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发展拟9亿元出售迪康药业 “接盘方”汉商集团能否盘活存挑战

蓝光发展拟9亿元出售迪康药业 “接盘方”汉商集团能否盘活存挑战

手握迪康药业12年之后,蓝光发展实际控制人杨铿最终还是决定专注房地产业务。7月29日,公司发布公告,拟作价9亿元出售迪康药业100%股权,接盘方为湖北阎志旗下的汉商集团以及汉商大健康,交易采取现金对价。

“杨铿对医药特别是仿制药行业兴趣并不大,这么多年未投入大资金去发展,主要还是做房地产。”7月30日,一位接近杨铿的四川资本圈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去年迪康药业H股上市计划取消后,蓝光发展对迪康药业就有出售意向,加之近两年医药行业生态发生巨变,此时出售迪康药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此,蓝光发展表示,置出医药资产是出于聚焦主营房地产业务的考量,对公司整体业务运营没有太大影响。

出售医药资产

四川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迪康药业”)2001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2008年蓝光集团以3.22亿元竞得迪康集团持有的迪康药业限售流通股525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90%,成为迪康药业的控股股东。蓝光集团入主后,对迪康药业当时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退出整体盈利能力较差的药品零售终端业务,集中资源专注于消化系统用药和生物医学材料器械两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但业内人士认为,蓝光集团拿下迪康药业,真正的目的是将房地产业务借壳上市,通过上市平台融资,发展房地产主业。甚至还有人向蓝光发展当时的高管建言:医药资产不应该剥离出上市公司体系,留住反而能够提升整个上市公司的估值。

事后来看,蓝光发展确实没有急于剥离医药资产。只不过,囿于当时的监管政策,蓝光集团的房地产业务迟迟没有装入上市公司迪康药业。

直到2013年,蓝光发展才启动迪康药业的重组。2015年,迪康药业完成重组,公司更名为蓝光发展,形成了以房地产为核心主业,同时涉足现代服务业、生物医药的业务布局。2020年之前,蓝光发展建立了“人居蓝光+生命蓝光”双擎驱动的顶层战略架构,构建了以“房地产开发运营”为引领,“现代服务业、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战略发展格局。

五年时间过去了,蓝光发展各业务单元发展状况迥异。目前,公司业务主要由地产板块和生物医药板块构成。财报显示,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29.16亿元、284.87亿元、364.15亿元和43.57亿元,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3.34%、92.42%、92.91%和82.03%;医药和3D打印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82亿元、10.12亿元、10.66亿元和1.42亿元,占当期公司营收比重分别为3.19%、3.28%、2.72%和2.68%。相比房地产板块的营收,医药板块贡献的营收无异于九牛一毛。

前述资本圈人士表示,迪康药业主要以生产仿制药为主,之前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投入和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加上近几年仿制药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迪康药业的未来并不明朗。“对蓝光发展而言,它是一块‘鸡肋资产’,选择这个时候卖个好价,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他说,去年迪康药业与嘉宝物业同时启动H股上市,但经过中介机构论证,迪康药业即便成功上市,市场也不会给予多高估值。最终,杨铿放弃了迪康药业的H股上市念头,出售迪康药业的想法随之而生。

回归房地产业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蓝光发展出售迪康药业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一位蓝光发展前员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按照最初的想法,蓝光发展曾尝试“地产+医药”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在医药板块,公司设想的是以创新药和3D打印作为发展重点,但创新药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风险高,3D打印商业化进程缓慢,公司发现自身资源有限,发展难度较大。H股上市计划终止后,蓝光的发展战略发生变化,于是就萌生了出售迪康药业的想法。“房地产业这两年监管很严,融资渠道受限,公司出售迪康药业可以回收现金流。”该前员工说,这两大原因促使蓝光发展最终决定出售迪康药业。

不过,在前述四川资本圈人士看来,对于房地产公司而言,9亿元现金仅仅是“毛毛雨”,蓝光发展的出售行为更多是从战略层面考量的。

话虽如此,蓝光发展确实有现实之需。财报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公司总负债为1711.31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5.14%,流动负债为1285.20亿元,占比75.10%。2017年-2019年末及今年3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0%、82.01%、80.62%和80.75%;扣除预收款项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0.16%、72.84%、70.75%和71.14%。这表明,自2017年以来,蓝光发展负债规模逐年扩大,且以流动负债为主。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债务的期限结构。蓝光发展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一年内到期的各项金融负债为356.97亿元,包括标准化债券融资41.28亿元,银行及信托等非标融资164.74亿元,应付利息7.37亿元,其余143.58亿元主要为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应付工程款、材料款等。

