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快要沉入海底了?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曾经被奉为神话的海底捞以及创始人张勇,遇到前所未有的风浪。实际上,海面很早便失去平静。这股风浪只是将海底捞过去所掩埋的危机掀出水面。

文 | 钟艺璇,编辑 | 楚明,运营 | 以繁

海底捞这一跌,跌出了圈。

作为自带流量与热度的大IP,海底捞从未想过,自己将以这样狼狈的形式登上热搜排行榜第一。6月21日,“海底捞市值蒸发超2400亿港元”的话题阅读量至今已接近1亿。

而就在今年2月15日,海底捞还迎来了一次大涨,总市值超过4500亿港元。这也意味着,仅仅4个月内,海底捞市值狠遭腰斩。

“2400亿港元”,或许对于前往海底捞就餐的人们而言,这只代表数字维度的一种距离,因为它太遥远了。更直观的颓势则发生在人们的身边——在一些城市,部分商圈的海底捞门店已经暂停营业。

打开某评分软件,在北京,5家海底捞正处于暂停营业或装修中,部分门店已经停业装修半年以上。据餐饮老板内参报道,海底捞去年店铺签约了600多家,实际只开了300多家,最近已经对部分不乐观的店面叫停。

▲ 大众点评上几家显示暂停营业的海底捞,有的店近日还有人发布点评,但写明是去年来的。图 / 手机截图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对此回应称:“1000多家店,个别因为一些物业的原因暂停营业很正常。”他的团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因为物业、装修、商圈规划等原因,暂停营业非常正常。“北京门店我都可以告诉(你)具体原因,马家堡是因为商场关闭,密云是因为物业条件发生变化。”

不过,有业内人士却认为,餐厅装修工期一般是2-3个月。“超过半年仍在装修,肯定不正常。要么是商场没有找到下家,要么是租约内餐厅盈利情况不如预期,因此采用装修升级方式闭店止损。”

实际上,海面很早便失去平静。无声的风浪逼近,直至潜入海底。

疯狂扩店,是救命还是致命?

海底捞到底怎么了?

事实上,海底捞的疲软早已有迹可循。根据今年3月海底捞发布的2020年财报显示,2020年海底捞净利润为3.09亿元,同比2019年下降86.8%,而营收286.14亿元,同比仅增长7.75%,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在声明中,海底捞将其原因归结于疫情。而就在海底捞复工3个月后,张勇做出了一个大胆判断——认为疫情将在2020年9月份结束。

▲ 2020年3月,北京海底捞太阳宫门店设置了菜品供应站,开启外卖模式。图 / 视觉中国

这个判断,让他毅然开始了自己的逆势扩店计划。2020年,海底捞新开544家门店,同比增速超过70%,超过2018、2019年的新开店数总和,海底捞全球总门店数达到1298家。

实际上,扩店逻辑在理论上是正确的。按照餐饮业“单日经营收入=餐厅数量*平均翻台率*台数*顾客人均消费额”的公式,在翻台率方面,海底捞24小时全天候开店,已经做到极致;而海底捞的客单价每年同比增长2%-4%,已经略高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而提价幅度过高会引发顾客不满,且对公司盈利贡献有限。

增加门店数量,自然成为最快的回血方式。早年海底捞便利用这套逻辑吃到了扩张红利。仅2017年,海底捞净利润便从16.5亿元增至23.5亿元。

逻辑在短期内依旧延续,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海底捞在今年2月份市值大涨。在这样的扩张之势下,海底捞的盈利与估值双升,市场依旧看好海底捞。

对于海底捞业绩巨亏、股价反而暴涨的现象,分析人士王国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净利润大跌属于商业逻辑,市值大涨属于资本逻辑,当大量资金没有地方投的时候,出现部分资金抱团餐饮行业龙头的现象不足为奇。

但后来,张勇发现自己的判断失误了。“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 6 月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 1 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 3 月份了。”

短时间内的大量扩张,的确让海底捞挽回了上半年的亏损。但是,不利的讯号也出现:海底捞单店的盈利在不断下滑。海底捞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海底捞餐厅单店净利润从437.4万元降至23.9万元。即使抛去疫情影响的2020年,海底捞单店净利润及净利率也经历了3年下滑。

此外,逐年下降的翻台率也令海底捞的单店回收成本周期大大延长。根据海底捞财报,2017 年和 2018 年海底捞的翻台率均为 5.0 次/天,从2019 年开始则逐年下降。而在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后,海底捞翻台率也并未有所好转,到2021 年4 月份已经低于 3 次,市场表现不如预期。

根据国信证券测算,3 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可以认为该店处于亏损状态。

海底捞试图通过疯狂扩店来提高市场占有量,但盈利率与翻台率的逐年走低,却打破了张勇原有的计划,毕竟在他做出逆势扩店的判断时,一度对餐饮业回暖后海底捞的冉冉上升充满希望。但现实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低效益并未跟上海底捞大刀阔斧的扩店计划,反而令海底捞越来越臃肿。

