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后浪必将越过前浪
财经
财经 > 产业新城 > 正文

大国博弈:后浪必将越过前浪

☑ 大七环特约作者:樊员外

庞利马.阿旺是一个被历史遗忘、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人物。阿旺还有一个西班牙名字,叫“恩里克”。可能这个名字大家依然不熟悉,我们不得不提到他的主人:大名鼎鼎的斐迪南·麦哲伦。

阿旺是马来人,作为麦哲伦的贴身仆人和翻译,他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意义重大:一方面,他现身说法向西班牙国王力证了东南亚香料群岛的富庶与原始;另一方面,他的翻译才能坚定了西班牙贵族们资助环球航行计划的信心。

如果仅仅是促成这次航行,阿旺可能作为麦哲伦团队的一员载入史册。然而,他对历史的重要度远不止于此:

麦哲伦航线

图片来源:blog.csdn.net

图片来源:blog.csdn.net

1519年,麦哲伦正式开始远航。历经波折,直到1年多以后,麦哲伦才第一次找到了太平洋的入口,也就是麦哲伦海峡——巴拿马运河通航前世界最重要的海上通道。

1521年,麦哲伦船队完成横渡太平洋的壮举,并在3月27日抵达菲律宾的马索华岛,并要求仆人阿旺带队上岸探路。

就在这一天,阿旺在岛上听到了家乡的口音,热泪盈眶。不管是他本人,还是麦哲伦和团队,都没有意识到,这个来自大马的奴隶阿旺,在这一刻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

麦哲伦随后死于菲律宾宿务岛的部落冲突,他的环球之旅戛然而止。西班牙人把桂冠送给了麦哲伦的副手塞巴斯蒂安。但少有人记得,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其实是一位亚洲奴隶,他叫阿旺。

环球航行的完成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曾经割裂的世界从此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

15世纪以来的世界舞台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美国等各个大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

它们像浪潮一样,亦或是后浪赶超前浪,亦或是前浪压制后浪,前赴后继,无终无始。

500年的时间长河中,前浪与后浪发生了16次重要的交汇:

其中11次采取了直道超越的方式,由区域冲突上升为全面冲突,由经济冲突上升为军事冲突,从而引发了大规模战争。

另外5次采取了较温和的弯道超越方式,通过政治操控、贸易战、科技革命和外交手段等方式,挑战者赢得了国家的崛起和跨越。

16次前后浪交汇中,8次实现了后浪的成功跨越,另外8次则多为前浪对后浪的失败压制。每一次后浪与前浪的交汇,都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格局。

01

15世纪末

前浪葡萄牙 VS 后浪西班牙

博弈方式:弯道超车,超车成功

博弈背景:大航海时代来临,葡萄牙和西班牙迅速崛起。葡萄牙控制通往非洲的新航路,西班牙控制前往美洲的新航路。面对利益争夺,西班牙决定采取外交手段。

双方比较:葡萄牙曾经垄断全球香料的生意,并在几内亚从事胡椒种植和黄金开采。西班牙的羊毛出口和造船是该国除了农业之外的重要产业。但大航海后期,双方均醉心于殖民和国际贸易,对从事生产劳动嗤之以鼻。例如,两国的木匠、石匠、瓦匠都是法国人,食品、铁器等均从荷兰、英国进口。因此,两个殖民大国在短暂登顶后,迅速走向衰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博弈过程:西班牙利用亚历山大六世教皇颁布教皇子午线,与葡萄牙平分了世界。同时,西班牙接受哥伦布的建议,选择了更为风平浪静的子午线西侧。虽然《托尔德西利亚》补充协议将分界线向西推移270里格,但西班牙最终取得了博弈的胜利。

教皇子午线与托尔德西利亚修正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博弈结果:西班牙控制了除了巴西以外的美洲以及亚洲的菲律宾,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宣称:“在我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02

16世纪上半叶

前浪法国瓦卢瓦王朝 VS 后浪哈布斯堡王朝

博弈方式:直道超车,超车成功

博弈背景: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经济繁荣、文化灿烂,但在政治上却四分五裂,军事上任人宰割,成为列强的目标。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与法国瓦卢瓦王室为争夺欧洲霸权而不断发生摩擦,冲突不断加剧。

