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再无P2P,剩下一帮难兄难弟

如今再无P2P,剩下一帮难兄难弟

作者 | 江晨舟

大闹一场的P2P,惨淡谢幕。

11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表示:“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压降,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逐渐压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归零”。

也就是说,P2P已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事实上,P2P行业出清是迟早的事。早在2019年1月,监管层就下发了《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提出网贷机构“能退尽退,应关尽关”。

随着实际运营机构一个个“全灭”,P2P的真实面貌也浮出水面,爆雷的爆雷,跑路的跑路,收割的收割,血本无归的也终究诉求无门。

人们唏嘘之余不禁发问,P2P是如何从行业风口,一步步发展成一个坑害成千上万人的工具,最终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归入尘土?

风起,风停

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涌现,P2P模式一度成为风口。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一般翻译为“点对点”借贷。通过P2P平台,借贷双方可快速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交易。

资料图片:新浪科技

相比网络小贷,P2P借贷门槛更低、更便捷,让小企业、个人融资难度大幅降低,也一度为部分投资者(资金提供方)带来了可观的利息收益。

最早探索P2P模式的是美国, 2007年创立、2014年上市的Lending club为其代表机构。而在中国,最早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是2007年6月成立的“拍拍贷”,这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财富管理行业登上历史舞台。自此,国人多了一种投资选择。

这样一种投资模式,以创新之名,利用互联网优势,将资金与市场借贷需求相匹配,似乎打开了一条新路。赛道一开,各路玩家蜂拥而至。

2015年是P2P行业的高光时刻,开口不谈P2P就好像落后了整个时代。

当年一年就新增了3335家P2P平台,平均每天超过9家平台上线;并且P2P平台刚上线,动辄就能获得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的投资。

上市公司只要与P2P有一丝一缕的关系,就会被冠以“互金概念股”的称号,股价就会一飞冲天。

这是有时代背景的。彼时,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倡导,“互联网+”的概念甚嚣尘上。官方从政策层面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2014年前后,一些金融巨头也开始涉足这个领域,P2P平台爆发式增长。

可好景不长,一系列丑闻中断了P2P行业的爆炸式增长。

风头正劲之时,P2P模式把隐藏在线下的非法集资、传销等骗局也吸引到线上,一些P2P平台涉嫌自融或者风控审核不严格,导致平台爆雷的现象层出不穷,仅仅2018年6-9月期间,就有511多家平台爆雷。

期间,网贷行业暴力催收、裸贷风波不时登上头条引起全民关注,更有e租宝、泛亚、中晋、快鹿、钱宝网等平台因涉及庞氏骗局而轰然倒塌,数十万投资者血本无归,市场恐慌情绪开始蔓延。

在这种金融风险和社会压力之下,政府监管部门开始出手整顿。

2016年8月,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公安部等联合发布《网络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P2P行业出现有据可依的监管细则,整改计划包括做ICP备案、金融办备案、与银行对接资金存管等。

此后,官方继续强化监管,推出了《关于开展P2P网络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合规检查问题清单》等文件,P2P运营平台数量大规模减少。一些地方在政策力度上层层加码,包括重庆、湖南、江苏在内的省市都公开宣布,对P2P平台予以大幅清理,一家不留。

持续不断的整顿,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次大清洗,绝大部分P2P机构都被淘汰出局。

截至2017年10月,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降为1779家;截至今年6月,这一数量压降至29家;9月末,只剩6家;11月初,只剩3家。

资料视频:2017年中国P2P平台数及环比增长率

截至目前,这一数据彻底清零。陆金所、宜人贷、人人贷、玖富、微贷网、51信用卡……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俱往矣。

从2007年第一家P2P公司拍拍贷成立至今,不过短短13年。从昔日的互联网金融之光到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P2P清退潮,可谓史无前例。

资料图片:2020年我国网贷运营平台数量完全归零

模式之困

过去几年,IT技术改变了金融格局,互联网金融备受瞩目。好日子没几年,一个又一个闯入者,带来混乱、无序、失控的行业乱象,很快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风险专项整治。

整治监管的震慑力度,不容小觑。其中一大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最大在线财富管理平台之一——平安旗下的陆金所,已于去年7月正式宣布拿掉核心业务P2P,转向消费金融领域。

今年10月中旬,Lending Club、拍拍贷这两家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P2P网贷平台,前者宣布退出网贷业务,后者完成清退,彻底告别P2P。

有业内人士笑称:“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现在整个P2P行业个子高的都撤了,P2P就此走向末路。”

