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我不喜欢“女强人”这个词,这说明女性还不够强|凤凰《封面》

邓亚萍:我不喜欢“女强人”这个词,这说明女性还不够强|凤凰《封面》

自动播放

(本期栏目由凤凰网与全新林肯领航员联合呈现)

凤凰网财经《封面》栏目出品

主持人|陈琳 制片人|武辰 视频统筹|朱彦霖 宣发统筹|葛瑶

文|陈瑶

每个人的命运里,都充满着无数的变局,或存在于年少记忆,或存在于职业生涯,或与亿万人同呼吸的时代紧密相连。

国乒“大魔王”邓亚萍也不例外。

从小打球不被看好,十岁时因身高局限被省队放弃。退役前夕一度陷入长达两年的彷徨和认定自己“一无是处”的至暗时刻。退役后身份转变,却也亲眼见证了疫情对她所在体育产业的冲击。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新开局。”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每逢变局,新生也孕育其中。

进省队被拒,是她“逆袭”的开始,一路坚挺着走来,直到成为八连冠的世界冠军;退役前夕的焦虑,给了她再次证明自己、证明运动员群体的机会,直到读完剑桥大学的博士,她也再次获得新生。

疫情来临,时代变化,作为体育事业从业者,邓亚萍一直保持对体育产业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谈到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冲击,她说全球百分之六七十的运动员没有训练,破产也数不胜数。问及运动员培养及选拔机制,她直言如今由于选择多元化,部分运动项目选才困难,但也逼迫运动项目走向新生,从根本去改变,以保证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的涌现。

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领人们飞升。” 以此来歌颂和赞扬女性的伟大和美。

这一次采访邓亚萍,我们也重新探索到她温暖且强大的一面。

我们不仅看到她身上散发的女性主义光辉,也看到她在这个充满着不平等的时代鉴定推崇着女性主义精神。

细看竞技体育中的女性,邓亚萍说,在竞技体育这样残酷又辛苦的运动项目里,同等条件下女运动员更珍惜机会,训练也更能忍耐,各类大赛里女运动员的金牌数都比男运动员多。

从竞技体育成绩窥见中国女性,邓亚萍发现,中国女性她们跟世界女性竞争,吃苦耐劳,勇于承担重任。她们想要证明自己,她们有一种内在力量。尤其现在90后、95后甚至00后的女孩们更加独立,邓亚萍非常欣赏她们。

作为女性领导者,她认为妥协不是真正达到成功的方法,做成一件事情有时是需要坚持的。

越难就越要去做。

从运动员转型到体育事业管理者,邓亚萍不仅呼吁奥运赛场上的男女平等,也号召推动职场男女平等,呼吁社会给予女性更多机会。更心系偏远地区的妇女儿童,推出“星球计划”和农村体育室,想通过体育改变他们的人生,让他们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诗经·小雅·白华》言:“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凤凰网财经《封面》专访邓亚萍,时代变局之下,邓亚萍的新生之路,仍在继续。

邓亚萍:我不喜欢“女强人”这个词,这说明女性还不够强|凤凰《封面》

01

年少时不被看好

“那是我逆袭的开始”

凤凰网财经:您曾是八连冠冠军,也一直是女性的榜样力量。从女性的视角,哪些最关键的事情让您取得这样的成就?

邓亚萍:简单来讲,就是“逆袭”两个字。因为从小打球不被别人看好,但一路坚持挺过来的,所以觉得是逆袭。

很多人问我怎么能成为冠军?答案很简单,肯吃苦,要热爱。

从小家庭的熏陶,尤其是在乒乓馆里长大,让我觉得打乒乓球很有意思。我们那个年代打球还是一个很好的游戏,能够找到很多快乐,如果还能赢人的话就感觉更好了。

有一次我父亲不让我练,因为外头下雨,但我哭着喊着说不行,我必须得去。那时候大概五六岁、六七岁。直到十岁时候,命运发生了变化。虽然我的成绩比别人好,但是因为个子太矮了,所以我连省队都进不去,但我不服。我父亲问那你怎么办?你是想继续打球呢?还是去上学?