大公国际评级报告指出,截至今年3月末,蓝光发展长期有息债务主要集中在未来1-3年内到期,短期有息债务为272.55亿元,占比40.16%,货币资金占短期有息债务的95.52%,公司短期有息债务规模较大,面临一定短期集中偿付压力。

正因如此,蓝光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优化融资结构。公司称,截至今年5月31日,公司合并口径下的借款余额为749.01亿元,较2019年末经审计借款余额609.04亿元增加139.97亿元。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在房地产公司非标融资渠道收紧的背景下,蓝光发展新增的139.97亿元大多来自标准化融资工具。其中,银行贷款增加78.91亿元,债券发行增加21.84亿元,发行资产支持票据增加0.04亿元,其他借款为39.18亿元。

仅7月份,蓝光发展就通过全资子公司在境外发行2亿美元债券,并通过子公司正式设立办公物业类REITs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规模10.65亿元)。此外,蓝光发展还于7月成功发行2020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资7亿元。

蓝光发展称,截至今年3月末,公司共获得银行授信额度1157.40亿元,公司长期保持较为稳健的财务政策,资产流动性良好。

对于此次出售资产,蓝光发展称,本次交易有利于公司集中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的经营和拓展,实现公司高度聚焦住宅地产开发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本次交易预计使公司当期损益增加约2.47亿元,具体金额以公司年审会计师审计结果为准。

汉商集团能否盘活存挑战

依据协议,迪康药业100%股权接盘方为汉商集团及其子公司“汉商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两者以现金分别收购蓝光发展、蓝迪共享持有的1.10亿股、1031.08万股蓝光发展股份。迪康药业100%股权预估值为9亿元。

“从收购价格上看,9亿元的交易价格是比较划算的。”一位曾经洽购过迪康药业股权的人士说,当时蓝光发展给出的价格是10亿元,如果是全现金收购,可以打折。“我们综合考虑迪康药业的产品品种、市场地位、行业竞争态势以及自身发展战略后,最终没有收购迪康药业。”

值得注意的是,接盘者汉商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阎志来头不小。2012年至2017年,通过六次举牌汉商集团、2018年发起要约收购,号称“湖北首富”的“卓尔”系掌门人阎志去年3月终成汉商集团实际控制人。卓尔旗下拥有在港上市公司——卓尔智联、中国通商集团,美国上市公司——兰亭集势,A股上市公司——汉商集团、华中数控。

对于此次收购,正在转型布局大健康产业的汉商集团称,此次交易完成后,有利于公司以迪康药业在医药制造领域的竞争力为基础,加快推进“商业与大健康产业并行”的发展战略,为公司股东创造新的可持续盈利的增长点,提升公司股东价值。

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湖北资本圈接近汉商集团的一位人士指出,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发展健康产业,阎志拿下汉商集团控制权后,很快也推出了公司“商业与大健康并行”的发展战略。“汉商集团只是一家传统的商业零售企业,卓尔系在医药制造领域并无资源积累。如今医药产业竞争激烈、市场生态巨变,主要依靠并购拼局的汉商集团,能否顺利实现大健康产业转型,尚待观察。”

前述曾经洽购过迪康药业股权的人士表示:“迪康药业主要是生产仿制药,此前也尝试过全渠道销售,但效果并不明显,在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医保控费等医药新政影响下,汉商集团能否盘活迪康药业有待观察。”

目前,迪康药业在成渝两地拥有三个生产基地,涉及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产品的生产制造。其主要产品为安斯菲、通窍鼻炎颗粒等。经审计的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迪康药业资产合计10.77亿元,负债合计5.93亿元,净资产为4.84亿元。2019年,迪康药业实现营业收入10.69亿元,净利润为1.3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9630.19万元。以2019年的净利测算,此次汉商集团收购市盈率为6.62倍。

依据协议,交易对手承诺,2020年至2022年,迪康药业归属于母公司所有的净利润分别为7000万元、9000万元和1.1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完成此次收购,汉商集团拟通过定增募集资金12.85亿元,其中9亿元用于收购迪康药业100%股权,3.85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