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凤凰网财经《封面》
制片人|陈琳 执行制片人|武辰 视频统筹|朱彦霖
文|武辰
11月以来,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引发强烈关注。截至22日零时,香港已有34宗涉及奥密克戎的病例。12月8日,由张林琦教授领衔研发的我国首款新冠特效药获药监局上市批准。
面对这个被世界卫生组织定性为最高级别的“值得关切的变异株”,这款特效药能否有效应对?健康人注射后是否能有预防作用?有了抗体特效药,离打开国门是否就不远了?凤凰网财经《封面》对话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
据张林琦介绍,刚刚获批的这款抗体药物可以使得新冠患者的住院率及死亡率降低80%以上,该药物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滴注后立即生效,效果可持续9个月。该药物不仅能治疗感染者,也可以未来用于健康人的预防,并且能够抵御变异株奥密克戎的攻击。
“叫它神药是叫对了,因为它的精准性非常强,我们找到了把新冠置于死地的抗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非常神的”。
张林琦表示,即使后续出现新的足以抵抗该款药物的变异株,也不必太过担心,“其实我们手里已经找到了很多抗体,包括具有应对更多突变株的中和能力的抗体,我们的备胎是很多的”。
既然一款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新冠,能够快速生效,并且安全无副作用,这是否意味着疫苗可以被取代?
张林琦指出,抗体药物在成本和便捷性方面与疫苗还是有差距的,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手段,抗体药物在防御方面可以作为疫苗的补充措施,尤其是对一些不适合接种疫苗的特殊人群。
在特效药面前,“清零”政策是否可以调整?张林琦指出,许多专家已经在研究相关的可能性了,“比如是不是可以在某个节点上,对我们的感染者和密接者,实施医疗的干预,这个事情还正在开展中”。
离虎年春节只剩一个月,很多人担心不能顺利回家过年,张林琦表示,理论上可以实现(自由出行),但是现实上还要耐心等一段时间,“不是说我们有了一个特别好的神药,我就可以为所欲为,或者完全地放开”。
作为长期从事艾滋病毒研究的科学家,张林琦在谈及与病毒博弈的过程时不无激动:“作为科技人员我们永远不会放弃,不会被病毒打趴下,我们必须得在原地里站起来,从没有任何选择。如果我们要倒下了,那全国人民就都会倒下。对于科学家的这种基本素质和信心,我感觉还是应该有掌声的”。
谈及年轻人可能更愿意做网红而不是科学家,张林琦表示理解的同时指出,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群体也应该对此负有一定责任,“因为知识人总是愿意低调地在自己的空间里发挥能力,但是现在社会变得更加扁平和信息化了,我们这些人应该在科普、在跟大众沟通,在宣传我们的价值观、人生理念以及我们的科学事业上多发声,使得社会增加对于我们的了解,这对于鼓励青年一代学生参与到我们的事业中,还是非常重要的”。
1、 新冠特效药疗效如何?
——住院率、死亡率可以降低80%以上
凤凰网财经《封面》:刚刚获批的这款药疗效如何?
张林琦:这个药是抗体药物,抗体我们体内免疫细胞释放出来的,我们是从新冠感染者恢复期的病人身上直接分离出来的。
它们的工作原理是病毒感染之后,人体通过免疫反应产生出很多抗体。但不是每一个抗体都是能够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的,所以我们把这些能够阻断进入细胞的抗体叫做中和抗体,是精英部队里的精英。
我们在动物身上进行了大量安全性的评估之后,药监部门才允许我们进行人体试验。经历了人体的一期试验、二期试验和三期试验,既展示了非常好的安全性,又表现出可以降低住院率、死亡率80%以上。
我们是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展开的合作,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多中心的,叫做随机双盲对照的最高标准的临床试验,在全世界四大洲6个国家,111个临床网点开展的研究,最终显示在降低住院率、死亡率方面有非常强的作用。
凤凰网财经《封面》:安全性是怎么评估?有什么样的指标吗?
张林琦:在整个临床一二三期来看,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所以在安全性这方面是非常有保障。
凤凰网财经《封面》:一例都没有吗?
张林琦:没有。所以非常令我们吃惊。
8月25号公布了78%的有效性,那时候是整个临床试验进展到80%,后来到了12月3号,把所有的结果都公布了之后,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保护率还从78%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到80%。
2、 新冠特效药也可以用于健康人的预防?
——肯定可以,而且立即生效
凤凰网财经《封面》:这个药物不仅能够治疗新冠患者,它还能够预防对吗?没有得病的健康人打上它,就不会再得新冠了吗?
张林琦:从理论上来讲是这样的,因为实际上打疫苗的主要目的,就是从体内诱导出高质量的抗体反应,我们挑的两个抗体就是感染者体内诱导出来抗体中的精英。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抗体虽然不是疫苗,但是抗体是疫苗希望诱导出来的那个好东西。
如果把具有治疗性的药物提前打到高危的一个人群身上,有没有预防作用?我们在这方面的回答是肯定的。
由于我们的抗体药物是静脉滴注,所以它的起效时间非常快,马上就起效。
凤凰网财经《封面》:您指的“马上”是一进体内就起效?