为了撇清P2P的标签,不少大型平台悄悄转型。

资料图片:2011年-2020年P2P行业历经三波“爆雷潮”

去年11月,美股上市公司宜人金科旗下网贷平台宜人贷发布公告称:将与宜信惠民业务整合到一块,不再新增出借和借款业务。整合完成后,宜人贷将成为宜人金科旗下唯一网贷平台。

此外,强调自己是家科技公司开始成为不少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政治正确”。近来互联网金融平台陆续更名,名字当中的“金融”“金服”等字眼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数科”等字样。其中一个典例,便是去年年底改名为“信也科技”的拍拍贷。

即便如此,但还是没有阻止资本市场的狂泻。复盘诸多网贷平台来看,上市即是巅峰,从此走向不归路,股价暴跌是“家常便饭”。

与此同时,近来业界也掀起了一股对P2P商业模式的大批判。

在证监会信息中心技术监管处原处长初壮如看来,P2P是让最傻的人借钱给信用最差的那批人。P2P网贷根本不是互联网金融,它只是高利贷模式在互联网上的延伸,P2P的效率比金融机构低,但是利率却高。

敢于直言的马云则在去年的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公开向P2P模式开炮。“P2P从第一天起就不是互联网金融,它是一个有了网页的非法集资产业。”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P2P并非一无是处,最初它迎合了全球科技革命带来的金融创新浪潮,在普惠金融和解决中小企业和家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做过积极的探索和有益尝试。商业银行从事互联网金融贷款的一些做法,就是延续了p2p业态的创新。

只是,P2P始终没有解决商业模式可持续性问题。

在新金融洛书的作者雷慢看来,P2P模式的投资端、资产端、平台方,有着明显无法补齐的漏洞。在投资端,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差,风险识别能力差,缺乏风险缓释机制;在资产端,次级资产横行,征信短板明显,风控近乎失效;在平台方,盈利归平台,亏损归投资人,一旦行业爆雷,巨大的财产损失就将投资人引向街头。

这一风险缓释机制,直到2018年底颁布的P2P网贷备案工作方案才初具雏形,监管对投资人进行20万投资限额,直指P2P风险的“涉众”性。

另据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团队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P2P行业之所以爆雷潮不断,就是因为受到宏观流动性退潮、网贷监管加强、投资者信心降低等多重因素影响。

种种这些,都是P2P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却始终没能解决、以至全军覆灭的关键因素。

爆雷后遗症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从2013年开始的这一波P2P周期里,创业者水花四溅,却以绝大多数人败下阵来告终。

无论是厚本金融的陆泳、证大金服的戴志康,还是先锋集团的张振新,他们用信用抵抗系统性风险的结果,就是最终几个人扛后果,几十、几百人鸡犬飞升、几十万人血本无归。

这还只是一些资本大佬的惨痛代价。

资料图片:2011年-2020年P2P行业历经三波“爆雷潮”

与近期掀起热议的“负债者联盟”相对应,豆瓣、贴吧、论坛也不乏P2P普通受害者抱团维权的声音。

有的叹息吃睡都不好,亏了钱不敢跟家里人说,一直试图把钱追回来;有的心有余悸,觉得自己悔不当初、不该听信于人、盲目跟风;有的讨论报警立案的缓慢进展,并张罗集体去P2P平台总部上门维权……

这样的追债故事,多次见诸各类媒体,屡见不鲜。

据统计,光是去年就有732家P2P平台被清退。其中有60%以上的出借人踩雷,踩雷1-2家的平台出借人高达43%,踩雷3-4家的比例也高达11.8%。幸免于难的出借人只占39.27%,更多的人冤无头债无主。

眼下,P2P机构已被清零,但是还没有清零的,是无数小型投资者的借款。

有多少钱追不回来?据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公开透露,截至今年6月,网贷平台“还有出借人的8000多亿元没有回收”。

这千亿坏账的后遗症,仍在发酵。

有行业人士分析,当下平台爆雷之后,坏账交由公安系统处理。但是,在追债过程中容易出现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人分散追债执行起来难、历时长等问题。

此外,自新的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调整后,还会有不少借款人以过往业务利率超过新规上限为由,拒绝还钱,或是宁愿跑路、躲起来当老赖,追债工作陷入遥遥无期的困局。

回望过去这几年的政策整顿过程,急风骤雨式的监管政策,某种程度上也鼓励了融资方的道德风险,间接导致很多借款方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一地鸡毛的背后,是这个投资领域的超级绞肉机给几亿中国人上的一堂道德课和财经课。

哪有什么P2P的时代,只有时代中的P2P。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