日正式推行到创业板。有人说,随着创业板实行注册制,科创板是时候实行T+0交易制度了。

对此,朱民表示,T+0虽好,但是可能会引发投资者过度交易,从而进一步侵蚀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业绩,所以,注册制或涨跌停板制度改革对市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超越T+0。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