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眼|亿万大佬吴晓波称大部分人都无用!他的“精英主义”错了吗?
财经
财经 > 风暴眼 > 正文

风暴眼|亿万大佬吴晓波称大部分人都无用!他的“精英主义”错了吗?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文:琢絮 文杰 编辑:厚沙

核心提示:

1.近日,吴晓波在访谈中关于“精英主义者”的言论引发巨大争议,他表示,“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无用的人”,就其自身而言,吴晓波则认为“服务好几十万人就好”,并再提及“反对屌丝文化”。对此,在凤凰网财经发起的一项调查中,有近七成网友反对吴晓波的上述观点。

2.回顾吴晓波的过往可以发现,三十岁像是一个分水岭:三十岁前的吴晓波一心做记者,三十岁后的吴晓波一心赚钱。他的人生阶梯感很强,一如“精英主义陷阱”中的社会“阶梯论”。

3.除吴晓波外,凤凰网《风暴眼》还发现,导演冯小刚也曾批判过“屌丝”人群,并引起史玉柱的隔空反驳。对于所谓的“精英”与“屌丝”之间的拉锯战,《人民日报》曾点评认为,这背后折射出的是阶层固化的现实和社会底层的焦虑。

4.实际上,“我是一个精英主义者”,并非吴晓波的心血来潮,而是吴晓波所从事的知识付费行业要求吴晓波必须是一个“精英主义者”。吴晓波作为一个从事知识付费的商人,提供的产品表面是“知识”,但实际上这种产品的本质却是一种虚拟的“精英归属感”。本质上来讲,吴晓波之所以必须是一个“精英主义者”的原因和茅台不降价的原因是一样的——少了“茅台”这个标签,茅台和二锅头别无二致;少了“精英主义者”这个光环,吴晓波就是一个卖课的普通商人。

------------------------------------------------

近日,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财新时间》节目中一席关于“精英主义”的言论引发争议。

首先来看看原话是怎么说的:

“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无用的人,我是个挺精英主义者的,我觉得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同时思考那么多问题。”

“我懒得破圈,我这几十万人服务好就挺好了。”

这段话,发生在主持人问吴晓波“知识付费是否影响阅读”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受众人群”时。

吴晓波口中,懒得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圈”?

如果给这个圈做定义,“就是崇尚商业之美,乐于奉献共享,反对屌丝文化”。

吴晓波进一步阐释,有两类人,他是“劝退”的:

“你认为商业是件肮脏的事情,赚钱这件事情是一件侮辱我的事,你赶快走,千万别来”;

“你认为我就是个屌丝,你也别来,我们认为不需要这样的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吴晓波口中的“精英主义”,在大部分网友眼中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或许,“精英”鄙视“屌丝”的言论,即使表达得再文雅,也洗不清“傲慢”的痕迹,听者皆不爽。

“感觉吴先生会遭一顿爆锤!”一位相对冷静的网友发出灵魂拷问,“什么是真正的精英?谁是精英?吴晓波是不是精英?我给不出答案,我就是想看看!”

这些争议,凤凰网《风暴眼》或许可以带你看看。

1.吴晓波讲了“大实话”?

不出所料,“大部分人是无用的”这一犀利观点很快引起网友热议,微博上骂声一片。

有网友评论,吴晓波一边“割韭菜”,一边骂“韭菜”无用:

还有网友表示应该这样说:

低情商:大部分人无用

高情商:大家都是干饭人

在凤凰网财经发起的一项调查中,近七成网友投票也持反对观点:

凤凰网《风暴眼》发现,在反对声音中也不乏一些认同的声音,认为吴晓波“话糙理不糙”,“讲了大实话”。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精英主义”,吴晓波又到底算不算“精英”?