张林琦:一进去就起效,反倒疫苗需要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去诱导产生抗体,因为它是一个刺激剂,它本身不是药物。
而且有很多人不适合打疫苗,比如基础病特别严重,或者有免疫性疾病的人,这些患者在咱们国家其实也很多。
这个抗体药物有立竿见影式的效果,起效作用很快,它滴注体内之后就可以在全身进行循环,在各个组织器官发挥保护作用。起保护作用的原因就是,它本身是专门杀伤外来物质的,像我们挑的抗体就是专门杀伤新冠病毒的,所以它对新冠有极其特异的识别,它的靶向性极其强,就专门找新冠病毒把那蛋白给封堵住。
凤凰网财经《封面》:从理论上来说,我静脉注射这个药物之后,我就不会再得新冠了?
张林琦:应该是这样,因为这个抗体就是识别新冠,它其他事它做不了,专一性非常强。
另外我们是两个抗体的组合,所以它对于新冠来说是一个两面夹击,是一个组合拳的方式对病毒进行抑制,能够发挥它1+1>2的作用。
另外我们在生物学技术上,对我们这个抗体做了一些优化,使得这个抗体在体内的存留时间,比我们没有优化的抗体至少要长2-3倍。从一期的临床试验来看,在滴注一针9个月以后,仍然能在我们外周血液里展现抗病毒活性。
凤凰网财经《封面》:(注射9个月后的抗病毒活性)也足够防新冠吗?
张林琦:完全够。所以您刚才说是不是具有预防性作用,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针对这两款的抗体在临床试验展开相应的研究,而国外已经有同类的抗体药物,得到了美国FDA的批准,专门做这个预防性的使用。我们的药物跟他们比起来,至少是不相上下的。
在咱们广州实验室钟南山院士领导下,国内正在开展这些抗体在预防方面作用的研究,特别是针对这些基础病比较强,然后具有免疫缺陷的病人。也期待在不远的将来,钟院士领导的团队能够给我们大家有一个特别好的展示。
凤凰网财经《封面》:也就是说即便有基础病,即便有免疫系统的其他问题,我注射也是安全的?
张林琦:没问题。
凤凰网财经《封面》:这个研究大概要多长时间,我们能够看到比较确定的结果呢?
张林琦:我们希望尽快, 一般来说应该在半年左右。
凤凰网财经《封面》:半年左右,就有可能比较严谨地去证实这款抗体药物对预防有用?
张林琦:对。
3、 病毒不断变异 特效药能持续有效吗?
——叫“神药”是叫对了
凤凰网财经《封面》:12月10号,北京大学研究显示,刚刚上市的我国首个新冠抗体药物 BRII-196/BRII-198 (安巴韦单抗注射液/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中的 BRII-196,被证实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效果明显下降,另有五款药品出现几乎完全逃逸情况。请问您如何评价这份研究?安巴韦和罗米司韦对奥米克戎有效吗?
张林琦:对于病毒的变异,当时我们设计抗体药物的时候。确实考虑到它潜在的变异能力。所以当时设计了两个抗体,就是为了抑制这类事件发生,但是我们完全保证不了这个病毒逃逸的可能性。
因为病毒变异是一个自发的生命过程,它变异的结果至少有两方面吧,一个就是它把自己变死了,另外一种就是它提供了一个遗传的基础,使它能够逃逸我们免疫系统的识别,所以在这过程中,我们组合起来的两个抗体,会起到更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其中一个抗体(安巴韦)确实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效果有一定的降低,另外一个抗体(罗米司韦)活性没有变化,但是我们两个抗体加在一起,它仍然保持着活性。这些结果不仅仅在我们实验室,在国外的监管部门的实验室和在美国大学实验室,最近都得到了证实。
凤凰网财经《封面》:会不会出现对这两种抗体都逃逸的病毒变异呢?
张林琦:我们也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但是一旦发生的话,我们也有应对措施,其实我们手里已经找到了很多抗体,包括具有应对奥密克戎在内的更多突变株的中和能力的抗体,我们的备胎是很多的。
另外从突变株的出现来看,药物是不是就彻底没用了?它有很多因素决定的,也许这个病毒出现,是在一个局部的地区、局部的人群,一个昙花一现式的流行,这对我们药物就不会有影响。
凤凰网财经《封面》:所以大家管咱们新生产出来的这个综合抗体药叫神药、特效药是叫对了?
张林琦:我觉得是对的,为什么?因为它神,神就是它的作用精准性非常强。我们找到了把新冠置于死地的抗体,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非常神的。
4、 有了特效药还需要疫苗吗?
——特效药还不能取代疫苗
凤凰网财经《封面》:在防疫情方面,到底是应该疫苗发挥主力军作用,还是既能治疗又能预防的抗体药物发挥主力军作用?