我说“我也想赢我也喜欢赢,我是觉得我自己不服,所以我选择要证明自己”。

我一直觉得那是我逆袭的开始,它把我心底的那个劲儿给激出来了。

凤凰网财经:那个劲儿是一直跟着你吗?到现在也有吗?

邓亚萍:养成习惯了吧。逆袭是我选择的,这条路再苦再累都是我选的,所以我认,自己的选择自己去承担。

凤凰网财经:其实社会上很多人不太喜欢女性有非常刚烈的逆袭性格。

邓亚萍:其实逆袭是蛮辛苦的一件事,非常非常辛苦。不仅仅是女性,逆袭这件事,是不分性别的,我个人认为这取决于你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02

运动员其实和“姐姐”很像

凤凰网财经:最近一个很火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姐姐”节目里有没有某个人你特别喜欢,或者某个桥段“心有戚戚焉”?

自动播放

邓亚萍:演员也好,艺人也好,某种程度上跟运动员很像,就是吃青春饭。运动员是在球场上去拼搏去,成就自己,到了一定程度后退役。而文艺圈里更多是需要机遇。有些艺人很专业,但是没有很好的机遇。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后,她们特别希望展示自己。

“姐姐”这个节目让我最感动的是她们没有放弃,她们展示了很强的专业性并且很励志。三十多岁了,在文艺圈这个吃青春饭的圈子里,仍然能够展示自己的专业和才华,让大家去欣赏和思考。

这是一个不同的视角。她们和年轻的艺人是不一样的,所表演出来的韵味也是不一样。一旦有了人生阅历,也许她的容貌不如年轻的艺人漂亮,但是她所表现出来的对艺术的理解,对表演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可能会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在表演的过程当中给予观众不同的欣赏,我觉得这更有味道。我可能更喜欢成熟一点的人,她会有更多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表演。

有时候我发现,年轻的队员打球和年长一点的运动员打球是不一样的味道。可能年轻人打球的时候很猛,速度很快,让你感觉到很痛快,但是有时你又觉得打球时缺少了一点点的韵味。打球不仅仅是勇往直前就能赢,有的时候需要有更多的智慧,对球有更多的理解,对对手有更多的判断。它是一个驾驭比赛的综合能力,不是勇往直前就好,用力过猛也不成的。

凤凰网财经:不能用力过猛。

邓亚萍:有时太猛了会输。一些老运动员可能力量、速度不如年轻运动员这么强,但是他会让你看到很多综合的迂回的战术,可能用更多会去洞察对手,调整战术,让我们看他打球更有味道,而不是愣冲愣闯。

凤凰网财经:你觉得这一点跟“姐姐”很像?

邓亚萍:对,就像近来很受欢迎的“姐姐”节目,即使她们没有明确的所谓输赢,但是都是在展示自己,在表现自己的专业性、对艺术的理解,我觉得这就够了。她们让大家欣赏到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美,欣赏到她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精益求精。

我相信文艺和体育是相通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人们在这个年龄段对事物的理解和深刻体会,可能是年轻人所没有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姐姐”这个节目还是挺激励人的,这个时候仍然敢站在台上是一种很大的勇气。

每个人在这个年龄段,把人生岁月对你的磨炼体现出来,其实就是一种美。

邓亚萍:我不喜欢“女强人”这个词,这说明女性还不够强|凤凰《封面》

03

退役前夕曾经一度焦虑

“小个儿邓亚萍”是不太容易被打趴下的

凤凰网财经:球员生涯之外,人生还有很长,那个过程中您哪些时刻真正展现了逆袭?有没有至暗时刻?

邓亚萍:其实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是短暂的。甭管他打到二十几岁还是三十岁,都会有退役的一天。

对于运动员来讲,我们可能有非常丰富的人生,退役下来以后可以重新来过,但是同时又很痛苦,可能达到一定的巅峰以后要重新归零,这意味着在很多陌生的领域要从零开始。所以这一点来讲既有好的地方但又很痛苦,但我觉得还是取决于自己。

我在退役的时候还是很焦虑的。

运动员本身是一个阶段,大家对于很多运动员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一些偏见。我们那个时候听到更多的就是运动员只会打球,只会从事体育,干别的都不行,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所以退役后,我自己也不知道我不从事体育行业不做教练的话我还能做什么,到社会上跟别人有什么竞争力?我认为我什么都没有。这是那时候的焦虑。

凤凰网财经:彷徨期长吗?

