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逾期未报、失信难修复? 国务院出招企业经营有难“可休眠”

年报逾期未报、失信难修复? 国务院出招企业经营有难“可休眠”

针对企业经营困难暂时歇业、未按时报送年报,企业信用修复难等常见问题,我国将逐渐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今年10月以来,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收集到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1200余条。11月28日,国务院发布第七次大督查收集转办部分意见建议情况的通报,在完善保市场主体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企业经营困难可设立“休眠期”,并将完善信用修复措施。专家表示,两项改革都涉及到企业的经营资质和信用等级方面,对于企业非常重要。但一定要充分论证它的延伸影响,例如企业休眠期间可以不履行哪些义务,休眠期限多长等。

经营困难可“休眠”

转办意见涉及众多关注度较高议题,其中提到,建议试行企业“休眠”制度。

通报显示,部分督查组反映,市场监管部门对连续两个年度未报送年度报告的企业,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很多企业因短期经营困难暂时歇业,但仍有意愿继续经营,而企业一旦被吊销营业执照,其法定代表人再次创业会遇到障碍。建议对未按规定报送年报的企业设立“休眠期”,合理设置休眠条件和程序,承认休眠期间企业合法存续地位,保证企业经营资格和主体资格的连续性。

据了解,企业年报公示制度于2014年10月正式实施,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规定,所有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在每年的6月30日前完成上一年度的企业年报公示。

北京知诚社会组织众扶发展促进会会长任壮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报制度和企业信用建设体系的大数据是关联的,年报信息对大数据更新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对外披露也可以让其他对企业感兴趣的人了解企业。”

今年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18年全国应当报送公示年报的企业3258.43万户,已经报送公示的企业2980.47万户,年报公示率为91.47%。

而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许多企业经营困难,也影响了年报的报送。为此,一些地方省市曾推延报送年报时间。如今年3月11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通告,凡于2019年12月31日前登记注册的的个体工商户(含海关管理的个体工商户),2019年度的年报截止时间由2020年6月30日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今年4月,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湖北也将2019年度企业年报时间延长三个月,个体工商户年报时间延长了六个月。

但这些显然仍是不够的。中腾致远(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施益宝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我们这类小微企业,如果一两年没营业,因为没有业务往来也就没有流水,就更不要谈税务了,没做年报也情有可原。虽然年报是很基本的操作,但它本身就需要花钱让会计事务所来做,而有关部门从税务和企业银行两个维度没有看出企业有明显违法行为的话,那么未报送年报不应该被过度惩罚。”

对于未报送年报可设立休眠期的建议,CEI中国企业研究所秘书长唐大杰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与其设计休眠期,不如将吊销执照期限直接宽限至10年。休眠的企业既不违法也不增加市场监管部门的管理成本,应给与宽容。”

完善失信惩戒措施

广东某设备商股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曾经公司在变更法人的时候,税务局约谈法人,但没有及时去,耽误的时间比较长,就被列入了信用黑名单。后来跑了三次才移出了黑名单。

列入失信名单容易,信用修复难并非个例。北京商报记者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互动平台上看到,不少企业对失信后的信用修复及信息更新存在疑问。

2019年7月11日,有企业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留言称,公司收到当地执法局“未批先建”的处罚,并录入了“信用中国”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留言企业表示,在处罚下发前事实上企业已经进行了整改,获得了施工许可证。当地执法局也出具了撤销说明,但仍不清楚如何才能撤消。“企业已经三个月未营业,全体员工在等待这个处理。”留言表示。

另有企业在当年8月1日留言称,公司法人已经被法院移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而工商部门网上信息还未更新。

“企业列入失信名单容易,信用修复难,影响困难企业享受惠企政策,不利于企业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也是部分督察组反映的情况之一。

同时,通报还提到,一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多、认定宽泛,有的失信惩戒措施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失信惩戒措施,采取措施改善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不合理现象,研究制定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的文件,清理和修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处罚措施。

在任壮看来,这些举措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可能因为很小的违规就上榜,对企业正常经营产生影响。如果信用惩戒力度过高,可能影响到企业招投标等工作。所以要辨别企业是否主观故意,在信用补偿机制上也要加大探索力度。北京也在探索信用补偿模式,就是企业失信以后多长时间可以恢复,做什么事可以弥补原来的信用缺失。”

据了解,按照《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失信企业想移出失信名单,通常要等3-5年后才能申请移出。而为减少对企业发展的阻碍,帮助失信企业重塑信用,海南、青海、江苏等地陆续推出了失信企业修复措施。例如,2019年3月,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称,该省有829家企业依法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可以申请移出“黑名单”。针对企业因疫情影响订单无法按期交付而出现的失信行为,江苏省镇江市也在今年3月推出了助企信用修复政策实施方案。

“泛化失信惩罚,会使信用秩序失衡。可喜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都有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的表述。”唐大杰建议,首先应该规范失信惩戒的标准,没有完整的司法程序的结论,不能用于惩罚失信者。其次应该建设畅通、透明的信用修复机制,让失信者可以重建信用。

需论证延伸影响

“两条政策都是对营商环境改善的具体改进措施,更加柔性处理,我们都欢迎和支持。”北京推想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炳淑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而在任壮看来,这些改革都切身涉及到企业的经营资质和信用等级方面,对于企业非常重要。但一定要充分论证它的延伸影响。

“如果企业已经经营困难到无法年报了,那么说明它正常报税也无法开展。那么基本上是债务缠身或者没有营利收入了。”任壮说,“如果通过休眠保留企业营业执照,那么记账报税是不是也要取消?企业还能否签合同?休眠期间可以不履行哪些义务?休眠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能复苏?要考虑到这些连锁反应。”

对此,施益宝也坦言,“一个初创企业,从成立一家公司的第一天就是开销,注册公司、办理税务、银行认证,每个月都要支出。即使是零报税,也有很多人因为自己不懂税务,必须交给会计事务所处理,每个月固定费用就要花掉两三百。”他建议,税务报告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年、两年最长五年一报的政策呢?

针对信用惩戒政策新举措,上述广东某设备商股东则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希望国家出台措施提高代理记账公司的门槛,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税务和工商都是代理记账公司处理的,而市面上代理记账公司五花八门,不专业,不负责,出问题扯皮的事也多,受害的是企业。”该股东说,“企业只要账一出问题,就很麻烦。搬公司、注销公司这些如果记账公司没处理好账目,就容易说不清楚,被税务查然后进黑名单。记账公司门槛提高,企业被纳入失信的概率就很小了。”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吕银玲 实习记者 刘迪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