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华夏幸福“套牢” 平安要损失多少才能收场?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被华夏幸福“套牢” 平安要损失多少才能收场?

平安对华夏幸福计提减值资产达359亿,而平安寿险、平安银行、陆金所等平安系公司,对华夏幸福的风险敞口可能更多。

9月17日,平安A+H股罕见齐跌,港股盘中跌幅8.45%更是创2011年以来最大跌幅,市场再次将其与平安地产投资关联起来。对此,平安表示,地产投资敞口可控、风险可控,对于市场关注较多的房企,平安险资无论是股权还是债权都是0敞口。

这个0敞口,显然没有包括华夏幸福。不久前,未多花一分钱,平安便成了华夏幸福(600340.SH)的第一大股东。

9月13日,华夏幸福披露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因控股股东华夏控股被动减持股份,平安集团旗下平安资管及平安人寿被动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占股25.19%。变动前后,平安的持股数未变,并无意成为华夏幸福的控股股东和实控人。

3年前抄底的“香饽饽”而今成了“烫手山芋”,丢也不易,捡也难,仍在债务泥潭里打转的华夏幸福俨然成为平安的累赘,上半年直接导致平安的净利润下滑超15%。

难怪有调侃称,“以为自己抄了底,其实水深不见底”。而今又成了大股东,平安要如何拯救华夏幸福?

“炒股炒成第一大股东”

平安怎么也没想到,求财难成,却意外获得一个卖相不佳“儿子”。

据华夏幸福公告披露,相关金融机构于今年8月23日至9月8日以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强制处置华夏控股持有的0.9%上市公司股份。

本次权益变动后,华夏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变更为24.92%,低于华夏人寿及一致行动人25.19%的持股比例。由此,平安被动成为华夏幸福第一大股东。

▲华夏幸福公告截图。

消息一出,股民们纷纷调侃,“炒股炒成股东之典范”、“平安幸福”来了、“平安当家不做主,替人养媳妇”等等。

面对这种情况,平安直接表示自己仍只是财务投资者,没有谋权的想法

具体来说,平安无意成为华夏幸福的控股股东或实控人,王文学实控人的地位并未发生变化;9名董事会成员中,平安方面提名的仅有2名,不足董事会席位的三分之一,平安也未向华夏幸福派驻高级管理人员。

“类似表示‘无意’,实际上也是为了证明其不会干预经营,保障公司稳定运营,同时也是为了表明险资投资方面的合规性。”知名地产分析师严跃进对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表示。

而实际上,平安也早已不想深度介入华夏幸福的债务困局。此前其管理层就公开表示,平安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华夏幸福债务处理方案,但不会再出钱。

至少从目前来看,平安正在努力让自己不要在华夏幸福这趟浑水中搅得更深。

“从法律上来说,股东的主要责任就是其股权所对应的有限责任,一般不存在连带责任。若是控股股东,便要承担除股东责任外的经营责任,平安不会让自己到这个地步的。”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郭韧对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表示,平安此举,是在尽可能地切割风险,受华夏幸福债务问题影响,其已计提减值数百亿元,此番表态是为了避免股权争夺与公司动荡

不过,平安这个第一大股东的位置怕是会继续坐稳,据华夏幸福公告,后续上述金融机构仍有可能继续执行强制程序,导致华夏控股被动减持。

而这也表明,华夏幸福的债务重组仍未有清晰头绪。仅从股价上看,平安已被牢牢套住,2018年、2019年,平安两次入股,转让价格分别为23.65元/股、24.6元/股,而今的华夏幸福,股价仅有3.81元/股(9月17日收盘),跌了八成有余。

只能尽量止损

华夏控股被减持背后,是华夏幸福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

今年2月,华夏幸福首次公告暴雷,逾越债务52.55亿元。此后其关于债务逾越的公告便密集出现,几乎是两周一次,至9月3日累计发出13份债务违约公告,累计未如期偿还的债务本息达878.99亿元,但可动用资金仅7.34亿元。

华夏幸福迟迟未解的危局,正成为平安的业绩拖油瓶。据平安半年报,受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等调整的影响,其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80.05亿元,同比下降15.5%。

今年上半年,平安对华夏幸福减值计提、估值调整及其他权益调整金额合计高达359亿元,对归母净利润影响金额为208亿元,对归母营运利润影响金额为61亿元

而在今年一季度,上述三个数字分别为182亿元、100亿元、29亿元。仅3个月便翻了近一倍,可见华夏幸福流动性加剧给平安带来的风险。

对照平安此前披露的540亿风险敞口,当前计提减值的资产占整个风险敞口的66.5%。但据业内消息,此前平安内部做了全面统计,包括平安寿险、平安银行、陆金所等平安系公司,对华夏幸福的风险敞口可能更多