邓亚萍:刚开始拿冠军奖牌肯定不会去考虑。等到差不多要退役的时候,有一两年一直在思考,我到底怎样面对我的下半生?那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我不去做一个教练不从事乒乓球我还会干什么呢?因为所以后来还是选择了去剑桥读书,我没有办法面对社会对我的挑战,我也希望能够再次证明自己,或者代表这样一个集体:运动员也会读书,而不仅仅只会打球。

凤凰网财经:那时候有身份的焦虑吗?做运动员所有的比赛对手都是女性,如果到社会上可能面对的就是两性甚至更广泛的竞争。

邓亚萍:跟女性还是跟男性竞争,确实没想那么多。只不过当时从自己角度出发,感觉自己超出体育或者乒乓球范围以外的能力还是非常欠缺的。所以自己必须要提高,必须要去学习。

凤凰网财经:遇到责备或者不被理解的时候会如何应对?

邓亚萍:我觉得运动员都能坦诚地去面对问题,也敢于去面对自己的不足,这是运动员独有的一种性格。因为从小打球,我们一定是有对手的,而且我们每天将会面临输和赢的关系,我们其实很愿意或者比较容易平衡好自己的心态。

如果你不能够面对输赢,你不能剖析在自己输在哪儿赢在哪儿的话,你第二天一定会输,所以我们并不怕问题和困难,我们会很好地找到它们,而且是毫无保留会剖析自己的问题。

运动员本身这么多年的运动生涯教会我最最好的一个方面,就是非常地坦诚地去面对任何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要去学会怎么去驾驭自己的输,怎么克服自己的输,输其实不可怕,就怕的是输完了以后被打趴下了。

凤凰网财经:所以小个儿的邓亚萍是永远不会被打趴下的。

邓亚萍:反正不太容易吧。

04

大浪淘沙,能打到国家队的孩子

一定得能吃苦才行

自动播放

凤凰网财经:体育在您的人生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说是体育让您走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体育对很多世界冠军来说,是寒门子弟成就自己的一个途径,如今依然是这样吗?

邓亚萍:现在的途径比以前可能稍稍综合了一点。以前大家条件都差不多,都是普通家庭。乒乓球项目有200多人拿过世界冠军,其中大多数运动员都来自工薪阶层家庭。乒乓球这个项目不仅仅需要吃苦还要有一定的快速应变能力,就是得够聪明,否则算不住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在城市里的孩子可能会反应更快一点。

现在整个中国的生活水平比以前要好得多,所以还是有一些来自还不错的家庭的孩子成长起来。

这是整个社会的变化,而不是特定的家庭。也就是说构成专业运动员出身的原生家庭的整体水平提高了。

凤凰网财经:都富裕了会不会更不能吃苦了?

邓亚萍:有些孩子确实是这样。但最终大浪淘沙能打到国家队的孩子,多多少少一定得能吃苦才行。否则他的功夫达不到那个程度,是赢不了球的。很多教练也说,可能现在的这些孩子要比我们那个时候吃苦的劲儿要少一点。

时代不同,所以也要改变一些训练方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给所有人同样的机会。甭管你出身好坏,甭管你来自于哪儿,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碗水端平,给给大家同等条件的机会。

凤凰网财经:现在国家对于运动员的培养体制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改变,运动员培养机制市场化跟原来的举国体制相比,是一个什么样的转变?进展到什么样的程度?

邓亚萍:总体来讲,现在处于改革的过程当中。培养了这么多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培养的运动成绩很好,证明了我们的体制有优势。这个体制现在更多地是社会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的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国家在培养这些运动员。所以现在在做协会化,让各个协会去发挥更多的主体的作用,包括体育产业在中国也刚刚开始。

社会的发达程度,老百姓对于体育的认知都不断在提高,其实给了运动员更好的机会。全方位素质教育的盛行,大家更愿意来找一个好的老师或教练,这样很多退役的运动员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

邓亚萍:我不喜欢“女强人”这个词,这说明女性还不够强|凤凰《封面》

05

疫情对体育事业冲击很大

全球百分之六七十的运动员没有训练

凤凰网财经:您觉得疫情体育事业影响大吗?

