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追捧的英国精英教育,也可能成为孩子的噩梦
财经
财经 > 国际 > imarkets > 正文

中国家长追捧的英国精英教育,也可能成为孩子的噩梦

价格飙升的学区房、公立与私立学校的博弈、低龄化留学 潮,以及各种“海淀妈妈”、“虎妈”、“鸡娃”的教育焦虑,使得中国教育“内卷”化被越来越多地讨论。与此同时,精英教育得到全球新兴经济体更多父母的追捧,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教育视为一种投资与消费。

一批批望子成龙的中产家庭把孩子送往英国,这些中国家长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社会认可的精英,而英国私立学校符合他们对传统、贵族、学术的精英教育的想象。

移居伦敦14年的北京人李爽,做过13年记者,是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世俗意义上说,她是成功范例。两个女儿都上了英国顶尖的私立女校,但她却试图以学者身份探究,全球语境下的精英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意义又是什么。

她自认为不是一个焦虑的家长,但这些年,一直旁观中国教育的她,忧虑感也在扩大,“我最忧虑的是,最稳得住的英国人是不是也要加入夺去孩子们童年和笑脸的‘国际潮流’。”

在新书《成就孩子:好学校为什么重要》里,她试图给出一些学术性的观察和分析。这不是一本指导性的留学升学指南,而是一本20多万字的社会观察纪实。她从两个女儿在英国就读的教育经历、中国陪读妈妈群生活状态,以及大量个案、实证、采访、对谈和资料索引,勾勒出英国私立教育复杂而立体的面貌。就像她说,“教育从来都不是平面的、单一的”。

她发现,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到海外接受素质教育或快乐教育,总是不自觉地把国内的教育观念代入,生出许多担心、争执与不理解。他们先是担忧孩子能否适应,发现学校足够自由后,又担心孩子成绩不够拔尖,担心英国教育环境太宽松,不能如愿考上藤校或罗素集团大学(全世界产生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著名高校联盟)。

她也发现,英式精英教育不仅被中国很多家庭追逐,也得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中上产阶层及新中产阶层的青睐。究其原因,英式精英教育在音乐、体育、美术、戏剧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塑造”,能提高孩子综合竞争力,形成上流阶层的品位和审美。进入这个圈子,意味着进入未来可能形成的“封闭式内循环”,孩子从小就跻身某个阶层。购买这种完整而成功的教育品牌,相当于投资,可谓物有所值。

在上一本书《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的写作过程中,李爽访问过很多英国私立教育学校校长和教育专家,并与英国教育标准局主席克里斯汀·瑞安女勋爵成为朋友,她们花了很多时间探讨“精英教育”市场,分析世界各地学校教育的优劣利弊。

李爽认为,如果精英教育只限于教育本来就很出色的学生,那并不是真正好的教育。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如同一个模板一样出色,也不是真正正确的教育,“英国本土尽量在淡化阶级烙印,精英主义如同种族歧视,属于政治不正确。在全球化的今天,英国这种矫枉过正也算一种进步。”

她在书中写到一个案例,十多年前,一对在北方城市做生意的父母将11岁的独生子送到英国顶尖的私立学校就读,他们为此付出的是一年半的疯狂补习英语、刷题和面试,以及100万元的高昂费用。

男孩如愿进入英国百年私立学校就读,成为留学中介宣传时的“神话”。但没人知道,男孩如何忍受父母为自己花费重金的心理压力,也没人关心他的孤独、无助,他没有社交,没有朋友,跟父母也说不上话,活成一个隐形人。现在,男孩在英国读完大学早已回国,他的名字和他曾经制造的“神话”,成了一段黯淡的历史。

“这样的故事,在十年后的今天仍在上演。”李爽说,对很多家庭来说,孩子进入英式学校就读,就像是进入了成功与荣耀的保险箱,给自己贴上了社会分层的标签,充满志得意满。但很多故事只是开始,并不代表结局。

她认为,即便英国高等教育和私立学校已经是世界性的金字招牌,但也存在教育阶层固化的问题。正视每一种教育的利弊,认清教育的本质,会缓解教育的焦虑,“选择任何一种教育都是一条‘不归路’,都要坚守内心,咬牙走到最后的时刻,任何一个节点都不足以论成败。套句俗话,家长们需要更多的平常心。”

吴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