张林琦:这个是特别好的问题。其实我觉得疫苗本身的预防作用是用抗体取代不了的,因为疫苗它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起到一个特别好的预防作用,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疫苗的效率,这个高效率就是说它的强度很强、持久性很强,你不能说我只是昙花一现,我一转脸就走人了。
所以在推进和提高疫苗效率的同时,抗体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以及预防的手段,特别是高危人群的治疗会发生很大的作用,将来对一些特殊人群发挥防御作用也是指日可待的。
凤凰网财经《封面》:为什么我们不干脆用特效药取代疫苗,是量产的问题还是价格的问题呢?
张林琦:都有,也有它的方便性与否的问题。因为疫苗现在的储存和递送和实施,相对比较简单,像抗体还需要滴注,它得需要坐着差不多半小时到40分钟,成本相对比疫苗还是要高的。
所以还是要综合发挥抗体和药物的共同作用,才能够在这种多变的情况下,取得最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
5、特效药距离量产还有多远?
——已经储存了几万份 随时可用于有需求的人员
凤凰网财经《封面》:现在已经走完三期临床试验的这个药物,量产方面是什么情况?
张林琦:现在量产不是问题,企业已经储存了几万份的这些抗体,正在与药监部门、卫健委和科技部商讨,如何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这些药物,为患者和医务人员发挥最大的作用。
凤凰网财经《封面》:如果14亿人能够分到人手一支,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张林琦:这个问题特别挑战,这就跟产能有关系了。比如明天我需要1万计的抗体药物,我可能希望在一到两个月之前,就有一定的布局。要长期规划,做好安排,要给企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诉求。
凤凰网财经《封面》:也就是说,以现在不超出目前生产企业的产能的情况下,有需求到产出得一个月?
张林琦:至少一到两个月的时间。
5、 有了特效药还需要坚持“清零”吗?
——可以有所调整
凤凰网财经《封面》:有了这样的药物之后,我们这种动态清零的策略是不是就可以换一种思路了?
张林琦:在严密防控上确实又加了一个利器,在我们发现感染者以及追踪密接人群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注射抗体,不仅可以治病救人,同时还可以预防他进一步扩散。
负责公共卫生健康的这些专业人士,都在讨论有了这个药物之后,我们如何调整防治措施,使得我们在防控方面能够更有效,更便捷,而不是把我们全部lock(锁)在家里面。比如是不是可以在某个节点上,对我们的感染者和密接者,实施医疗的干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正在讨论之中。
凤凰网财经《封面》:是不是国门开放就会越来越近?
张林琦:我们也希望这一天早日来到,因为国门的开放,除了治疗方面药物出现之外,还需要筑起更强和更持久的免疫屏障,这取决于我们现在疫苗打到体内之后,是不是能诱导既高效又持久的免疫反应,另一方面是有没有能力去加大疫苗的接种率。这两个东西乘起来,实际上就是我们整体国民的免疫屏障的水平。
虽然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理性境界,但是离回归过去的正常生活越来越近了。
凤凰网财经《封面》:就是现在其实还不能保证正常回家过年对不对?
张林琦:我觉得今年春节可能不一定能赶得上,理论上有这种可能,现实上可能还是要再耐心一段时间,还是要小心为主。而不是说我们有了一个特别好的神药,我就可以为所欲为,或者是完全地放开。
6、 年轻人更愿意做网红?
——我们科学家对此也有责任
张林琦:我们对于生命都存在着一种很强的敬畏,为什么?因为生命不可测、不可预知。
我本身是做艾滋病出身的,艾滋病病毒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超快的异常变异,你会发现这一毫升血里面,可能有3000个病毒,没有一个长的一样的。所以在病毒变异和逃逸方面,我们已经被艾滋病毒打得已经头破血流了,但是作为科技人员永远不会放弃,不会被病毒打趴下,我们必须得在原地里站起来,从没有任何选择。
如果我们要倒下了,那全国人民就都会倒下。对于科学家的这种基本素质和信心,我感觉还是应该有掌声的。
凤凰网财经《封面》:你们值得有掌声,但是很多人已经不再把科学家当作志向,有些学生把网红当作自己的目标。
张林琦:是,其实这种现象我们也注意到了,因为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广泛,“网红”能够符合一定群体的利益或者需求,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现象。
其实我们过来人都知道,你这一辈子就这么一点时间,一天就24小时,然后你怎么利用、怎么选择,跟自己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由于网络高速的发展,可能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平衡的状态,使得我们的初心不像原来那么清晰,造成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可能跟我们科学家或者说知识人自己相关。
因为作为知识人总是愿意在低调的,自己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现在社会变得更加扁平,更加信息化了,我们这些人还是应该在科普、在跟大众沟通,在宣传我们的价值观、人生理念以及我们的科学事业上多发声,使得社会增加对于我们的了解,这对于鼓励我们青年一代学生参与到我们的事业中,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说的这个问题,一部分也是由于我们自己所造成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