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
近日,由招商蛇口定制的中国首艘油电混合、豪华双体客船,深圳市第一艘高端旅游客船——“大湾区一号”轮正式交付,即将在特区40周年、建设先行示范区一周年之际投入运营,为深圳特区建设再添光彩一笔。
40年对于深圳而言,是一段从无到有的传奇经历,也是在新时代二次创业的新起点。
70后的蛇口,80后的深圳,90后的南山,10后的前海……这些广受国内外赞誉的里程碑,串起改革开放“深圳奇迹”风景线。
作为深圳40年荣耀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招商蛇口深耕深圳,承载深圳经济特区、前海蛇口自贸区、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粵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五区叠加”,与城市共生共荣,赋能新时代美好生活。
高质量发展样本
先有蛇口,后有深圳。
招商蛇口和深圳之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1979年,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关怀下,时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来到广东深圳,带领首批拓荒牛创办了蛇口工业区(招商蛇口的前身)。同年7月,蛇口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轰然响起,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第一炮,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从此,蛇口和一个大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1979到1984,蛇口这个改革开放的“试管”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正是这些“第一”,沉淀成为今天市场经济的常态。40年过去了,这里成为名企的出发地,走出了平安保险、招商银行、中集集团、万科、华为等响当当的企业,这里曾是小渔村现蝶变为大都市,蛇口用飞快发展的速度演绎着改革开放的深圳奇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口号从深圳喊响、传遍中国大地。
1990年,顺应进一步改革发展需求,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回归企业职能,深圳市南山区同时成立,共同推动建设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
2015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正式挂牌运作。同期,蛇口工业区换股吸收合并招商地产实现无先例重组上市,打造了国企改革的典范和中国资本市场创新标杆。重组后的招商蛇口确立了城市和园区运营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并面向国内外复制推广“前港-中区-后城”综合发展的蛇口模式。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见》再次赋予深圳以特殊使命,明确了深圳先行示范区作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
截至2019年12月底,招商蛇口总资产规模6177亿元,业务覆盖全球110个城市和地区,开发精品项目近500个,服务千万客户。
据招商蛇口公告,2020年7月份,公司实现签约销售金额228.57亿元,同比增18.21%。1-7月,累计实现签约销售金额1335.7亿元,同比增加10.82%。
目前招商蛇口已打造出六大类(启蒙成长、事业成长、家居成长、生活成长、健康成长、夕阳安养),覆盖教育、文化、写字楼、园区、文创、特色产城、长租公寓、住宅、酒店、综合体、商业、邮轮、健康、养老等业务板块,输出25条标杆型产品线,360度启航美好生活新方式。
招商蛇口“前港-中区-后城”模式承载美好生活(图片来自企业官网)
经过四十年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已经是深圳的标签。21世纪经济研究院《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效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组成第一梯队,深圳拿下综合、协调、绿色三项单项冠军,排名位居城市高质量发展榜首。
创新驱动南山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据国家工信部赛迪顾问《中国城区综合竞争力百强研究》,南山区凭借改革创新和综合竞争力优势,连续多年蝉联首位。
而早在改革开放伊始,招商蛇口的综合发展就被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希望之窗”,其开发模式——“蛇口模式”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试验、先行、窗口和示范作用。
回望四十年精彩历程,“蛇口模式”堪称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缩影。据《人民日报》报道,蛇口原来主要是“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业,每平方米土地年产值仅2000多元,是一个人口不过数千人的小渔村。现如今,已经打造成为拥有40万人口,GDP超过1200亿元的现代化、国际化海滨新城,每平方米土地产值跃升至5万元,核心区域“蛇口网谷”更是达到10万元,成为全国“双创”高地,完成从“试验田”到“高产田”的高质量发展蜕变。
站在新时代的节点上,与深圳特区高质量发展基因一脉相承,招商蛇口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规模适度”的高质量发展原则,并给出了“立足长远,把握当下,科技引领,拥抱变化”的美好展望。
