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多措并举,打通东乡县“造血式”脱贫路

碧桂园:多措并举,打通东乡县“造血式”脱贫路

从甘肃省临夏自治州市区向东北向出发,驱车40多公里,沿着盘山公路行至海拔2000米处,放眼望去,山高坡陡,无数个村镇零零散散分布于这千沟万壑之中,这里便是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县,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这里干旱缺水,资源匮乏、交通不畅,更没有产业,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也是甘肃脱贫攻坚的重点县。

在东乡县布楞沟村人马大伍德儿时的记忆里,每天上学要走七八公里的山路,将近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学校。村民们靠天吃饭,以种植几亩地和养羊为生,没有别的出路。

17岁那年,为了生计,马大伍德辍学后跟着父亲离开了村子,在河西走廊一带帮人养羊。2015年再回到家乡时,和以前相比,东乡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那个时候,在外漂泊多年的马大五德决定带着妻子和四个孩子回乡发展。

家门口有了致富产业

人们常说,东乡有三宝——东乡羊,刺绣和土豆。回乡创业的第一件事,马大伍德还是把目光放在了自己擅长的养殖上,筹备起了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养殖专业合作社。

“我从16岁就开始养羊了,足足养了23年。”马大伍德说,东乡族人有养殖牛羊的传统,⺠间有‘无牛羊不成家’的说法,建造一座养殖场,是他儿时的梦想。

布楞沟村全村有57户,养殖合作社建成后占地25亩,全村近一半贫困户入股参与到其中,其中18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村民除了参与分红,还在养殖场工厂,拿到了工资报酬。

养殖合作社相对稳定后,如果不能扩大渠道,养殖规模和销量很难再进一步扩大。转折发生在2018年,碧桂园扶贫小组进驻甘肃东乡县,在对当地情况有充分了解后,为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以致富带头人链接贫困户形式开始了对扶贫县的产业帮扶。

马大伍德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也由此获得了碧桂园给予的养殖技术、品种改良及销售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2019年,养殖合作社与碧桂园开始合作共建“碧桂园产业扶贫东乡羊养殖共建示范基地”。

助力东乡县东乡羊产业持续发展扩大,一方面,碧桂园首先从源头上提升羊肉品质,加强羊肉质量追溯。优选来自国家重点⻰头企业的羊苗,制定专业养殖标准,由专业牧羊人用绿色天然饲料精心喂养,同时全新升级羊舍建造漏粪板,提供更加生态环保的饲养环境,降低羊病害发生的可能性,保证出品的东乡溯源羊肉品质更胜一筹。

另一方面,链接市场,打开销路。为了让消费者买的安心,吃的放心,碧桂园开发东乡羊溯源系统,以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东乡羊“从牧场到餐桌” 向消费者全程透明化,实现了东乡羊的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既强化供应端的品控追踪、监督管理,也加强了市场消费信心,促进东乡羊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8、2019 年“双十一”,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合甘肃省临夏州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政府以及社会扶贫共同体成员,共同举办“爱在东乡”消费扶贫月活动。碧桂园联合旗下子公司及合作伙伴以购代捐,以实际的购买行动支持东乡精准扶贫工作。截至2020年11月,在东乡县委、县政府和碧桂园等爱心企业的联合努力下,帮销42000多只东乡羊,直接惠及 4000 多名贫困群众。

让马大五德印象深刻的是,“2016 年-2018 年,合作社每户分红 800-1000 元。成为碧桂园东乡羊养殖共建示范基地后,社员的分红翻了一番。”

“只要靠自己的努力,没有办不成的事。”马大五德兴奋的说:“有了爱心企业的热心帮销,东乡的养殖户没有了后顾之忧,大家一定能够脱贫致富。”

今年7月9日,由碧桂园牵头发起的东乡县养殖产业协会正式启动。通过建立“生产规模化、养殖标准化、品质稳定化和质量安全化”的“四化”机制,东乡县养殖产业协会将进一步提升东乡羊品质硬实力,激活东乡羊品牌,助推产业扶贫提质增效。

绣活里憧憬美好未来

东乡人均受教育年限7.2年,约有6.7万农村妇女几乎没有上过学。男人们谋生养家,女人们则承担起操持家务、照看孩子的重担,这是东乡乡村社会的传统结构形式。

日常生活里,妇女们人手一根绣花针,用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手艺——东乡刺绣,一针一线装点起家中的一什一物。但遗憾的是,大家只把刺绣当作闲暇之时的乐趣,并没有形成经济效益。

