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为何不再利好银行?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降准为何不再利好银行?

上周最后两个交易日,一个让很多分析师都感到疑惑的事情是,尽管国务院常务会周三明确提及降准,但银行板块连跌两天,而且跌幅还不小。这一次,市场资金没有像往常那样,把降准当成银行的利好来看待。

事实上,直到周末还有不少分析师不服气。因为按照周五央行披露的信息,本次降准释放的资金在置换MLF之后,大约可为银行降低130亿左右的资金成本。一些分析师测算后认为,负债端节省下来的这部分成本不太可能会全部传导到资产端的定价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应该算作银行收到的“补贴”,市场的反应实在是有点恐慌过度了。

坦率的说,这些分析师的测算并没有错。但如果我们回溯一下近期银行资金成本上的监管思路,会发现很多举措其实都有降成本的作用。比如前段市场比较关注的存款利率新的自律定价机制,还有对各种创新存款方式的严监管。从理论上来讲,这些措施都能够为银行降低资金成本。

那为什么不断的帮助银行降成本,银行板块在今年2月上旬触及高点之后还在不断回落呢?很显然,只从资金成本变化的角度去看待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还是太过于简单和静态化了。这一次降准,市场之所以不将其视为银行的利好,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

首先,从今年一季度末开始,随着疫情期间特殊政策的陆续退出,从宏观的框架去看,这一轮复苏的动能就已经逐渐减弱,叠加上二季度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很多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都比较难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很难独善其身,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板块龙头招商银行,在6月初创下新高后也在快速回落,上周市值还被宁德时代反超。在大资金看来,降准某种程度上确认了周期下行的趋势,操作上的逻辑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这两年出于宏观审慎的考虑,监管部门对平台融资、房地产等部门的监管一直在加强,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形成了直接的约束,这导致银行在政策宽松周期里不再拥有自主腾挪的空间,不能像以前那样靠抱团一些“安全资产”来平滑周期。刚刚公布的6月份的货币信贷数据又显示,当月表内的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851亿之多,这意味着实际的信贷需求可能并不旺盛。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手中有了更多的资金,资产端的定价大概率是很难继续维持住的。

不过,银行目前面临的局面主要还是周期转换造成的。这就意味着,未来某个时点一旦周期再次有利于银行,资金还是会回来的。所不确定的,就是那个时候什么时候到来罢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