2.“精英主义陷阱”

要谈“精英主义”,还得从19世纪末说起。

当时,帕累托、莫斯卡等思想家开始关注到精英群体在政治程序运转中的重要地位,并认为精英在历史发展中始终起到决定作用,所以帕累托在《精英的兴衰》中给“精英”下了一个定义:“它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无论好人还是坏人”。

精英主义顾名思义以“精英”为主,一般认定某些领域里“最优秀”的人为“精英”,这些精英应当被更加重视,他们的观点及行为更可能对社会有建设性作用。

在帕累托的“精英主义”理论中,精英的分布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出现上下浮动。

下层普通百姓中,有天赋的人会“升上来”,上层统治阶层中,也会有人“降下来”。

也就是说,一个人现在是精英,不代表你可以永远是精英。

但随着“精英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那些权力精英们虽然具有显而易见的成功标志,但却剥夺了其他“非精英”者的权利,甚至因此还引发了一些“精英者”与“非精英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时至今日,这种矛盾也没有被彻底解决,甚至衍生出了“精英主义陷阱”

有观点认为,精英主义陷阱是一个闭环型的存在。

如果把社会想像成一个金字塔形的阶梯,那衡量贫富差距、阶级流动性的状况主要来自于两点因素——

第一,一个人最终处于阶梯上的那个位置,有多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生在哪个阶梯。第二,不同阶梯之间的绝对差距到底有多大。

观点指出,以美国现状为例,教育变成了资源比拼,底层阶级的人根本无法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实现下一代的阶层跃迁几近无望。

而那些接受了精英父母一辈子辛苦工作全部的教育资源,成为“精英二代”的人们只是为了开启新一轮的精英—资本循环。另一半的中产阶级则彻底走了下坡路。

在这样的循环下,富人和中产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甚至远远高于曾经种族隔离时期不同种族之间的差距。[1]

精英与非精英之间,变成了永远无法解开的“死局”。

这一切始于利益,终于价值,人性的局限一览无遗。

而吴晓波之所以陷入“精英主义”舆论漩涡中,究其本身,是一边宣扬“精英主义”赚着粉丝钱,一边又说不为“非精英者”服务。

3.吴晓波的“精英”之路

那么,吴晓波为何会有“精英主义者”的这番言论?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先看看吴晓波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根据凤凰网《风暴眼》梳理的资料,吴晓波,广东梅县人,1968年出生浙江宁波。

据吴晓波自述,其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的,后来又读了浙江大学科仪系,“家里有个书房,里面都是理工科的书”,其母也是出生于浙江绍兴书香门第。

1986年,吴晓波在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下,以杭州市文科第二名的成绩顺利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和秦朔成为了同窗。

1990年,吴晓波放弃保研,机缘巧合下进入新华社浙江分社,开始了长达13年的记者生涯。

吴晓波曾说,“自己的人生很有阶梯感”:三十岁之前从来不考虑钱的问题,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开始进行个人的原始积累,四十岁后则准备退休。

吴晓波也是这样做的。

从三十岁开始,吴晓波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坚定地走在知识分子变现的路上。

其中,2001年的《大败局》,涵盖了亚洲金融危机中十个极具代表性的倒闭企业案例,成为了不少商学院的课程教材。

七年后,《激荡三十年》横空出世 ,这本书不仅收获了上百万销量,更是让吴晓波声名达到巅峰,不仅成为各大电视台、媒体活动的重要嘉宾,也成为企业家的座上宾。

此后,吴晓波又陆续写了《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吴敬琏传》、《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系列作品。

2009年,吴晓波的版税收入就已高达750万元,位列当年作家富豪榜第5名,比韩寒、易中天、余秋雨、于丹等当时大红大紫的作家都靠前,也是排行榜里面唯一的财经作家。

可以说,“写书”让吴晓波的财富值扎扎实实迈上了一个“阶梯”。

2014年,眼看好友罗振宇的公众号办得风生水起,吴晓波正式建立“吴晓波频道”,开始了从作家到商人的角色转变。

“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脱下知识分子外衣的吴晓波,终于敢直截了当地谈钱了。

对于商人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

于是,吴晓波开始以商业导师身份,流连于商业届创办各种付费项目变现活动中。

2015年起,吴晓波先后在深圳、上海、佛山开办多场“转型之战”千人大课,每次课学费时9000元,仅深圳场的学费就高达908万元,现场座无虚席:

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时, 吴晓波还开展“奇葩匠人”评选以及创办新匠人学院,收费为4.98万元/人。