邓亚萍:对体育的影响非常非常大。连奥运会都在推迟,各种比赛都停了。但是我们中国的运动员还是很幸福的,有国家为依托,所以能尽可能地保证他们的训练量。而很多外国运动员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没有了赞助,有些运动员只能做点其它兼职。

前段时间国际奥委会做了一个调查,疫情期间,全球大概百分之六七十的运动员没有训练。

所以这次疫情对运动员的冲击很大,对体育产业创业的小伙伴冲击也非常大,因为场馆都关了,培训项目也关闭,出现了非常多的破产。

凤凰网财经:疫情期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东西全部线上了,我注意到您也参加了线上的直播带货。

邓亚萍:对。有一场跟董明珠,也做过公益方面的直播活动,跟央视、共青团一起合作公益卖书,将善款捐给贫困的山区的孩子,让他们有更多的书看。有一场的业绩还是不错的,销售到了102.7个亿。

销售业绩好,我觉得不是我有多大本事,而是东西好。更重要的还是希望大家多用国货,多支持国货。

邓亚萍:我不喜欢“女强人”这个词,这说明女性还不够强|凤凰《封面》

06

如今选择多元化

运动项目面临人才断层危机?

凤凰网财经:中国的专业运动员以前是封闭式训练体制,现在选择多元化,会不会导致拔上来的苗子变少?培养体制的变化会不会导致成绩下降?

邓亚萍:特别对。有些运动项目现在选才十分困难,有些运动项目可能没有显现出选才的断层危机,但是由于多元化的问题选才压力过大。因为竞技体育最终还是要求非常喜欢这个项目才行,现在的家长不忍心去逼孩子从事不喜欢的运动。

这种情况下,可能不再像以前有那么多人从事这项运动,这也逼着运动项目本身去改变,从而吸引更多孩子喜欢这项运动,以此保证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人才的涌现。

07

女性更想证明自己,其实需要付出很多

自动播放

凤凰网财经:您如何看待竞技体育中的女性?

邓亚萍:我最大的感受是现在这个社会对女性越来越包容,其实女性非常希望在各个年龄段证明自己。

竞技体育一个是非常残酷、极其辛苦的运动项目,但是一旦给了女运动员机会,她们就要去证明自己。在同等条件下女孩子更珍惜这样的机会,而且训练也更能忍。

1961年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是乒乓球队的邱钟慧,从那以后女运动员成绩越来越好。现在不管是在世界锦标赛上还是在奥运会上,女运动员的金牌数都比男运动员多。

凤凰网财经:是因为中国女性特别能吃苦吗?

邓亚萍:中国女性有一种内在力量,就是想证明自己,从古至今,中国女性没有很多机会,但是她们一直希望争取到这种平等的机会,一旦给她这个机会,她一定会非常地珍惜,从竞技体育成绩来讲已经证明了这个问题。

女性比赛,我们中国女性不是跟中国女性竞争,而是跟世界女性竞争。最终我们的成绩还是相当好,所以我非常佩服中国女性吃苦耐劳的精神。

尤其现在90后、95后甚至00后的女孩都特别独立,比我们还要强,特别希望能够证明自己,体现女性的价值。她们更加独立,我非常欣赏她们。

凤凰网财经:有没有在某一刻,比如职业生涯的选择或者从某件事情上突然意识到我是女性,有某种特质或劣势?

邓亚萍:某种程度上的劣势也是有的。当今这个世界还是男性主宰的世界,在很多的国家都是这样。

作为女性来讲,我们是需要更多的是证明自己也有跟男性差不多的能力。但是我觉得性别也有优势,女性会更关注一些非常细腻的地方,比如关心队友、陪练、队医。女性从感情层面上更细腻,而且她更能够关照到大家的情绪。

凤凰网财经:女性的劣势呢?

