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的2020年,走入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肃杀季节。始于2018年的去杠杆带着巨大的惯性奔涌而来,预定的爆雷剧情因为疫情一度戛然而止,并在年初的信用宽松环境中,酿造出熟悉的泡沫味道。
全球放水竞赛的一致氛围中,宏观调控的手段并没有变得更为严酷,银根收紧的程度也没有超过历史同期水平,债务危机的魅影甚至在房地产等局部市场被暂时性的遗忘了。
但是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加杠杆”“拉久期”“信用下沉”的三宝组合接连失灵,加杠杆空间加无可加;信用下沉已经沉到了尘埃里,即将出现区域性的坍塌;拉久期也不敢放得太长,怕宏观经济失速,怕利率环境变化。
喧嚣的自媒体在宣告信用债的至暗时刻,国企/AAA/浓眉大眼/核心企业接连倒下,持有人挤兑式的赎回债券基金-净值下跌-砸盘,天量的卖单把一批高收益网红债券钉在了腰斩甚至脚踝斩的价格上,勇敢的垃圾债男孩还在奋不顾身的补仓...
当我们在谈论债券违约常态化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政策层面盲目鼓励,2015年公司债大扩容,无节操的放开了非上市企业公司债业务,出现了大量无法化解的劣质主体的债券品种。
承销商少有信义,在“近乎毫无作为”和“有所作为但毫无作用”的区间来回摇摆。
发行人多有恶意,从违约1.0阶段的有偿债意愿但无偿债能力,到违约2.0阶段的有偿债能力但没有偿债意愿,再到违约3.0阶段的花式违约顺势躺倒乃至恶意逃废债。
持有人蒙眼狂奔,鲜有有效的基本面研究和公司调研(如果不是完全不做的话),仅仅依托区域、评级、股东背景、收益率和机构抱团的简单量化标准,无脑买入,持有到期。
债券市场流动性缺失,信用利差的变化永远赶不上信用风险的变化,信用利差的溢价永远填补不了信用风险的敞口。
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微信群和自媒体的高度发达,潜在的违约爆雷消息被光速扩散和放大,完全无法择时缓释。爆一个雷是雷的问题,集体爆雷就是市场的问题了。
市场的现实不是奖优罚劣而是逆向选择,信评基本看爹,风控基本靠自媒体,投资基本看头寸,销售基本靠潜规则,合同条款基本靠复制粘贴。
信用债变成一种“相信我亲爱的,我一定会还给你的,但是不还的话,就很sorry”的投资品种。
永续债变成一种“说好了到期赎回,但不好意思这一次真的要永续”的一厢情愿。
信用债的催收变成一种“看在你过去不错我就买一些,不还钱我就让你出名”的行为艺术。
信用债的研究变成一种玄学,因为想要看到的财务科目不会披露,想要了解的公司情况发行人语焉不详,因为没有标准就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研究的都不是信用而是信仰。
网红债券的违约变成了一种预期的自我实现,高债务高杠杆的负重前行,靠融资饮鸩止渴续命,稍有风吹草动就直接躺平。
发债主体的报表变成了为评级机构和机构偏好而量身定做,市场喜欢AAA国企,喜欢资产充足,喜欢账面现金,喜欢主业突出,给,划拨,安排。
大而不倒变成了债务危机初期的普遍幻觉,刷信仰的时候都抱团取暖愉快玩耍,跟风踩雷集中踩踏的时候,主动管理和专业价值都变成了笑话。
债券市场都是机构投资者,职业经理人都是有头有脸的高级社畜,行业监管主要靠市场自律,真的踩雷了,不能像普通投资人一样豁出身家性命拉横幅散步满地打滚,只能发几封红头文件,发几篇自媒体文章,发几句同病相怜的牢骚。
原有的投资鄙视链,公募债鄙视私募债鄙视银行贷款鄙视非标,违约的时候发现,还是当铺思想最牢靠。
最好的资产都在银行里,差一点的都在非标的抵押物里,信用债违约、重组、削债了,股票不停牌,照着债转股/战略重组/白衣骑士的剧本天天涨停,债券就停牌停到地老天荒,等一个重整打折方案,还可能等来逃废债的N种写法。
西西的好朋友郭所长说“每次给信用债研究员讲大类资产配置,我都要说不要配信用债,要不是我块头大,早被人打死了。”
信用债一片血雨腥风之中,有人宣称珍爱生命远离信用债,有人觉得投资30年国债它不香吗?有人说是时候彻底告别信用债了。
但依然有人看到了满地黄金,依然有人探讨几块钱的XX能不能买,依然有人探讨在下车还是抄底,依然有人看到信用利差走阔,风险定价市场化之后的机会。
有序出清只是市场修复的第一步,希望未来的信用债市场能够剥离信仰的光环,破除主体信用的迷思,回归基本面研究,老老实实做风险定价,扎扎实实做独立判断。
危机不是繁荣的对立面,危机的起点,也是新一轮繁荣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