除了搞知识付费,他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每年年底的跨年演讲。和罗振宇一样,每年一个主题,给中产兜售他的商业观察和趋势判断。

跨年演讲,是吴晓波财富积累的另一大来源。

根据此前全通教育对于收购杭州巴九灵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96% 股权回复深交所问询所披露的情况来看,2017 年,吴晓波的年终秀拿到了 251.05 万的门票收入,在 2018 年,这一收入稳步上涨到了 271.52 万元。

公告称,2017-2018 年,吴晓波两场年终秀的门票购买人数为 1876 人,平均每张门票收费 2785.53 元,不含税收入金额 522.56 万元,而门票收入只占年终秀项目整体收入的 10% 左右,大头则是客户赞助收入。

2019-2020年,吴晓波的年终秀门票连创新高:1980元、2980元、5880元、12800元,最便宜的一档票价已经几乎和明星演唱会持平。

据《时代周报》统计,吴晓波在前5年的年终秀,光门票收入一项就超过3000万。

而品牌冠名和赞助方面,吴晓波年终秀赞助商超过十家并不稀奇,世界 500 强企业、互联网大厂等出现在赞助商名单中的常客。

据猎云网不完全统计,可以说,在跨年演讲这块儿,吴晓波和他的好友罗振宇玩儿的是最溜的,并且他们的思路还造富了更多人:

图源:猎云网

除了知识付费和跨年演讲,吴晓波还在不断寻找财富增值的催化剂。

2017年1月,以吴晓波频道为核心的巴九灵公司完成A轮融资,估值达到20亿元。

2019年,吴晓波曾尝试冲击资本市场,由A股上市公司全通教育对价15亿元收购吴晓波、邵冰冰夫妇等19名股东所持的巴九灵96%股权,但之后却因深交所的两封问询函而搁浅,还招致罗永浩的激情点评:

东边不亮西边亮。凤凰网《风暴眼》发现,尽管吴晓波虽闯A梦碎,但作为投资人,他曾投的喜马拉雅、十点读书、小鹅通等项目,都获利颇丰。

加之“一年一套房”的房地产“定投”策略,以及早在二十年前就买好的岛和种好的杨梅,吴晓波早已迈进了“富人堆”。

随着身价的水涨船高,吴晓波逐渐“精英”化,每每出现在镜头前,基本都是各色西装配不同款式的围巾,看上去随性又不失优雅:

4、“伪精英主义”?

人到中年,多金又有名,在很多人眼中,能做到吴晓波这样的成绩已经可以称为“成功人士”了。

但当他一面把自己包装成有深度的思想者,一面却在赚到钱后回踩受众,这事儿就有点变味儿了。

“你认为商业是件肮脏的事情,赚钱这件事情是一件侮辱我的事,你赶快走,千万别来”;

“你认为我就是个屌丝,你也别来,我们认为不需要这样的人。”

事实上,吴晓波站在“屌丝”的对立面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15年,吴晓波现身首届中国互联网移动社群大会,在演讲中,吴晓波称:

“要反对屌丝经济,屌丝是甘愿在社会的下层和边缘,并以此反对主流财富群体,这是堕落的表现。我觉得中国要向上走,中国不能变成一个下流社会,所以我们要反对屌丝经济。”

凤凰网《风暴眼》发现,和吴晓波一样反对“屌丝”的,还有冯小刚。

他曾多次炮轰“屌丝”一词,认为“称自己是屌丝那是自贱”、“脑残群体”,并引来史玉柱的隔空对骂:

对于自诩“精英主义者”和其所认为的“屌丝”争论背后,有观点认为,暴露的是阶层固化的现实和社会底层的焦虑。

有学者分析,这种“伪精英主义”往往以卓越者的姿态与他者对话,甚至喜欢打着理想主义的旗号来实现个人欲望。

按照吴晓波的大学同窗秦朔的话:“吴晓波永远是一个当下主义者” ,所以他能够厚着脸皮去尝试各种具有商业变现的事。

精英和屌丝,就真的水火不容吗?

