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胜:目前抗新冠的高效药不多 原因是此前对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投入低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丁胜:目前抗新冠的高效药不多 原因是此前对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投入低

凤凰网财经讯,大变局时代,如何把握趋势,穿越周期?12月12-13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财经承办的“2021凤凰网财经峰会”在上海举办,本届峰会以“趋势与周期”为主题,一汽红旗为战略合作伙伴。峰会凝聚近五十位国内政、商、学界嘉宾,展望国际国内形势,把脉经济发展动向,共话世界经济复苏方向与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

自动播放

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主任丁胜在此次凤凰网财经峰会上,分享了业界对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的研发进展情况。

丁胜指出了通过老药新用的方式和中和抗体药物的方法对抗新冠病毒的优缺点。

他谈到,去年年初,小分子药物瑞德西韦通过老药新用的方式获得了临床的验证。但由于它是一款静脉注射的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的研发进度也非常快,可以帮助高危人群对抗新冠病毒的感染。但它的生产成本相对而言比较高。且由于抗体药物通常是作用在病毒的刺突蛋白的表面,阻断病毒侵染细胞,但刺突蛋白通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变,那么新的毒株的出现,特别是类似于Omicron(奥密克戎)这样的毒株的出现,它们多数的突变都是在刺突蛋白上面,所以针对已有的抗体药物免疫逃逸会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此外,因为它通常是一个注射式的药物,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对患者的配合度以及可及性都有诸多的挑战。

所以,丁胜表示,自去年年初,多个医药研发机构,开始聚焦口服的抗新冠小分子药物。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款针对新冠病毒的口服小分子药物进入临床前研发以及临床实验。很庆幸的是,目前已经有一两款口服小分子药物,通过了三期临床的验证,获得或者将要获得紧急授权使用。例如,默沙东引进研发的一款针对RARP的口服小分子药物。最近,辉瑞公司研发的针对另外一个靶点——主蛋白酶的小分子药物,它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生产成本,都非常有利于药物的普遍使用。

小分子药物对比抗体药物确实有诸多的优势,例如它是口服,所以患者可以更方便地使用,同时它的生产成本更低,能够批量生产,而且由于它稳定性高,所以它的运输、储藏都更为方便。同时,小分子药物所针对的靶点不易产生突变,所以小分子药物对于不断出现的新冠突变株,也可以更有效地去对抗。

丁胜强调,从总体来讲,今天其实并没有特别多的高度有效的药物进入临床,获批使用。一个核心原因是,全球对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投入,相对而言比较低。“所以,针对全球健康领域的或者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发的、急性的病毒或者病菌、病原体的感染导致的疾病,需要全球进行深入的投入。”

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主任

以下为丁胜分享全文:

当然我们都知道,除了疫苗接种能够有效地在广大的群体中形成免疫屏障,能够有效地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以及帮助降低新冠病毒对感染后形成的危害,能有效地治疗新冠病毒导致的疾病的药物,其实对疫情的防控以及未来长期应对病毒的传播非常有效。

我们也知道在去年的年初,通过老药新用的方式,有一款静脉注射的小分子药物瑞德西韦,得到临床的验证,以及随后的紧急授权使用。但是由于它是一款静脉注射的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它也不是一款特别有效的能够强有力地帮助控制疫情的药物。

随后,(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的研发进度也非常快。抗体药物主要是从康复的新冠患者体内分离、筛选,找到高效的中和抗体的药物。去年九、十月份起就有多款针对新冠特异的抗体药物,通过临床获得紧急的授权使用。

抗体药物的优势是研发速度非常快,同时,抗体药物在体内的持续时间会比较长,特别是未来针对部分特殊群体,假如他对疫苗的有效性不高,那么对于这样的群体,如果是高危人群,可以通过这种抗体药物的使用,通过预防式使用,来帮助他们对抗新冠病毒的感染。

但是抗体药物也有一系列的缺点,它的生产成本相对而言比较高。由于抗体药物通常是作用在病毒的刺突蛋白的表面,阻断它侵染细胞,但刺突蛋白通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变,那么新的毒株的出现,特别是类似于Omicron(奥密克戎)这样的毒株的出现,它们多数的突变都是在刺突蛋白上面,所以针对已有的抗体药物免疫逃逸会是一个主要的问题。所以抗体药物在成本、冷链的运输,以及因为它通常是一个注射式的药物,那么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对患者的配合度以及可及性都有诸多的挑战。

这也是为什么自从去年年初,我们多个医药研发机构,开始聚焦口服的抗新冠小分子药物。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款针对新冠病毒的口服小分子药物进入临床前研发以及临床实验。很庆幸的是,目前已经有一两款口服小分子药物,通过了三期临床的验证,获得或者将要获得紧急授权使用。例如,默沙东引进研发的一款针对RARP的口服小分子药物。最近,我们还看到,辉瑞公司研发的针对另外一个靶点——主蛋白酶的小分子药物,它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生产成本,都非常有利于药物的普遍使用。

小分子药物对比抗体药物确实有诸多的优势,例如它是口服,所以患者可以更方便地使用,同时它的生产成本更低,能够批量生产,而且由于它稳定性高,所以它的运输、储藏都更为方便。同时,小分子药物所针对的靶点不易产生突变,所以小分子药物对于不断出现的新冠突变株,也可以更有效地去对抗。

我们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自2020年初新冠爆发以来,也启动了多个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研发工作,我们中心实际上是由北京市政府、清华大学以及盖茨基金会三方在2016年,共同出资成立的一家民办非企业药物研发机构。我们的使命是通过聚焦世界顶尖的资源,发挥中国的特色,建立卓越的药物发现以及开发的能力,针对全球健康领域的疾病,开发出创新药物,最终达到治愈、消灭全球健康领域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传染病。

