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连2年站稳百万亿!邓海清:得益于5点 2022年股债投资将现“跷跷板”效应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GDP连2年站稳百万亿!邓海清:得益于5点 2022年股债投资将现“跷跷板”效应

凤凰网财经讯 北京时间1月17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其中,1143670亿元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是继2020年后,中国GDP连续第二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8.1%的全年经济增速,也超过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6%以上的目标。

对于这份“成绩单”,中航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人民银行博士后邓海清在接受凤凰网财经的采访中表示,2021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8.1%,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国家相比,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于——与欧美等国牺牲居民生命健康换取消费增长的策略不同,中国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优先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的前提下实现的,没有放任疫情传播、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体现了负责任的政府态度。

1、五大原因助力经济总量连续两年站稳百万亿

邓海清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继续站稳百万亿以上,并保持全球增速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5点原因。

第一,中国工业门类齐全,防疫措施有利,社会秩序稳定有序,供应链韧性强;第二,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坚定不移走科技突围、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硬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成为中国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来源;第三,坚持正确的“双循环”发展战略,立足国内,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第四,推动高水平、高标准的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入RCEP,保持了外贸的强劲增长;第五,坚持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摆脱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减少房地产对金融资源的过度挤占,化解债务风险,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邓海清指出,自2010年以来,中美两国GDP增量占到了全球总增量的78%以上,可以说,全球的增长主要就是看中美这两大“引擎”,全球的大国竞争主要就是中美之间的竞争。“2020年中国GDP总量相当于美国的70%,预计2021年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上升,中美差距进一步缩小。”

2、“技术”、“出口”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此外,邓海清还认为,经过近两年全球贸易摩擦和疫情洗礼,中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正在转型,由“负债驱动的繁荣”、“土地财政”、“超前消费”转向培育“硬科技+绿色低碳+支持民企小微”三大新支柱,从“总量需求管理”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能分别是:一是技术进步的新动能,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坚持推进硬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着持续高增长的态势;二是出口的新动能,中国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入RCEP,再加上奥密克戎疫情导致海外供应链恢复滞后,中国出口增长的可持续性上升”,邓海清谈到。

3、不容忽视的内、外部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邓海清看来,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从外部挑战来看,邓海清指出,一是地缘形势的不确定性冲击。二是美国通胀全面失控的风险。“如果2022年美国通胀失控,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加快加息和缩表步伐,由此带来美元快速走强、国际资本流动形势快速逆转,可能会导致全球市场的大动荡。”

从内部挑战来看,一是一季度或上半年,中国能否尽快控制住疫情的传播,找到经济增长、社会开放和医疗资源供给的平衡点。二是中国能否顺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能否保证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安全性。

4、2022年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将面临两场“大考”

在内外部挑战俱存的情况下,邓海清认为,2022年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将面临两场“大考”。

一是外部冲击的大考。“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强势美元来袭,中国央行跟不跟?我们还是认为,无论是美联储转向,还是新兴经济体加息潮,中国央行都大概率不会被动跟随。”

邓海清指出,中国是“大国经济”,且经济基本面较为健康。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资增配中国资产的趋势明显。面对美元走强,中国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可控,中国央行有底气坚持“以我为主”。

“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货币政策以内部均衡为主,中国央行通过增强汇率弹性和依赖中国经济的韧性,服务于“双循环”战略,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减少美联储货币政策周期变化带来的外部冲击和负效应。”

二是货币政策战略定力的大考。“央行能否抵制得住上下各方要求刺激房地产的压力?面对四季度较为疲弱的经济数据,央行能否顶得住上下各方的压力,继续坚持货币结构主义,不走“负债驱动的繁荣”的老路,坚守“房住不炒”底线,拒绝刺激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来稳增长?”

在此背景下,邓海清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维持在5%—5.5%之间。原因在于:第一,2021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铁底”已现,2022年大概率好转;第二,中国告别负债驱动的繁荣,坚持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第三,2022年是“二十大”召开年,宏观政策环境将坚持稳字当头,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稳定。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稳中有升、稳中求进态势。

邓海清表示,总体来看,2022年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逐步衰减,乐观情境下,2022年下半年消费有望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5、2022年如何投资?“股债跷跷板”效应更明显

而具体到投资方面,邓海清则认为,2022年中国市场“股债跷跷板”效应将更为明显,股市是“前坏后好”,债市是“前好后坏”,投资者需要把握好投资节奏,抓住大类资产轮动的机会。

邓海清表示,股市“前坏后好”的主要原因在于:2022年中国经济将逐渐好转,带动企业盈利逐步好转;开年以来的下跌浪挤出估值泡沫;全年流动性合理充裕态势将继续维持,宽信用不断推进;上半年美联储加息、美国市场利率上升可能带来全球市场动荡。

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债市“前好后坏”。主要原因在于:年初经济数据较弱,加上央行降准降息预期导致收益率下行到地点;2022年经济形势好转,央行降息不具有可持续性,对债市形成利空;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对国内市场的情绪性冲击。

此外,由于2022年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已是确定性事件,且节奏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因此,邓海清认为,要警惕强势美元造成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对大宗商品和海外投资保持谨慎。

而从汇率的角度来看,投资者要配置有增长前景的资产。“由于当前全球的增长主要就是看中美这两大“引擎”,全球的大国竞争主要就是中美之间的竞争,因此,2022年外汇投资的机会建议聚焦人民币和美元”,邓海清表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