双方比较:法国主导产业包括丝绸工业、印刷业等行业,其中南部城市里昂依托意大利作为经济腹地,成为大宗商品交易和大宗商品批发集散中心。西班牙是16世纪的羊毛原材料出口大国和造船大国,航海业发达。奥地利维也纳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中心,金融业和森林工业发达。

意大利战争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意大利战争爆发。始于1494年,终于1559年。除对战双方外,意大利主要城邦都被卷入。这次战争标志着哈布斯堡王朝控制的西班牙、奥地利与法国之间长达300年之久争斗的开始。

博弈影响: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覆灭,拉开了近代欧洲第一轮霸权战争的序幕,欧洲政治经济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欧洲国家体系初步形成。

03

16-17世纪

后浪哈布斯堡王朝 VS 前浪奥斯曼帝国

博弈方式:直道冲突,压制失败

博弈背景:奥斯曼帝国一直是横在基督教欧洲头上的达摩斯克之剑。每经历一段时间和平,土耳其大军便会从陆地和海洋发起两头进攻,威胁整个西方世界。

双方比较:16世纪,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各国实力大增。16-17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西班牙等国家进入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方式进步显著。反观奥斯曼帝国,15世纪崛起、16世纪极盛、17世纪由维持到走向崩塌。

奥斯曼帝国圆顶建筑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发生在1596年的克雷斯茨战役,是双方几十年冲突中爆发的最大规模战役。土耳其军队勉强笑到最后,却因为损失过大而无法扩大战果,奥斯曼帝国不败而败,迎来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欧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博弈结果:哈布斯堡与奥斯曼两大帝国的强弱逆转。

04

17世纪上半叶

前浪哈布斯堡王朝 VS 后浪瑞典

博弈方式:直道超车,超越成功

博弈背景: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天主教和新教尖锐对立,周边其他欧洲国家纷纷崛起。以瑞典为代表的新教国家与哈布斯堡王朝为代表的天主教国家矛盾激化。

双方比较:新旧之争。代表传统生产方式和封建制度的天主教势力和代表资本主义产生的新教势力之间的冲突。

现代战争之父,瑞典英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塑像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欧洲三十年战争。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欧洲国家混战。战争分为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全欧混战阶段,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结束,欧洲近代史开始。

博弈结果:经过三十年战争,法国取得欧洲霸权,瑞典确立了波罗的海霸权,荷兰和瑞士彻底独立,德意志遭到严重破坏,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西班牙进一步衰落,葡萄牙获得独立,基本上奠定了近代欧洲各国的国界。

05

17世纪中后叶

前浪荷兰 VS 后浪英国

博弈方式:直道超车,超车失败,远期成功

博弈背景:17世纪,荷兰取代盛极一时的西班牙,成为海上马车夫和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英国爆发了17世纪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跃从农业大国跃升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大国。

双方比较:荷兰工商业发达,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以纺织业和造船业最为发达,同时商业、航运事业和捕鱼业兴旺,造纸、皮革、奶酪、印刷、制镜和木材加工等行业都比较发达,荷兰的金融贸易执全球之牛耳。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奠定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土地基础,启蒙运动促进了劳动力思想的解放,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

多佛尔海峡:第一次英荷战争的主战场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三次英荷战争。荷兰利用西班牙衰落和英国内战之机,垄断了世界贸易。为了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英国17世纪中后叶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双方各有胜负。

博弈结果:17世纪后叶,法国坐收渔利,成为欧洲最强霸权。18世纪英国打败荷兰,获取世界金融霸权。

06

17世纪末18世纪中

前浪法国 VS 后浪英国

博弈方式:直道超车,超车成功

博弈背景:欧洲均衡再次被打破,英国追逐制海权和商业利益,法国因为文化优越感以及殖民地利益受挑战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普鲁士陆军兴起,企图东侵萨克森。

