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药回归生活,红日药业配方颗粒不止改变了中药的“吃法”
财经
财经 > 商讯 > 正文

让中药回归生活,红日药业配方颗粒不止改变了中药的“吃法”

改变中药的“吃法”?听起来似乎没什么科技含量。

但在西药盛行的时期,中药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除了传承千百年的经验,不断的与时俱进才是保障疗效的根本。而这些改进与努力,有相当的一部分融汇在不同的中药“吃法”之中。

中药的“吃法”,类似于西药片剂、注射剂等精准的给药剂型,起到的作用是量化给药,达到差异化治疗的目的。但手工炮制中药材的年代,受限于“中药材种植地”、“有效成分”、“人工操作”等因素,让中药的量化存在局限性。于是在汤剂的基础之上,中药逐渐演变出“丸散膏丹”等大量不同类型的服用方式,通过“曲线”一定程度上达成了针对不同病症的药效表达。

比如丸,按照传统工艺制药成丸,能够让药性缓慢起效,适用于慢性疾病患者服用;散,在中药剂型中含散化之意,常用来治疗久治不愈的痼疾;膏,含膏滋之意,用于内服,有养身、强体的保健功能;丹,源于朱丹,即用矿物炼制的中药,寻常疾病并不常用。而最常用的汤剂,药效来得迅猛,在急症之中是常用的剂型。包括“汤丸散膏丹”在内的大量剂型,是中药领域不断寻求突破的印证,通过量化剂量、直达患处等方式,试图更直接的切入不同病症的治疗。

在中医药发展的进程之中,“汤丸散膏丹”等大量剂型的出现,不仅让中药的“吃法”逐渐丰富起来,更通过大量巧妙的设计,让中药更便于携带,服用更方便,不过其中依然存在无法忽视的问题。

过去,同一个病人,按照同一副药方抓药,服用后的效果却出现了不同。究其原因,药材产地不同造成的药效不一,经常被“老中医”们提及,即是所谓“道地”,也就是每一味药材都有原产地,产地换了,药效存在差异。比如党参这味中药,中国的很多地区都有分布,但“老中医”唯独青睐西北地区的。因为在调配过程中,假设在同一副药方放西北党参5片,药效显著;而放其他地区的10片甚至更多,但药效依然大打折扣,一些化肥催熟的甚至毫无效果。但随着中医药产业链不断的现代化与升级,这样的问题在中药配方颗粒上得到了进一步解决。

以红日药业为例,其中药配方颗粒的制作兼具传统与创新:

一方面,红日药业联合各个药材产地,在药材种植源头监测种植环境、有效成分,并长期统一采购。通过源头的标准化筛选、采购,保障了药材原料的“道地”;

另一方面,依照古法炮制工艺以及国家生产标准,其设计了一套现代化自动炮制系统,坚守了传统工艺的同时,减少了因人工操作导致的加工失误;

更进一步,通过“全成分”工艺以及科技手段辅助,其将煎药环节提到成药之前。最终生产出单味中药的配方颗粒产品,与标准汤剂对比,其配方颗粒汤剂相关性可以达到98%以上。

在保障“道地药效”的基础之上,通过将单味中药制成“可量化”的配方颗粒的剂型,红日药业解决了传统中药制作过程中,因单味中药材产地、人工调配而产生的“药效差异”等问题,并为中药的精细化调配提供了基础。包括“汤丸散膏丹”在内的大量中药剂型,因配方颗粒的出现,再次迎来“吃法”等多个层面的变化。

以中药汤剂为例,一方面,基于“全成分”工艺,使得调剂出的每一剂中药都能无限接近老中医煎煮的高药效汤剂,实现了“每一碗都是最初那碗”的效果;另一方面,中药配方颗粒让“汤剂”具有了免煎煮、易携带的属性。患者可以随时随地冲泡,并且即冲即服,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丸散膏丹”等不同剂型则实现了更便捷的配药定制化,比如红日药业在膏方领域继承了“一人一膏”的思路,实现了智能膏方机的自动化调配。不仅省去了浸泡、煎煮、澄清、过滤等等工序,实现了用药方案的快速调整,也可以按照个人口味调配不同的味道。而相比中药材直接入药的模式,用中药配方颗粒制作而成的膏方,有着外观(细腻、黑润、有光泽)、粘度(稠厚适中)、气味(无焦味、无异味)等方面的优势。并且成分信息与传统膏方高度一致、批次间更稳定,保证了处方更有效。在传统的中医药治疗之中,实现这种快速、高品质的精细化配药是较为困难的。

随着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的推进,不仅“汤丸散膏丹”等大量剂型迎来改变, 中药在传统的外敷用药、局部用药、外洗熏蒸、三伏贴等场景的使用也变得更加便捷,药效也更加突出。无论对于中老年患者,还是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亚健康青年人,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不止改变了中药的“吃法”,距离需要他的人也更近了;更让中药摆脱了“外形”的束缚,拥有了更多可以创新、提升的空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