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造车“圈地”
财经
财经 > 商讯 > 正文

不知什么时候起,“圈地”这个词混进了汽车圈,几乎成为行话。

作为高投入、重资产的制造业,造车必然需要“圈地”。然而此“圈地”非彼“圈地”,行话的“圈地”,与造车无关,把地圈起来,建房子,挣大钱。而造车,只是个幌子。

土地与房子,有产者、无产者,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完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财富折叠。而这场折叠,还在持续进行当中。

抛开近几年低迷的车市,即使是高速增长期的汽车行业,看着更火热的房地产,一定满怀羡慕。

造车多累啊,你看人家卖房子来钱多块。房子卖出去,钱到手,这钱挣得利索。

所以不难想象,当车企拿地造车的时候,“圈地”的质疑声从来不会少。用雪球创始人方三文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当然,这也是一种简单粗暴、缺乏论证的看法或观点。人都是懒惰的,大脑也一样,所以这样的看法极易流变成为的偏见、刻板印象。

然而媒体毕竟还不是“吃瓜群众”,谈起“圈地”的时候,是需要克服这些偏见的。可以大胆假设,但必须小心求证,用事实说话——社会公器,不得不慎。然而在众声喧哗、特别是人人皆是媒体的时代,这些常识好像都消失了。“圈地”仿佛成了无往不利、随时可以挥起的大棒。

比较让人魔怔的案例就是:近期宝能汽车108家宝汽观致直营店落成开业,还是有好事者在报道中拷问:这108家直营店,到底是要卖车,还是圈地,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如此以观点蒙蔽事实,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已经真金白银投钱进去建好了直营店,新款车型观致7也即将发布上市,正等着卖车呢,还在嘀咕在这一亩三分地“圈地”?

被质疑“圈地”的,当然远远不止恒大、宝能。

早在10多年前,吉利大上产能、大展蓝图的时候,舆论就纷纷指责吉利四处“圈地”。当时吉利全年仅20万产销量,吉利十大基地产能规划却超过了200万辆, 目标到2015年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如此“大跃进”,吉利汽车圈地做房地产的说法不绝于耳。舆论断言:日渐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产能过剩将成为压倒吉利汽车的最后一根稻草。

时至今日,吉利汽车依然没有实现200万辆的宏伟目标,却是实打实的自主品牌领头羊。2019年,吉利汽车以136万总销量,再次成为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冠。

回头看,当年甚嚣尘上的圈地言论已是过眼云烟。质疑没有门槛,造车却是长期、艰辛的系统过程,久久为功;嘲讽来得容易,成功的路上充满坎坷。

回到吉利“圈地”的言论,稍对行业进一步了解思考,其实并不难反驳,企业战略布局从来都是未雨绸缪的,不可能吃一块蛋糕才去切一块蛋糕,产能规划在内设立了一个奋斗目标,在外则是在预期最优条件下可能的极限值,显然需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动态调整。动辄谓之“圈地”,除了呈口舌之快,并无可取之处。

换一个角度,要以造车名义圈地挣钱,是真的难。汽车产业可以说是地方政府的最爱,拉动投资、就业、税收、产业链,天天督导着,这也能眼皮底下挂羊头卖狗肉?再者,所谓造车圈地自然是工业用地,真的要转变用途,先不说可能性有低,就是可行,审批上的繁琐流程、巨额的补缴款,每一环都要付出高成本。详情可具体咨询国土规划部门。

而这还未算上前期在造车上哗啦哗啦花出去的银子。解决生产资质问题,标的并购,数以万计员工薪资,基地建设投入……搭起圈地说论者所谓的的“幌子”,都是百亿级别投入。仅以并购个案为例,恒大前后数次合计以45亿美元总价全盘拿下电动汽车公司NEVS股权,宝能控股观致也斥资80亿元。后续得卖多少房子才能补上这笔支出,这笔帐显然划不来。

新造车势力风起云涌,跨界造车层出不穷。资金是最聪明的,百年一成不变的汽车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从单一出行工具到智能服务综合体,从传统燃油到新能源。是汽车这个赛道迎来了新机会,而不是其他吸引资本的逐鹿,巨大的市场、变革的行业,国家的高度重视与重点扶持,资质平平的选手尚且不愿错过,更何况巨头们。

说到巨头,就不能不提特斯拉,钢铁侠马斯克驾驭下的特斯拉狂飙突进,市值上已成为全球第一车企。这过程,中国市场和上海超级工厂助力不少。2018年10月,特斯拉摘得上海临港超级工厂用地时,有自媒体第一时间炮制文章,标题是:

马斯克空手套白狼?特斯拉国产圈地1200亩!来源:中金在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