疯狂扩张后,现在海底捞面对的是接近1300家亟待整合的门店,以及总共接近13万人的服务员团队——对一家以服务至上的餐饮公司来说,这样的管理半径或许已经到了极限。

而选择闭店,更多是一种休克疗法。毕竟据海底捞公告,就所占收入百分比而言,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于2019年及2020年保持相对稳定,为0.9%及0.8%。租金支出只占总营收1%不到,这在餐饮行业相当罕见。

“场地、人工、原材料、能源、税”,海底捞只能选择暂停营业,牺牲成本最低的租金成本。

掩埋的危机

或许,这股风浪只是将海底捞过去所掩埋的危机掀出水面。

张勇在访谈中也直言:“大家神话海底捞了,我本人非常反感。”他认为,海底捞从创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建立过完全科学的制度,比如流程化操作方面,过去海底捞的问题只是被业绩给掩盖了。

他将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内部管理问题,并认为“两者非常难以平衡”。据他所述,海底捞无论是否将翻台率、拉新率或是复购率加入员工考核中,都会出现问题。“翻台率高,吃饭不要钱可以不,多送东西可以不,经营指标又不好了。然而经营指标好了,赚了很多钱,也未必就好,因为消费者吃亏了,可能两个月之后就不来了。”

而“服务”——这张海底捞手中的王牌,终究成为其尾大不掉的包袱。

张勇曾在“人性”的考量中下足了功夫。此前据澎湃新闻报道,海底捞员工的考核和晋升路径如下:从初级服务员到高级服务员平均需6个月左右,如果在此期间未达要求会被淘汰。高级服务员的工资水平约为初级的3倍,初级员工大约月薪3000元,高级员工的工资约6000元-15000元,上不封顶。从高级员工到店长又拉开3倍左右的差距,店长月薪约为35000元起步,还有相应的激励。

▲ 在海底捞吃饭时,服务员会经常主动询问并提供许多热情的服务。图 / 视觉中国

如上的人才激励机制,令海底捞捆绑起牢牢的“家文化”,借助家人式的“服务”迅速在市场出圈。但这同样意味,海底捞的人力成本支出将是一笔极为庞大的数字。

2020年,海底捞除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一项外,各项成本均有增加,其中员工成本涨幅最大,相比 2019 年增长超 20%。就所占收入百分比,用人成本从2019年的30.1%增长到2020年的33.8%。

对海底捞而言,员工到底意味着什么?海底捞曾在接受机构调研时公布了一个数据,在过去人手充足的时候,一个有经验店长接手新门店后,该门店的爬坡期在2-3个月。也就是说,至少3个月内就可以实现4-4.5次/天的翻台率,而新店长接手的爬坡期有可能长达1年。

而大幅扩店,既导致收入增速与用人成本增速的逆差,又出现了人才空缺与断层。但张勇的态度依旧比较乐观,“当生意不好的时候,会锻炼出一批店长,因为我们不主张去找好位置,把流量费给员工而不是房东”。

“但凡我有点钱,我一定还会加工资。所以海底捞的财务和股东要做好准备。这是我的使命,是我的坚持,我相信会找到一个平衡点。”他说。

但海底捞倾注心血的服务与人力,究竟能否让其始终制胜?

6月25日,继海底捞市值暴跌后,“张勇回应海底捞不难吃”的话题再次跃居热搜第一。长久以来,人们对海底捞的印象集中于“服务”之上,认为海底捞的口味也最多是“不难吃”而已。

但张勇回应认为,海底捞得此评价,原因在于缺少营销。“餐饮业和火箭上天是有差异的,火箭上天有标准,餐饮没有标准。只不过是有些企业强调口味,我们不重视而已。看报表,我们的营销费用是零。”

关于口味争议的事实是否如此?在 NCBD 的行业调查报告中,2019 年巴奴的顾客满意度已经超过了海底捞,位居第一。在已成红海的火锅市场中,海底捞面临的是巴奴毛肚、小龙坎、潮汕牛肉火锅等多家品牌相互厮杀的局面。

▲ 在巴奴火锅店内,服务员帮顾客涮肉。图 / 视觉中国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Frost&Sullivan的报告,预计在2019-2022年国内餐饮行业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6%;其中火锅餐饮规模占中式餐饮比重逐年提升,预计到2022年火锅餐饮市场规模会达到7077亿元。

我国的火锅市场依旧空间巨大,但火锅行业同样有一个特点,即行业集中度低,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中国火锅市场行业集中度CR5(注:5家最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和)仅为5.5%。即使是巨头如海底捞,它也仅占据不到3%的市场份额。