博弈比较:这个阶段的法国仍旧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虽然在东北部里昂、奥尔良、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资本主义程度远落后于英国,主要产业形势包括采矿、冶炼、对外贸易等,对外出口酒类和奢侈品,对内进口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生产生活原材料。金融业发达,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货币。反观英国由于辉格派的政策,国内经济稳步增长,1720-1740年间,国内经济总水平提高了6.5%。并鼓励出口,限制部分竞争性行业进口,棉纺部门新机器发明和使用,机械制造业出现,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时代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1756年英法七年战争爆发,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并波及到欧洲的殖民地:包括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群岛均卷入战争。

博弈结果:英国成为最大的赢家和全球海外殖民地霸主。

07

18世纪末19世纪初

前浪英国 VS 后浪法国

博弈方式:弯道超车,超车失败

博弈背景:军事强人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英法对峙,从“贸易战”开始,最终延伸到七次反法同盟进攻法国。

双方比较: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经济实力远超过法国。这个时期的英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且具有世界性的殖民地。法国则刚经历了雅各宾专政崩溃后的通货膨胀和投机横行,拿破仑上台后资本主义工商业正有序复苏。

油画:拿破仑加冕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拿破仑战争爆发。从1799年雾月政变到1815年战争结束,法国与第一到第七次欧洲反法同盟多次激战,最终拿破仑时代落幕,反法同盟取得胜利。英国取代法国成为第一强国,并占有全球大多数殖民地,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博弈结果:英国战胜了主要对手法国,获得并巩固了海上霸权。英国世纪到来。

08

19世纪中叶

后浪法国、英国 VS 前浪俄国

博弈方式:直道超车,超车失败

博弈背景:奥斯曼帝国衰落和瓦解后带来的世界争端和国际问题被称为东方问题。马克思将东方问题形象的归结为“对土耳其怎么办”。俄国觊觎奥斯曼帝国利益,出兵干涉两次土埃战争,英国、法国不愿意小亚细亚地区被俄国据为己有,向俄罗斯帝国宣战。

双方比较: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需要不断扩大海外商品销售市场,奥斯曼帝国与英国经济联系紧密,1840年,英国从土耳其进口谷物就达到70万夸特,同年,英国销往奥斯曼帝国的工业品总值为144万英镑。俄国工业起步,毛纺织业和棉纺织业发展迅猛,亟需对外扩张,占领土耳其市场。双方经济领域矛盾延伸为军事冲突。

克里米亚战场复原:加农炮与战士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称“东方战争”),成为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火炮、枪械、水雷、加农炮等武器相继登场,南丁格尔护理制度诞生,技术成为决定战争结果的关键。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撒丁王国先后向俄罗斯宣战,俄国战败,签订《巴黎和约》。

博弈结果:法国、英国阻止了俄国版图的扩张。此次战争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转折点,它改变了19世纪下半叶欧洲外交的理念和规则,战争影响至今犹存。

09

19世纪中叶

前浪法国 VS 后浪德国

博弈方式:直道超车,超车成功

博弈背景: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完成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德国出现统一势头。而法兰西第二帝国作为欧洲的霸主,不会坐视普鲁士的快速扩张。

双方比较: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急先锋,铁路体系建设完成,重工业快速发展,采矿业、钢铁行业迅猛发展,电力和化学工业长足进步,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输出国之一。19世纪末,德国的电气工业占全球比重的34%,染料占全球比重的80%,在电炉炼钢、铁路电气等电能应用方面也均居世界之首。法国具有先发优势,19世纪中叶法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处于世界第二位,但小农经济政策的弊端已经初现端倪,金融业的畸形发展也为后期法国落后于德国埋下了祸根。

铁血宰相俾斯麦青铜像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普法战争爆发。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告终。

博弈结果:普鲁士王国完成德意志统一,取代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德国经济一翅冲天。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前浪中国、俄国 VS 后浪日本

博弈方式:直道超车,超车成功

博弈背景:1868年日本施行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扩张,并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这一时期清朝政治腐败,洋务运动没能改变国家的外强中干。俄国沙皇的统治力削弱,国内革命此起彼伏,且战略部署重点在西部地区,远东仅有10万左右正规部队,逊于日本。

两方比较:

1.日中比较:日本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后,经济实力快速增长。1893年,清政府财政收入8867万两白银,拥有铁路400公里,轮船26艘,纱锭13万,生丝市场占有率35.3%,产煤54.4万吨;而同期日本的财政收入为7583万两白银,拥有铁路2733公里,轮船680艘,纱锭38万,生丝市场占有率19.7%,产煤426.1万吨。

2.日俄比较:日本利用甲午战争巨额赔款快速发展纺织工业和军事工业,其中1904年财政收入达到3.27亿日元,而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为6.8万吨和6万吨,铁路增加到7539公里,轮船增加到1088艘。同期俄国工业发展速度缓慢,生铁产量为1.1万吨,仅占世界的5.5%,且冶金、采矿、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中外国公司占股达74%,1903年俄国新建铁路仅453里。从经济上已经完全处于劣势。

博弈过程:日本先后于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中国,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经过两次战役,日本控制了朝鲜和中国东北,跻身于世界列强之列。

博弈结果: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强国、世界大国。

11

20世纪初

前浪英国 VS 后浪美国

博弈方式:弯道超车,超车成功

博弈背景:英国由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辉煌,加上殖民地广阔,优势明显,不愿意出钱更新设备和技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德国成为主角,其中美国电力和能源开发、材料和材料加工、通信和信息传递技术等均取得了重大进步。

双方比较:从1870年到1913年,英国工业总产量在世界上的比重,由32%下降为14%。19世纪90年代被美国超越,20世纪初被德国超越,降为世界第三。1913年,英国的钢产量为778万吨,少于美国的1/3和德国的1/2。由于美、德的竞争,英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871年的22%下降为1913年的15%,农业原料和食品也越来越仰赖于从国外输入。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科技革命使美国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科技创新的转变,美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科技进步,电力和能源开发、材料和材料加工、通信和信息传递技术等的广泛使用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博弈结果: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12

20世纪初

前浪英国 VS 后浪德国

博弈方式:直道超车,超车失败

博弈背景:英德、法德和俄奥三对矛盾不可调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双方比较:1913年,在世界机器总产量占比中,美国一家独大占比51.8%,德国占比21.3%,英国占比仅12.2%,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英国所需电气设备、化学产品、光学玻璃和实验仪器等均从德国进口,只有造船业与铁路业还处于世界最强水平。其中,1913年英国铁路总里程20.8万公里,德国仅有6.8万公里。1913年英国造船比重占全球的62%,商船总吨位超过2000万吨,是德国的四倍。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1914-1918年,同盟国阵营与协约国阵营开展战争,主战场在欧洲,共有6500万人参展,3000多万人伤亡,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博弈结果:1918年,德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受到协约国的严厉制裁和打压。损失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承担巨额赔款。美国未被卷入主战场,凭借海外贸易实力大增。

13

20世纪中期

前浪前苏联、法国、英国 VS 后浪德国

博弈方式:直道超车,超车失败

超车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

双方比较:1929年,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这就是著名的大萧条。1933年,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执政,德国经济一枝独秀,年均增长率达到20%,失业率从30%降到0%,一跃成为顶级经济强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均走在了世界前列。德国的军火产量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的总和,钢铁、焦炭等各种工业品产量世界名列前茅,工业实力仅次于巨无霸美国。1938年,德国GDP为3514亿国际元,苏联、美国和英国分别为3591、8003、5687亿国际元;德国钢铁产量187.7百万吨,苏联、美国和英国分别为93.6、511.7、99.2百万吨;德国煤炭产量3455百万吨,苏联、美国和英国分别为903、3758、1464百万吨;德国石油产量46.2百万吨,苏联、美国和英国分别为172.1、1466、93.5百万吨;德国电力为4140亿千瓦时,苏联、美国和英国分别为2820、16780、3150亿千瓦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二战一触即发,德国采用闪击战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但在苏联受阻。1941年,美国参战,形势逆转。1945年德国战败,二战结束。

博弈结果:苏美柏林会师,德国战败,希特勒自杀。世界进入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冷战拉开帷幕。

