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金融积极抢滩数字化转型
财经
财经 > 商讯 > 正文

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金融积极抢滩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迅速,尤其是短期消费贷款增长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较2015年末的4.1万亿元增长超1.4倍。

尽管受疫情冲击,2020年消费贷款增速出现暂时性下降,但在业内看来,2021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将进一步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银行研究院此前发布《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称,预计2021年个人短期消费信贷余额将同比增长约15%。

行业将进入新阶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1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的要点之一在于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在2021年到来前夕,中国银保监会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消费金融公司高质量发展,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并加大监管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在202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突如其来的疫情既是消费金融公司共同面对的压力,却也成为发展的试金石。不难看到,在这场压力测试中,及早探索线上化发展,投入数字化能力构建的公司更经受住了考验。

比如在疫情期间,马上消费金融以数字化全闭环能力和远程云办公技术,保障了线上服务零间断,实现了逆势下的高质量发展。仅用不到48小时,该公司就完成了云呼叫中心远程办公全部部署,以“AI+人+机器人”的人机协作立体化服务创新模式,保障金融服务7*24小时全时段覆盖,通过人工智能、云平台和信息安全三大技术,实现了云呼叫中心远程办公的业务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服务连续性以及信息安全化,并免费开放技术资源,助力更多企业应对疫情、顺利复工复产。

同样在疫情期间,中邮消费金融为受疫情影响的各类客户开通绿色通道,并上线“U邮云客服”,通过在线视频受理疫情影响客户诉求、资金用途回访、线上调解处理等,拓宽“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高线上客服效率,缓解客服压力的同时给予客户暖心服务。

一个业内共识是,疫情催生的“非接触式” 金融服务发展还将加快,并成为消费金融的突出特点之一。中行研究院认为,接下来消费金融获客方式向多元化演变,引入线上直播等新模式,深化互联网平台、智能家居等嵌入式营销;产品和服务向“数字化”转型,加快远程面谈、“无人银行”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强化贷后管理的“非接触化”能力,催收“机器人”、区块链技术加快应用。

数字化转型已成共识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毫无疑问,在这一过程中,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新趋势。

从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有的从成立之初就是全面数字化发展思路,如马上消费一方面通过从0到1自主的数字技术研发,和从0到1布局数字金融,成为一出生就是全面数字化的企业,实现自身消费金融全业务链的数字化。另一方面,借助在数字金融的成熟技术方案与场景应用经验,对两端合作伙伴实现数字化开放赋能,推进产业数字化生态建设。

更多的则是逐渐加大数字化投入,提升科技占比。“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消费金融行业正逐步进入强调业务前、中、后台全流程科技应用变革的3.0金融智能化时代,以创新金融科技为手段,实现行业内多方数据及资源的连接、流通成为发展大势所趋。”捷信消费金融有关负责人说。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金融的数字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线下。事实上,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场景金融将进入深入挖潜的新发展阶段。也就是说,消费金融增长模式将走向“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线上、线下场景加快融合,搭建贯穿线上线下全渠道的立体式生态圈和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消费金融将加速探索垂直化发展模式,延伸到从生产制造、物流运输、批发零售到终端消费的整条产业链,推动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中行研究院认为,2021年,在消费以及消费金融需求明显回暖的背景下,相关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拓展客户群体: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的金融服务接近饱和,消费金融业务将进一步向年轻人以及中低收入群体延伸;在三四线城市以及更为广阔的县域将成为消费金融拓展空间的重要领域,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的关键战场。

科技助力风险管控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消费金融面对的‘长尾客户’数量多、单个客户价值低,这正是金融科技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在他看来,从应用的环节上看,金融科技在贷前、贷中、贷后等环节都有应用,包括在获客、贷前审批、催收等多个环节上。

不仅如此,业内专家指出,一般而言,下沉客户群体征信数据缺乏,还款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社会对小额失信的惩戒力度不够,相关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管理难度较大。这更需要对客户进行精准把控和智能管理,通过对客户进行千人千面的画像,提高风控水平,严控资产质量。

在实践中,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都开始布局并打造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反欺诈体系,用于保证账户安全、防范伪冒、拦截个人欺诈和团伙欺诈,保障资产质量。如中邮消费金融表示,已建立了涵盖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模型架构,全面覆盖主要渠道和产品,完成定制化的申请评分、行为评分和催收评分,首次创新性地建立收入预测模型、资金饥渴模型等用于风险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专家表示,在业务流程上,应规范业务办理流程,可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贷款审批。在风险管理上,利用科技手段管控风险是可取的做法,但也要自觉减少或杜绝暴力催收。来源 未央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