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迎来新机遇:小机构或承压出清,将来或朝四个方向发展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迎来新机遇:小机构或承压出清,将来或朝四个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叶叶,资深金融从业人员,曾在境内知名券商及海外金融机构就职,从事经纪业务、风险管理、公共关系及战略规划等管理工作。

在国内市场谈“投顾”,你很可能会发现,根据交谈对象的不同,自己会陷入一种“你谈的到底是哪种投顾?”的困惑:

是证券公司投顾还是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投顾?

是监管内持牌投顾还是监管外野生投顾?

是平台投顾、软件投顾、学习型投顾还是传统投顾?

从上世纪90年代初“野蛮生长”至今,伴随着政策、机构、市场的角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参与群体、发展方向、监管重点不断演变,逐渐衍生出巨大的天然差异。

乱相整治中,各自探索商业模式

早在1992年,以深圳新兰德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的注册成立为标志,中国证券投资咨询行业大幕拉开,这也是第三方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正式亮相。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在早期证券投资理念的普及与传播、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业务模式单一的问题却一直突出。“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法定业务仅有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一项,而证券公司天然带有该业务资质,结合其经纪业务的发展,往往采用与佣金捆绑甚至免费的方式提供投资咨询服务,这令第三方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面临极大的业务拓展压力。随着各类财经资讯媒体、炒股软件平台、企业咨询类公司纷纷竞相引入投资咨询业务模块,加之非法证券咨询机构的泛滥,整个行业的竞争风险更是日益加剧。”业内人士坦言。

惨烈的竞争带来行业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庄托”、“黑嘴”乃至“传销式”展业等问题屡禁不止。针对部分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生的不当营销和违规经营问题,近年来证监会持续加大执法力度,整肃行业纪律。2019年6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执业规范(试行)》,除了向客户提供证券投资顾问服务的人员应取得证券投顾执业资格外,从事营销、客服且不提供投资建议的业务人员也应取得证券从业资格。2020年7月15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公布截至6月被采取暂停新增客户的行政监管措施且处于整改期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名录,共涉及29家机构。

截止2020年6月底,中国证监会网站公布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共83家。在地域分布上,上海、北京、深圳分别为17家、16家、10家。在商业模式上,则结合各自发展历程,体现出不同的脉络与风格。

东方财富通常被视为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战略性布局与转型的典型,自2005年成立至今,通过三个阶段的布局,成功从流量龙头转为零售巨头:第一阶段,从“东方财富网”等门户网站起家,吸引长尾客户,积累客户流量;第二阶段,依托流量优势与用户黏性,获取证券业务牌照,逐步布局经纪业务;第三阶段,全面转型财富管理,2018年公司再获公募牌照,至此先后进入证券、基金、期货、第三方支付、征信等业务领域,一举奠定行业地位。根据年报信息,2017至2019年,合并营收分别为25.47亿元、31.23亿元、42.32亿元,同比增速为8.29%;22.64%;35.48%。从业务结构来看,“证券服务”的收入占比近年来不断提高,2019年占比达 65%。

同为“流量大户”的同花顺采取的则是“坚持不收购证券牌照,避免与客户的潜在竞争”的模式。在2009 年借助手机炒股软件实现大量流量积累后,2010 年上线iFinD、布局机构金融信息平台,并获得投资咨询牌照、开展荐股软件销售业务;2012 年获得基金销售牌照;2014年起积极拓展券商合作开户业务;近年来顺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金融工程、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的产品及应用。根据年报信息,2019年合并营收达17.4亿,其中以荐股软件销售为主的电信增值业务是基石业务,实现8.85亿营收,同比增长7.54%,主要与券商相关的软件销售与维护业务以及与开户导流相关的广告与互联网业务亦表现突出,两项分别实现1.6亿和4.62亿营收,同比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1.87%和44.22%。

同在A股上市的指南针,以及在新三板上市的益盟,则将业务重点落在“金融信息服务”上,走软件工具辅助决策的软件投顾之路。主要客户群体为专业的个人投资者,公司采用直销模式,直接向客户提供包括金融资讯及数据在内的PC终端等产品及服务。其中指南针基于自身的客户资源与流量入口优势,也在积极拓展与券商合作的广告服务业务,并在保险经纪领域进行布局,根据年报信息,2019年合并口径营收为6.2亿元,利润为1.2亿元。

随着市场业态的细分,以及年轻股民们对宏观、政策、行业等基本面知识的学习需求愈加强烈,市场上还出现了益学投资、九方智投等将在线教育和投资咨询相结合的机构。在传统投顾服务的基础上,融合了证券投资线上教育的内容,学习过程和实战结果并重。

但与东方财富和同花顺这种多牌照综合性金融服务机构相比,其他发展路径虽然在传统投顾基础上有所创新,但仍受制于牌照和业务模式的单一性,在商业落地上显得单薄。行业整体而言,头部和尾部差距较大,营收与利润情况亦不乐观。