我们这个机构通过搭建创新的药物研发平台,以及组建研发团队,全球招聘最顶尖的研发人员组织团队,针对不同的疾病开发创新药物。同时我们积极地联合了全球多个合作伙伴,有学术界的、有工业界的,聚焦不同的力量,针对不同的疾病共同研发这些药物。

在过去的几年,我们针对,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些疾病,比如结核病、疟疾、包虫病、乙肝以及新冠,开展了多个药物研发项目,目前已经形成了非常稳健的多管线的定位。

针对新冠,我们2020年年初,就快速启动了老药新用的研发手段,通过在已经研发出来的药物中,寻找针对新冠病毒潜在的有效药物。我们充分独立地验证了多个能够潜在对新冠病毒有效的一些老药。这些信息也为当时抗击新冠病毒,提供了有价值、有用的信息和工作。

不光是老药新用,我们同时还开放了我们的药物研发资源,把我们的筛选平台、候选药物平台、化合物库、筛选方法,以及后期开发的种种能力赋能给我们的上下游的国内外的研发机构。大家通力合作,共同针对新冠病毒,开发不同的治疗手段。

同时,我们还共享了我们的新冠病毒的数据,上线了全球首个针对新冠病毒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开放了我们自己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赋能给全球的研发人员,通过计算的手段,有效地寻找对抗新冠病毒不同靶点的药物分子。

在舆情方面,我们也和国内外多家媒体深度的合作,共发文2000余篇,通过科学解读疫情的不断的演变,帮助公众、帮助政府和不同的机关,更好地去认知对待疫情的具体的情况。

很快,我们也启动了自己的药物研发。针对新冠病毒特效的药物研发项目,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口服的小分子药物。当认知到中和抗体以及静脉注射的,像瑞德西韦这些药物的局限性,我们在早期精准定位了口服小分子药物的研发。通过大量的投入和努力,很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确定了针对主蛋白酶为靶点的一款口服的小分子药物。经过初步的分析,我们比辉瑞已经接近上市的这款药物,在不同指标上具备一定的优势。现在我们是在进行案例申报研究,希望在2022年,快速推进它的临床研究,希望最终能够获得验证它的有效性、安全性,最终能够惠及患者,发挥它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开发了一款从机制上互补的,吸入式小分子药物。这个药物实际上是针对人体细胞的免疫调控,希望通过吸入式的手段在上呼吸道系统,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有效对抗病毒。这样一种吸入式的药物,可以对早期的感染患者,通过预防式的,对高危群体进行保护式用药。这也基本完成了临床前申报研究,希望明年年初,比较早期地进入一期临床。

除了这两款小分子药物,一个是针对病毒的靶点,一个是针对人体免疫的靶点对抗病毒,我们在疫苗方向也投入了研发,开发了一款全新的小分子疫苗佐剂。我们都知道国内的灭活疫苗,以及蛋白疫苗。佐剂实际上是这些疫苗能够发挥高效免疫原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也希望通过新型佐剂的研发,能够更有效地支撑未来新一代疫苗的迭代。目前这个疫苗佐剂也是在灭火疫苗以及蛋白疫苗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目前是进入到GMP生产阶段,希望未来这款佐剂也能进入临床研究以及未来的长期使用。

除了我们内部的三款小分子药物的研发,我们还通过外部合作,从去年年初支持了我们的合作伙伴——清华大学白净卫实验室,针对新冠核酸检测。我们也知道,目前核酸检测主要还是集体采样,在实验室的严格的条件下进行检测。那么它采样的速度,得出测试结果的速度等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也是针对这样的局限性,我们去年年初就提出了开发一个不依赖实验环境的,能够快速做出核酸检测的系统。

很高兴地告诉大家,像这样的系统,我们去年也研发成功。它实际上是一种卡盒。可以实现不依赖任何实验环境的,自体地20分钟快速检测。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和真实度都可以跟传统的PCR方法类比,并在个别指标上优于传统的PCR方法。目前,这一款产品也得到了国内药监的审批,我们也希望,这款产品在未来的冬奥会上得到使用。

最后想跟大家再分享强调一下。我们都知道,2020年新冠爆发以来,除了口罩、隔离、检测这些手段,早期的药物研发确实是相当的被动。最早被开发出来的一些药物,也是通过老药新用的方式产生的。从总体来讲,今天其实并没有特别多的高度有效的药物进入临床,获批使用。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全球对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投入,相对而言比较低。

由于新的病毒的出现以及流行的不确定性,而创新药物研发的投入非常大、周期长、风险也很高,所以曾经以来,对于抗病毒药物的投入不够持续,投入的力量也不够大。所以导致了去年年初,出现新冠病毒之后,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积累能够从药物手段方面快速地应对新冠疫情。

也是由于曾经有限的积累或者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能够快速地找到新的疫苗,开发出中和抗体,包括辉瑞,包括我们中心能够快速地开发口服的小分子药物。但是这些优秀的进展其实也都属于个例,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效地应对手段。

针对未来,新冠病毒的突变还会不断的出现,未来其他病毒的出现也有高度的可能性。所以,针对全球健康领域的或者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发的、急性的病毒或者病菌、病原体的感染导致的疾病,需要全球进行深入的投入。不光是各国的政府进行投入,商业公司进行投入,我也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不同的方式支持我们,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的民非机构,能够聚焦地去针对未来的一些潜在的公共卫生领域的隐患,去提前开发药物,储备潜在药物,能够更好地去应对未来的一些疫情的挑战。

最后谢谢大家的关注!希望我们能够和社会各界同仁携手共进,共克时艰,谢谢大家!

大变局时代如何把握趋势,穿越周期?戴相龙、肖钢等多位重磅嘉宾建言献策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