立足“城市加速器”定位,创造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等多项世界记录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招商蛇口参与建设)于2019年投入运营,赋能加速深圳产业升级、区域开发和国际形象提升。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位,南山区以赤湾片区、太子湾片区、蛇口片区为主要承载区,规划打造12平方公里左右的蛇口国际海洋城,其中主要瞄准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港口经济、邮轮经济等产业方向。
从“改革开放排头兵”到“美好生活承载者”,招商蛇口依托蛇口模式,已经成为“深圳奇迹”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和面向国内外的推介者。
为特区扩容“朋友圈”
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人口2000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区面积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2000多平方公里,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2.69万亿元,创造这一系列奇迹,深圳只用了40年。
深圳奇迹正在全球范围收获赞誉。《经济学人》盛赞深圳为世界创新“皇冠上的明珠”;力推深圳是全世界4000多个经济特区中的头号成功典范。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即GaWC)是世界城市排名知名机构之一。其发布最新一版《世界城市名册》排名显示,深圳位列世界一线城市(Alpha级别),也是全球最年轻的世界一线城市。
伴随“深圳奇迹”取得瞩目成就,深圳经验走出去也已步入快车道。“前港-中区-后城”综合发展的蛇口模式便是重要推动者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城市刻下深圳印记。
早在1992年,诞生于深圳的蛇口模式就开始走向全国。结合“两岸三通”战略,交通部与招商局集团、福建省、漳州市政府联合开发漳州开发区,规划面积56.17平方公里,与厦门经济特区一衣带水,打造中国“第二蛇口”。
近年来,立足样板园区的升级改造,招商蛇口推动蛇口模式全面参与中国以及“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城市化建设,在国内外布局意库类、网谷类、智慧城类特色产业园项目,并打造多个特色产业新城/小镇项目。
年报显示,招商蛇口持有或运营产业新城和特色园区项目在国内外分布广泛。尤其确立海南自贸区(港)国家战略以来,招商蛇口协同招商局集团等关联企业成立招商局海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先后与三亚市政府、琼海市政府、海南控股就联合打造三亚深海科技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达成共识,以先导性重点项目落实海南自贸区(港)和海洋强国战略,也是继前海蛇口之后,“前港-中区-后城”模式在自贸区(港)的又一创新实践。
“一带一路”倡议下,蛇口模式也走出国门,和世界分享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特区奇迹。
2019年4月,招商蛇口、招商港口与吉布提签署吉布提老港改造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这是继“前港-中区-后城”综合发展模式落地吉布提六年来的又一重大成果,“蛇口模式”持续跨国复制,“东非蛇口”建设进入快车道。
一方面推动蛇口模式、深圳奇迹走出去,另一方面则通过运营蛇口邮轮母港串联其他地区城市的母港网络,促进互相交流,吸引“客从海上来”。
招商蛇口运营位于深圳、厦门、上海、天津、大连5个城市邮轮母港,与地中海、嘉年华、皇家加勒比、云顶香港等国际邮轮巨头合作,截止2019年底,出入境邮轮共633艘次,占全国的78.7%;邮轮客流量347万人次,占全国的84%,已经成为国内邮轮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其中深圳蛇口邮轮母港蛇口自2016年开港运营,是华南地区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邮轮母港,陆续开通了覆盖东南亚、东亚国家;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多条邮轮航线,同时运营深圳蛇口往返香港、香港国际机场、珠海、澳门的水上客运航线。成为深圳连通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世界的“海上门户”。
公开资料显示,蛇口邮轮母港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持续提升,2018年即已超600万人次,2019年进一步增长。其中数十万人次的入境游客通过蛇口邮轮母港一睹深圳丰彩。
招商蛇口旗下蛇口邮轮母港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持续提升(数据来源:企业公报)
在招商蛇口133341战略之下,三大业务板块之一的邮轮,将以“船港城游购娱”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
2019年10月,招商局制造的中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成功完成南极首航。2020年6月28日,新定制的“大湾区一号”游船也顺利下水,是招商蛇口和招商工业团队携手奋进,抗疫复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充分体现了招商人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大湾区一号”计划于2020年8月底上线运营,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据了解,“大湾区一号”船长71.88米,宽18.72米,乘客定额350人,营运航速14节,应用纯电力推进、永磁电机、直流组网等创新技术,在重要设备方面均实现“中国制造”,内部装饰融合科技元素,设计新颖独特,将会给旅客带来崭新体验,船舶排放达到“零排放零污染超低噪音”标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