“我们这里有很多会刺绣的人,只是他们没有机会走出来,接触外面的世界。”马箫箫是东乡县达板镇人,自小在兰州读书长大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回到家乡见到了童年时候的玩伴,发现她们的生活还和十几年差不多,妇女成家后没有经济收入,也很少走出家门。

“她们和外面的世界太远了。”这些场景让她感触很深,为了复兴东乡刺绣,帮助当地妇女实现就近就业,2018 年 7 月,马箫箫返乡创业,广揽当地绣娘,在东乡成立起土本土刺绣工坊。

带领妇女做刺绣谋生赚钱,实质也是在与传统的习惯和固有的意识观念做斗争,发展刺绣工坊的难度是被低估的。

“有的家里不同意,觉得女的不应该抛头露面,有的则让妻子带着孩子一起上班。”而除了来自妇女们家庭的压力,订单和资金的难题也同样困扰着她,如果市场打不开,工坊则难以为继。

就在马箫箫一筹莫展的时候,碧桂园东乡扶贫工作组(下称“扶贫组”)的一纸订单,像雪中送炭,帮助困境中的土本土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2019年4月17日,碧桂园和东乡签订产业扶贫协议,东乡刺绣成为重点帮扶的特色产业之一。从产品的设计推广到销售订单,碧桂园帮助马箫箫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如今,绣坊已有230多名签约绣娘,绣活按件计费,手艺好的绣娘可以每月可以赚到3000元。为鼓励妇女自主谋生,碧桂园还在持续展开技能方面的培训和奖励,当地妇女在家里就可以接订单做工赚钱。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绣娘们拥有自己的收入后,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的转变。“以前,嫁人成为家庭主妇似乎是东乡妇女的宿命,心里对未来没有特别大的向往。”绣娘马色麦说,“现在,东乡刺绣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色彩,有了生活的底气。”

今年9月24日一早,新一期“绣美东乡”碧桂园帮扶东乡刺绣培训班开班,吸引了四十余名东乡妇女参加。刺绣班从最开始报不满,到如今吸引东乡妇女自觉自愿参与,截至目前已举办了19期。这些生活在深沟大梁里的东乡族姑娘,通过刺绣获得了经济独立,逆转了自己的生活处境,也在用她们坚韧、巧手,推动着东乡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教育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碍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重视教育扶贫扶智的作用,2018年,碧桂园集团帮助东乡县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通过捐建慈善学校、设立教育助学资金、改善当地办学条件等多举措,实现对东乡教育事业的帮扶和发展。

“只有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短板,改善山区学校办学条件,才能让更多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碧桂园东乡扶贫负责人张韬说。

作为东乡县龙泉学校校长的汪生术,对于学校近两年的变化看在眼里。山区孩子们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让他兴奋不已。

东乡县龙泉学校是一所辐射周边4个乡镇的9年制学校,两年前,这里仅有一栋单面四层教学楼和一栋简易宿舍楼。学生们没有专门的化学、物理等实验室,教师们更是办公、吃饭、休息都挤在宿舍楼里。

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资1700万元援建龙泉学校,让学校的办学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现在,学校各类多功能教学设施配备齐全,宿舍、食堂也已建成,孩子们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汪生术介绍说,再加上县里大力开展控辍保学工作,龙泉学校学生数量已由当初的8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200多人。除此以外,碧桂园还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东乡县贫困户学生捐助358.1万助学金额,帮扶贫困户家庭1142名学生。

“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稳定就业,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果的一项紧迫任务。”国务院扶贫办督查专员海波说。

在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将近一半的贫困家庭孩子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直接进入了低端的劳动力市场。贫困地区要改变产业落后的现状,更需要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国强职业技术学校的落成为东乡县贫困学子创造了更多机会。这是由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资近3亿元创办的纯公益属性的职业技术学校,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一切费用,学校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对人才展开技能培训,以帮助其更好地掌握就业技能,最终实现“一人成才,全家脱贫”。

由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资创办的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院

11月21日,甘肃省宣布,包括东乡县在内的全省75个贫困县实现脱贫。助力东乡县如期脱贫摘帽,碧桂园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和东乡县特色资源优势,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措并举方式,趟出一条“造血式”脱贫路。如今,坐落在东乡县达板镇的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操场围栏处写着“无奋斗,不青春”字样,站在操场中央,不远处的群山依旧依稀可见,但山区孩子们眺望的未来已不再遥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