14

20世纪中期

前浪美国 VS 后浪日本

博弈方式:直道超车,超车失败

博弈背景:日俄战争后,日美矛盾日益增强,冲突在所难免。在美国经济制裁之下,日本能源匮乏,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双方比较:虽然二战前日本已经跃居亚洲第一强国,但与美国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按照世界经济史研究档案,1938年,美国的GDP是8003亿国际元,是日本(1694亿国际元)的5倍;钢铁产量511.7百万吨,是日本(48百万吨)的10.6倍;煤炭产量3758百万吨,是日本(411百万吨)的9.1倍;石油产量1466百万吨,是日本(20.4百万吨)的71.9倍。另外,二战中美国展现了极其强大的动员能力,珍珠港事件后四年间,美国生产了三十多万架次战机,131艘航母,钢铁产量等于苏德英法日五国总和的1.5倍,石油产量占全球60%。

亚利桑那纪念馆就建在珍珠港海战中被击沉的亚利桑那船体上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启动,以1945年日本投降为终结,历时三年零八个月。

博弈结果:日本战败,失去1894年以来侵占的全部土地。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15

1940s-1980s

前浪美国 VS 后浪前苏联

超车方式:弯道超车,超车失败

博弈背景: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开展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双方比较:1980年苏联经济实力约达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二,其中GDP7054亿美元,是美国(10528亿美元)的67%,钢产业14800万吨,是美国(10380万吨)的143%,发电量2950亿度是美国(24750亿度)的52%,石油产量60300万吨是美国(43000万吨)的140%,天然气产量4060亿立方米是美国(6000亿立方米)的 67.7%,商品煤产量65300万吨是美国(78400万吨)的83.3%。

柏林墙遗迹:美苏冷战的标志

博弈过程:美苏冷战。1947年至1991年间,以美国为主的北约组织和以苏联为主的华约组织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前后历时44年,对抗方式包括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

博弈结果: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16

1990s至今

前浪英国、法国 VS 后浪德国

博弈方式:弯道超车,超车成功

博弈背景:二战后,欧洲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交流与联系进一步加强,但由于城邦制的传统导致欧洲国家面积均偏小,市场狭小,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冷战背景下的两极格局和冷战后的“一超多强”格局让欧洲国家呼唤团结起来提高政治和经济地位。

双方比较:最近数十年德国都是欧洲的最大经济体,2019年德国的GDP为3.85万亿美元;法国GDP为2.71万亿美元。英国GDP为2.83万亿美元。

皴裂的欧盟旗帜

图片来源:pixabay

图片来源:pixabay

博弈过程: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成立,这是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重要成果。从最初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盟的诞生,历时40多年,使欧洲从分散走向联合,截至目前有28个成员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德国作为欧盟的最大经济体,一直都是欧盟(欧共体)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并且极力维护欧盟的团结和统一。

博弈结果:英国脱欧,德国成为推动欧洲走向联合统一的主导者。

小结

2400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纵观近代500年来的16次前浪与后浪的博弈,由贸易冲突、经济冲突上升到了军事冲突的时间有11次。

在中美关系中,一些关于修昔底德陷阱论的说法也甚嚣尘上,尤其是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以来,第二经济大国地位也在不断交替。

实际上,当前我国与美国的差距还很大。国家科技部发展研究院学者王宏广曾做了一个比较,我们在下图对核心数据做了一下摘录:中国与美国的40个关键指标相比较,只有三分之一的指标领先,而且这些指标多为数量指标,在质量指标中的表现差强人意。

我们判断,第17次前浪、后浪之争短期内不会发生,更不会以直接超车的方式发生。

美国不会容忍超越,中国也不会放弃发展。因此,在疫情冲击波和特朗普冲击波的双重打击下,作为后浪的中国将成为更孤独的赛跑者,在时间的长河中,跑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与美国、与世界携手共发展,为人类找寻一个更好的明天!

全文完,如果喜欢,请点一个在看。

参考书目及文献:

1.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美国肯尼迪政府学院,格雷厄姆·艾利森著

2.《世界经济史研究档案》,英国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著

3.《填平第二经济大国陷阱:中美差距及走向》,华夏出版社,王宏广著

4.《40个指标透析中美差距:贸易战前后》,宏战略公众号,王宏广著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