邓亚萍:女性的劣势,可能是她再强别人都会觉得她不行。即使她再强,等结婚、生子她又会耽误了。她还是会面临很多来自别人的质疑。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女性来讲确确实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女性希望能够证明自己,其实需要付出很多。

08

我不喜欢“女强人”这个词

凤凰网财经:很多人叫你“女强人”。你怎么理解“女强人”?

邓亚萍: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女强人”这个词,以至于人家叫什么我都没有关系。

为什么女性强一点就非要划一个符号在上面,叫“女强人”,这是不公平的地方。如果一个男性很强的话,为什么不讲男强人?

我认为还是女性不够强,所以才被加上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应该被去掉,没有什么性别的不同,作为一个人来讲,我们到底能为社会做点什么,男性也好还是女性也好都没有关系,这取决于你个人。

凤凰网财经:作为女性领导者需要更多的妥协吗?

邓亚萍:我觉得肯定不是妥协,一定是大家达到一致。也许在一开始时大家没有认识到或者还没有达到一致的高度,我会给大家一点时间。因为每个人的阅历、所看到的东西不太一样。做成一件事情有时是需要坚持的,而且需要说服别人。我觉得妥协不是一个真正达到成功的方法。

凤凰网财经:以前经常看到你在球场上很飒的那一面,不管是赢了还是输了都会“啊”叫一声,这个会从竞技场上平移到以后的人生吗?

邓亚萍:我觉得这是特定的环境,比赛当中的一种表现。上场就如战场,体育实际上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比赛的时候就应该有这样的劲儿,我觉得就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杀气。但是现在因为不在比赛了,也不在球场上了,我觉得没有必要有这样的一种状态。

邓亚萍:我不喜欢“女强人”这个词,这说明女性还不够强|凤凰《封面》

09

呼吁男女平等,

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凤凰网财经:除了运动员,您还经历过什么职业身份?

邓亚萍:从事过体育产业,包括当时奥运会的市场开发,申办奥运,到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工作等。

当时主要呼吁男女平等,因为女性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人数一直比男性少;有些大奖赛一些项目设的奖金男女是不一样的,比如世界杯男女足的奖金差距非常大。确实大家都知道这些很难改变,但是作为女性我们就要去做,不做更改变不了。

如果东京奥运会今年如期举办,女性运动员约占比48%,已经基本平等了。现在很多运动项目男女选手的奖金数也一样了,甚至在国际奥委会男女的官员比例也得以改善。

所以我还是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确实看到了一些变化。

凤凰网财经:您在妇联的平台上也做了很多帮助女性的工作,目前这些工作最重要的着力点是什么?

邓亚萍:毫无疑问,女性虽然在中国整个的发展进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贡献了自己作为女性的应有的力量。但女性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女性跟男性的职场竞争非常残酷。女性的年龄、是否要成家生子等等一系列的考虑让女性在求职时不是很公平,此外,升职对女性也是一关。

所以我觉得社会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包容。我非常希望去做这件事,我自己的团队里,女性比男性多。

凤凰网财经:您是刻意选择女性员工多一些吗?

邓亚萍:坦率地讲,在同等条件下我是公平的,因为毕竟团队就像我们比赛一样,一定要选能赢的人,不可能因为照顾女性就选择一个让团队输掉的人。

凤凰网财经:所以您推动的是职场上的男女平等。

邓亚萍:不止是职场上的男女平等。现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妇女和儿童,他们承受了很多家庭的责任,我希望力所能及的做一点,让他们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所以我和团队发起的星球计划针对偏远的山区的孩子。如果真的有天赋,我们就给他们机会,选拔出来,让他们通过体育改变他们的人生,我希望通过这条路径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们做了农村体育室。第一个项目放在了我的老家开封兰考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大家组织起来运动。去年的秋收节,我跟大家一起搞了趣味运动会,跑步颠球、踢毽子,塞谷子,我都赛不过他们。虽然是专业运动员,但这些他们比我做的更好。

凤凰网财经:把带有运动的生活方式普及下去。

邓亚萍:结合体育运动的方式,大家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件事,目前来看我做的还是挺成功的。

更多内容,进入《封面》

邓亚萍:我不喜欢“女强人”这个词,这说明女性还不够强|凤凰《封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