也许,正如《人民日报》所言:

当不雅词汇成为身份标签,我们应反思,自贱与自嘲背后,是阶层固化的现实和社会底层的焦虑。与其在口水战中争论对错,不如改变“拼爹”的规则,用公平的制度安排,打通上升通道,让机遇之门向每个人平等地敞开。

正如社会观点所言,“屌丝”绝非自甘堕落的仇富者,他们不过是在这个社会中的利益失落者,是全速前进的中国列车所忽略的无票乘客。

他们不过是拒绝鸡血,厌恶鸡汤,难道这也有错?

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宏大叙事,也非每个人都沉迷励志故事。

屌丝就是屌丝,他们不是有志青年,也非职场精英,但他们有着自己的流行文化和价值信仰,与精英群体又有何干呢?

后记:吴晓波为什么必须是一个精英主义者?

懒得出圈的吴晓波,最终还是因为一句富有争议的言论而出圈了。

实际上,“我是一个精英主义者”,并非吴晓波的心血来潮,而是吴晓波所从事的知识付费行业要求吴晓波必须是一个“精英主义者”。

写过《激荡三十年》的吴晓波非常明白的一个逻辑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最需要什么——一方面我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随着原本相对固定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人们不免会产生一种对于归属感的迫切需求——原来的企业可能就是一个小社会,但是企业改制之后,这个寄存着人们归属感的机构消失了;原来的人口流动很少,但是随着外出务工成为主流,故乡的精神寄托作用也越来越弱。

随着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人们这种对于归属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圈子”成为一种刚需,这其实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蔚来的车主会对这个品牌形成一种类似于宗教式的崇拜,同样也能解释,为什么吴晓波会成为一个精英主义者——吴晓波作为一个从事知识付费的商人,提供的产品表面是“知识”,但实际上这种产品的本质却是一种虚拟的“精英归属感”,一直在向用户释放类似于“来吧,加入我们,你就可以成为精英中的一员”这样的信号。

实际上,仔细品味吴晓波的言论,你会发现他的理论和当年的俄国民粹派理论十分相似。这种理论主张英雄创造历史、英雄主持正义,而人民则是无关紧要的“背景”和无知或只知“模仿”的群氓。[2]

不仅是知识付费这个行业要求吴晓波必须是精英主义者,事实上,自媒体给传统内容生产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也在倒逼吴晓波成为一名精英主义的卫道士。

刘擎曾经说过:

“以前有一个精英主义的文化生产,它是有门槛的,比如纸媒等各种主流媒体,它有专业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自我定位、自我确证的这样一个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边缘的人只能自己在私下议论,没有多少公共影响力。

但是,自媒体出现以后,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权重一直在下降,无门槛的各种各样的意见表达得越来越强劲,这就打破了以往精英主义对公共话语的垄断。因此在公共领域,众声喧哗,变得更无序了,也可以说变得更多样化了。” [3]

在这种新趋势的冲击下,作为纸媒时代精英的代表,吴晓波也深感压力重重。2014年,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写了一版发刊词《骑在新世界的背上》。文章中他写道:

“我觉得‘天’变得比想象得快,纸质媒体及传统新闻门户正在迅速的式微,我所依赖的传播平台在塌陷,而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

只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吴晓波的商业版图在经历了转型初期的风光之后,最近几年又屡遭不顺——不仅上市失败,而且还遭遇了诸如“直播翻车”这样的事情。

这个时候,吴晓波所作的并不是去努力去打破瓶颈,相反,却选择了反方向的内卷——“懒得破圈”、“你愿意来你就进圈,我也就不出去了”正是这种内卷的表现。

而吴晓波之所以内卷,同时拒绝下沉,正是为了保证精英主义高高在上的“高贵感”。

所以,本质上来讲,吴晓波之所以必须是一个“精英主义者”的原因和茅台不降价的原因是一样的——少了“茅台”这个标签,茅台和二锅头别无二致;少了“精英主义者”这个光环,吴晓波就是一个卖课的普通商人。

参考资料:

[1] 《精英主义:21世纪最大的陷阱》,赵丹赵丹喵,2020.01

[2]《秦晖:不要民粹主义,但能要精英主义吗?》,《读书》1997年第10期

[3]《刘擎:成功者和失败者身上,都有一种匮乏感》,硬核读书会,2021.06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