平安称,后续仍会根据华夏幸福的化债情况,继续评估是否继续进行计提拨备。

但目前,华夏幸福的逾期债务不断叠加,原计划7月中旬公布的化债方案却仍无定数,这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华夏幸福负债及净利润情况。

今年上半年,华夏幸福的经营情况继续恶化,营收利润大幅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达94.8亿元,同比大降260%。

据经济观察网消息,华夏幸福体系内较为优质的南方总部资产,是导致化债方案难产的关键因素,不同背景的债权人对南方总部业务的处置和归属问题意见不一,谈判陷入僵局

于平安而言,南方总部业务的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是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南方总部业务是华夏幸福体系内资产,债权人同样享受南方总部业务及资产的相关权益。与产业新城相比,南方总部业务更为优质,其他债权人不愿让南方业务剥离。

华夏幸福的南方总部本就是代表平安意志开展的,掌门人吴向东也被视为是平安请来开辟旧改、综合体、康养等新业务的“操盘手”,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2020年,南方总部的拿地金额近350亿元。

早在今年6月,便有消息称华夏幸福南方总部未来或将脱离,吴向东将离职加盟鹏瑞集团,但一直未获官方证实。不过,南方总部的城市更新业务已打包转让给深圳鹏瑞地产。

目前来看,这场博弈仍在持续,平安对华夏幸福的这笔投资要体面收场已几无可能,尽量止损才是主基调。

踩雷华夏幸福已成为平安股价受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一个月来,平安(601318. SH)股价跌近13%,今年来跌幅更达43%。

为拯救股价,8月26日发中报以来,平安回购和增持合计耗资约28亿元,不过9月17日收盘仍跌1.68%,报48.68元,较最高点93元接近腰斩。

地产局如何收场?

应该说,踩雷华夏幸福已成为平安在投资路上的沉重一笔,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动作也备受质疑。

“我感觉市场对平安在房地产业务上还是有一些误解。”在今年8月27日举行的中期业绩会上,平安管理层表示,平安在几万亿的保险资金中配置一定比例的不动产,是组合管理的重要部分,平安投资不动产,“是用来收租的,不是用来炒地皮的。”

不过,3天后,便有媒体报道称,监管正在调查平安的房地产投资,并已下令平安停止出售另类投资产品。对此,平安表示,其投资一直遵循监管规定,不评论无事实依据的市场传闻。

“类似投资,可能是指涉及具体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包括住宅和商业地产等,股权投资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多干预。因为持有住宅等项目,多少和房住不炒等有违背,金融机构确实手上可能掌握了大量的房源,有很大的炒房嫌疑。”知名地产分析师严跃进对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表示,平安这个层面的企业,险资持有房产,除非自用,否则难以解释持有的目的了。

整体上看,平安早已与地产深度绑定,涉足的地产业务庞大且复杂,且通过平安不动产、平安人寿、平安信托、平安银行、平安资管等多主体参与,投资种类、项目繁多,同时持有多家上市房企股票。

具体来看,入股大型房企、与房企合作拿地及开发、入股房企项目等,是平安在地产领域扩张的主要路径,且其多以“金主”的角色出现,鲜少亲自操盘。

直至今日,平安仍是公认的“地产大亨”,但外界难以得知其具体的资产体量。

仅据官方披露,在完成对来福士项目的投资完成后,投资非自用性不动产类的账面余额占平安人寿一季度末总资产(3.51万亿)的比例约为10.3%。也即,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平安投在房地产的资金达3615.3亿元

然而,在地产行业调控趋严、金融风险上升的大背景下,连大型房企也没有“免死金牌”。作为深度参与者,平安对地产的风险敞口,不仅来自保险资金,还来自平安银行、平安信托、平安证券等多家子公司。

比如平安信托,截至去年末其房地产信托规模达1011.2亿元,投向雅居乐、融侨、祥生、龙光、正荣、时代中国等房企,为项目开发提供资金。

而一旦项目开发销售出现问题,收益便很难保证。譬如此前佳兆业危机事件中,“平安财富·翔园17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就出现过兑付危机。

而今地产行业雷声滚滚,地产属性如此之重的平安,要如何独善其身?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