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变迁记忆绵长 照片里酿出“惊艳时光”

城市变迁记忆绵长 照片里酿出“惊艳时光”

夏日的傍晚华灯初上,北京南城几条纵横交错的康庄大道上流光溢彩,像是一条闪着光的金色河流,道路两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像是一颗颗明亮的繁星,装扮着一望无际的蓝丝绒夜幕……

这是职业摄影师潘清泉镜头下,经开区“小长安街”荣华中路的美丽夜景。拍摄点是位于经开区核心区的荣京丽都楼顶,这个点位也是他《鱼眼看亦庄》系列作品中的重要固定点位之一。

拍摄过程虽然曲折,但再聊起当时的情景,潘清泉脸上却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0多年前,他辞去家乡山东安丘市文化馆的“铁饭碗”,怀揣艺术梦想,只身一人北上,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深造。“北漂”的生活不易,为节省日常开支,他在结束脱产进修校园生活后,在经开区附近的贵园南里租了间不大的房子,开启了打拼青春的篇章。

“那时候,经开区刚建设没几年,一到晚上,路上就没什么车和人了。”回忆起经开区起初的“荒凉”,潘清泉内心感慨良多,但有远见的他相信这是块儿“宝地”,“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出几年,定会奋然崛起”。

时代需要建设者,也需要记录者,也是从那时开始,他有了发挥自身所长,用相机记录这座城发展轨迹的想法。想法虽好,但如何呈现?他思考很久后,想到了横向与纵向拍摄的手法。文章开头描述的那张名为《工业园区月色美》的照片,就是采取纵向拍摄方式,通过每年拍摄固定地点,用对比变化的手法见证地区发展的系列作品之一。

“当时,荣京丽都是荣华中路上最高的建筑物,从2005年开始,我就每年都到楼顶架起相机拍上几张照片。”潘清泉说,在年复一年的拍摄中,他亲眼目睹了经开区一座座楼宇如春笋般拔地而起,再到万家灯火的过程,收获着视觉上的重重惊喜,感受到生活中的变化。

另一张令他印象深刻的摄影作品,是拍摄于2010年地铁亦庄线通车的照片。当时,经过几年的建设,这条承载了众多人希望的地铁终于建成,而这条线路的开通也意味着经开区将告别人们印象中偏远郊区的形象,开始为区内外市民提供更多工作、生活上的便利,进一步激发出这座城的活力。

“为记录下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建成后的热滑试通车时,我就站在网通大厦的楼顶,然后用手机和负责试通车运行的师傅保持联系,等车开到这块景最美的线路时,就赶紧‘咔嚓咔嚓’连拍。”他比划着按快门的动作,激动地向记者介绍。照片里,亦庄线在繁茂树木、花朵的掩映下,犹如一条卧龙穿过经开区的上空,远处是成群的城市楼宇,正如他为这张摄影作品取的名字一样《一线绕城百魅生》。

延续这张照片带来的灵感,后来,他又在梧桐花开的时节,到宏达北路“蹲点”拍摄了《花海亦庄线》系列,其中一张在浦发银行楼顶拍摄的《梧桐花伴亦庄线》作品还在北京的摄影大赛中获奖。随着这一系列作品的展示加上网络的快速传播,这条泡桐路很快在摄影圈火了起来,成了闻名北京的“网红打卡地”。“每年梧桐花一开,这条路上就有好多摄影发烧友慕名而来!”

更让潘清泉高兴的是,凭借这些记录经开区发展变化的摄影作品,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得到越来越多的工作邀约,真正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蓄着胡子的他成为摄影圈大家熟知的“胡子潘清泉”,在北京的广阔天地闯出了名堂。凭借摄影、设计才能,他还在区内买了房,有了幸福的家庭,实打实地站稳了脚跟,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滋有味。

时光飞逝,往昔一幕幕恍如昨日。再想起当年那个初到京城时的青涩模样,这个山东大汉心里如潮水般翻涌。在这里,他拍摄了上百万张照片,用坏了4、5台相机,穿坏了近百双鞋,也组建了家庭,为人夫、为人父,收获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满生活。为方便拍摄,前几年,他还买了房车,继续着“扛起相机走天涯”的摄影之路。

“我和经开区一起成长!”潘清泉笑着说,“是这方热土成就了我,让我相信只要肯奋斗、够勤劳,在哪儿都能收获精彩人生!”

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晓玲/文 潘清泉/供图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