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单季超过美国”?别被“错误”的计算方式带偏了节奏
财经
财经 > 国际 > imarkets > 正文

“中国GDP单季超过美国”?别被“错误”的计算方式带偏了节奏

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应该是未来5-10年内两国经济的发展与成长。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刘晓忠

中美二季度GDP数据揭晓后,“中国GDP单季超过美国”成为一个话题被广泛热议,其热度比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排名全球第二更甚,可见“唯GDP论”的习惯要真正改变还需时日。

美国GDP年化季率放大疫情对经济影响

且不说决策层已明确不以GDP论英雄,不再为GDP增长设定具体的年度目标,并开始致力于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而非单纯的GDP数据,单就“中国GDP单季超过美国”而言,就是一个非专业性的似是而非的话题。

之前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中国二季度GDP超过25万亿人民币,而美国2019年二季度GDP为5.36万亿美元,预计今年二季度下降38%则意味着美国今年二季度GDP在3.36万亿美元,按照1:7折算不到24万亿人民币左右,进而得出“中国GDP单季超过美国”的结论。遗憾的是,这是一种统计方法带来的“错觉”。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就专业对等可比性来说,美国二季度GDP环比折合年率初值下降32.9%,是一个环比概念,而我国公布的二季度GDP是个同比概念,简单地基于美国2019年二季度的GDP数值来测算2020年美国二季度GDP的数值,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其实,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季度GDP是年化季率,就是经过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年化增长率,这是一种根据季节性模型调整后的复合增长率,并不是直接将季度数据乘以4得出全年数据,其含义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一整年,将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根据美国最新数据显示,二季度单季较上一季度下滑10%,可见经季节调整后的二季度年化增长率放大了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活动的实际损害。

当然,部分人士基于美国最新GDP环比数据,然后根据去年美国二季度GDP数值计算今年美国GDP数值为4.84万亿美元,也是不太科学的,因为季节调整模型是一个相对变动指标,经过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同比/环比增长率,本身是一种描述性经济活动健康体检指标,不能简单进行套算。

中美两国GDP统计方法不尽相同

与此同时,当前中美两国在GDP的统计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目前GDP核算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GDP核算体系也有SNA1993、SNA2008等几种,尽管当前中美两国都采取了最新的SNA2008版本,在统计数据采集方面具有了一致性和同一性,但依然有细微差别。

一是我国最新的GDP核算方法尽管是基于SNA2008,不过也根据我国具体的特殊国情做了一定的调整;二是我国的GDP核算方法还主要采取的是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的GDP主要在次年年底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发表,而且目前只公布支出法GDP的现价绝对值,不公布不变价计算的支出法GDP和它的组成部分,而美国等国际惯例是支出法。

这两个大类方面的差别,尽管在理论上都是等值的,但现实中出现的统计偏差还是存在的。因此,单纯基于中美两国公布的GDP进行简单的比较,得出“中国GDP单季超越与否美国”的结论显得有些“简单粗暴”。

中美GDP不再只是反映规模大小概念

进而言之,随着中美两国都是用SNA2008核算GDP,已经折射出SNA2008核算的GDP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规模概念,而是注入了竞争力的可识别性标识,即未来那个经济体中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高,那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就强,其潜在经济增长率就高。否则,若哪个经济体的GDP中有形资产占据绝对地位,那这个经济体就存在陷入规模效应魔咒风险之可能。

因此,SNA2008核算下的GDP不再单纯是国别经济活动过程的描述和测度,更是对一国经济健康状况的体检——现期的GDP增长能否为未来注入能动活力和潜力。

这是因为SNA2008的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亮点是将研发作为资本投入而非中间费用纳入资产统计核算,真正契合了经济增长的秘密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SNA2008的表述为多元素生产率)的提升,而非简单的要素投入。

这一亮点径直把国别经济竞争格局从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升级为知识密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国在GDP上比拼要素投入和规模效应,进而有助于克服困扰经济学家一直警惕的资源魔咒和规模效应魔咒,使经济意义上的利息起源更径直地指向知识创新。

中国GDP是否超过美国,什么时候超过美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渴求的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同时,以这样“错误”的方式计算中美两国单季GDP,固然会得出一个让一些国人感到亢奋的观点,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中美经济实力的变化,也不利于在与美国的竞争中保持冷静的心态。

更何况,当下美国经济只是遭遇了“非常态衰退”,疫情之后势必逐步恢复过去的发展水平。因此,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应该是未来5-10年内两国经济的发展与成长。

特别是对我国而言,在当前外部环境日益恶化的环境下,更需要我们苦练内功,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创新实力,保持更高质、更良好的增长方式,以应对可能更加严峻的经济竞争。

□刘晓忠(财经专栏作者 资深金融从业人士 广州避风港科技合伙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