财经评论人士么志博告诉每日人物,其实,邻家“学不会”的海底捞模式,近年来已基本被破解殆尽。“市场上已出现诸多与其类似或更新、更好的商业模式、服务态度的餐饮劲敌,食客可选项越来越多,所以单一品牌的消费频次开始下降。另外,接连被曝光的卫生劣迹,也早已将其打落神坛。”

海底捞与张勇的个人王国

经此一跌,张勇也跌下了“新加坡首富”的神坛。

实际上,海底捞曾经多次尝试挽救局面,但效果并不佳。颇受质疑的则是去年疫情期间的涨价动作,“1片土豆1.5元”“1碗米饭7元钱”,一度遭到网友强烈反对。

尽管海底捞此前公开表示,涨价是受疫情以及成本上升影响的结果,但网友依旧不买账。最终海底捞不得不恢复原价,并以致歉草草收场。

不过海底捞还是“偷偷”涨价了。业绩公告显示,海底捞整体的顾客人均消费从 2019 年的 105.2 元上升至 2020 年的 110.1 元,人均消费增加 4.9 元。结合 2020 年海底捞公布的 2.5 亿客流量,这看似不起眼的“4.9元”就能为海底捞额外创造 12.25 亿的收益。

除此之外,海底捞近年来一直在着力孵化粥、饺子、土豆粉等不同类型的近10个中式快餐新品牌,比如“饭饭林”“秦小贤”“十八汆”等。但迄今为止,海底捞这条供应链上的诸多子品牌并没有跑出亮眼的成绩。海底捞在回应媒体时称:“饭饭林、秦小贤两个品牌是内部员工尝试的创业项目,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

▲ 海底捞旗下主打“一人食”概念的十八汆,炸酱面9.9元一碗。图 / 视觉中国

新品牌没有获得预期成功。面对质疑,张勇则表示自己的计划和能不能实施是两回事。“开个面馆尝试(一下),投资 20-30 万,失败了又怎么样呢?简单的事情放在我们身上就被大家关注了。”

坦然、进取甚至是激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张勇。他的个人风格浮现在海底捞的身后,主宰海底捞的进与退。

四川的4张方桌拼接而起的海底捞帝国,曾经创造传奇。这种传奇再加上张勇本人的个人经历,都曾让海底捞被“神化”。犹记得2011年,一本关于海底捞营销神话的书——《海底捞你学不会》,将张勇与他的海底捞推上巅峰。

“我有很大的野心,我从24岁创办海底捞到现在,我的心还没死,我还想折腾。”他说。

这种折腾,曾让他和海底捞听见了港交所上市的钟声。据《福布斯亚洲》发布的2019年新加坡50大富豪榜显示,在上市一年后,张勇以138亿美元身家(约合987亿元人民币),问鼎新一届新加坡首富。

海底捞的繁华一度让它以及张勇成为被模仿的对象。海底捞有两张IP,一张是自己,另一张则是张勇。连张勇个人都表示:“我的营销不错,我个人不花钱长期占据各大头条。”

但张勇的野心不仅在于此,“我希望通过组织、供应链与新技术改变餐饮行业的成本结构”,严格来说,海底捞不仅是一家餐饮品牌,同时也向在链条前端延伸,进军餐饮业加制造业。

但现在风浪突袭,被推向神坛的张勇,则在极力“去神化”。他大方承认海底捞有问题,但又觉得这些问题在他眼中是餐饮业的“常态”。“我负责地告诉大家,如果这次我侥幸过关,我能把这些店重新整合好,未来类似的困难还会发生。因为当我整合好这 1000 多家店之后,我还会继续扩张。不会因为现在的情况而对管理上进行大的调整。”

张勇的大胆试错或是自救,究竟是一种自信还是抚慰,这个答案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资深零售人孙裕隆认为,随着市场下沉密度越来越大,海底捞线下店的扩张步伐肯定会减速。从发展规律上来讲,高成本与经营绩效之间如何进行平衡,是海底捞必须去面对的一个问题。另外,海底捞衍生出来的整个供应链是海底捞多年沉淀的品牌红利,在品牌红利释放到一定阶段以后,对供应链和产品本身的要求就会增高,这也是接下来海底捞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无论如何,张勇目前的压力在于如何让现有的1000多家门店运转顺畅。他依旧延续了此前大胆的风格,至少在言论上。“稳定了我就冲锋,不稳定了我就稳定,稳定下来就再冲锋,直到海底捞倒下来为止。”他说。

只不过,再次冲锋之前,张勇需要先将海底捞从“海底”捞起。

▲ 图 / 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海底捞被曝北京部分门店“歇业”,“不排队”就“停业装修”?.餐饮老板内参

海底捞大溃败.市值观察

海底捞涨价,我是捞不动了.网易数读

押错周期的海底捞,正被困在时间里.锦缎

海底捞"不香了"?市值暴跌近2500亿….中国基金报

海底捞2020年净利润下降九成,为何资本却看好?.联商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