门槛提升,一大波现有机构将遭遇出清

今年4月份,证监会就《证券基金投资咨询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距离2010年颁布的现行《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刚好十年。

从整个行业的顶层设计上看,征求意见稿将证券基金投资咨询业务分为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以及证监会认定的其他证券基金投资咨询业务。

基金投资顾问业务: 截止目前已经有5家公募基金、3家基金销售平台、3家银行、7家券商获得试点资格,由于行业预期本次新规的发布将推动公募销售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因此一下子成了市场的热门话题。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 考虑到该类业务对资本市场定价有较大影响力,基于审慎监管的原则,现阶段原则上仅允许证券公司或其专业子公司开展。

证券投资顾问服务: 根据提供服务的机构类别可再分为两类,分别是依托于券商的投顾服务,以及由第三方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提供的服务。

征求意见稿大幅提高了机构的准入门槛和合规成本,体现在内控体系上,一是更强调业务的集中统一管理,要求投资咨询机构向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研究报告等应当经公司内部集中统一的决策程序生成和调整;二是更强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原则上不得向专业投资者以外的客户提供股票、结构化产品、证券衍生品等高风险投资顾问服务(经明确告知客户不适合,且客户确有需要的除外)。

如该征求意见稿正式落地,那些治理规范、适应监管、资本实力强的新机构将被允许“入场”,现有的第三方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不仅面临来自证券公司的固有竞争,还将面临诸如基金公司、商业银行、资管机构等新准入机构的全面竞争,原先以牌照价值为生、缺乏经营门槛的机构则将面临“保壳难”问题,实力不强的牌照主体甚至可能会理性考虑是继续运营此项业务还是转让牌照。从目前形势判断,市场从业人员将进行一波更新换代。

环境更迭,直面市场上的同台竞争者

回到市场现状。尽管监管方向明确,但由于交易机制、法律法规、投资理念仍在完善过程中,市场的成熟预计仍有较长的过渡期。而新模式、新玩家及跨界融合的不断出现,也对现有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业务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下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恐怕只有变化本身。但变化不可怕,关键是你怎么找准自己的优势,去拥抱变化,将变化转为自己的势能。”一位业内人士列举了以下可能的融合点: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VS新媒体: 互联网时代,音频化、视频化的传播方式给现有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带来巨大变数。而王牌研究员IP化、“野生投资大V”和粉丝经济的崛起,也正不断地改变研究与咨询的商业变现模式。借力新媒体,如何在“合规性”与“巨额流量”之间取得平衡,或许是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在“收获”新客群时要做好的最重要的功课。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VS智能投顾: 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及“程序化咨询”类产品即智能投顾,说明监管机构开始正视此类产品的发展。而相比于昂贵的人工投顾,智能投顾的客户准入门槛更低,拥有更巨大的市场空间。对具备相应的技术储备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而言,或将借此迅速实现规模化拓展。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VS基金投顾: 2018年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开始试点,明确“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从事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的机构,可以向客户提供管理型投资顾问服务,在客户授权范围内代理客户办理交易申请等事项”,正式准许投资顾问在基金业务上“代客理财”。这一新的业务模式站在买方(也就是投资者)的角度,以投资者的利益为中心开展顾问服务,较之前传统的卖方投顾模式,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同的服务体验。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VS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 如果想象力更加丰富一些,从业者对监管的顶层设计似乎期待更多:符合条件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是否有可能转型为资产管理类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作为法人主体,是否可以“经纪人”的形式与证券公司全方位合作?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与其它证券业务牌照是否有更多渠道的资源整合,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

未来市场份额更加集中,或将朝四个方向发展

在高企的股东门槛、重塑的行业生态与不断完善的监管环境下,未来的证券投资咨询行业,是会走出自成一派的精品化、专业化发展道路,还是囿于资金与业务范畴狭窄的压力,在一轮轮的合并与清理中成为券商、银行等大型机构的附属?

“蚂蚁和先锋这样的巨无霸都合作了。可以预见,证券投资咨询行业将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实力不强的小机构将逐步出清,现有市场份额将更加向头部企业集中。”有业内人士判断。

结合目前的发展态势,未来证券投资咨询行业或将分化成四种不同的发展路径:

第一种是专注为专业投资者打磨数据资讯与投资策略,朝精品化的独立投顾软件提供商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是将投顾服务向在线教育转型,打造股民平台甚至非股民的泛理财平台;

第三种是以投顾服务带动客户流量,将客户流量汇聚在核心产品,然后集合牌照优势(证券经纪牌、基金代销牌)实现内循环,获取通道收益;

第四种则更具想象空间,将投顾能力与资产管理能力、财富管理能力形成合力,成为更宽泛意义上的“大资管+大财富”产业链上的一环。

“严格来讲,并不是行业本身没有出路,而是没有资金和人才积淀的机构在未来将没有出路。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从业人员,都要突破赚快钱的思维,在合规经营、底线思维的前提下打磨自身的产品与服务。大环境上也要有更为开放的监管顶层设计,这样整个行业才能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该业内人士如此说。(CIS)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