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流深!一文带你探寻2022年绿色金融关键词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绿”水流深!一文带你探寻2022年绿色金融关键词

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丨出品

2022年,全球各地步入经济复苏的节奏,人类可持续发展反复被提及,恢复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十分紧迫。面对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国际环境,和国内“3060”双碳目标的制定与执行,推进经济绿色转型、金融助力碳中和已成为各界共识。

当前中国绿色金融进入纵深发展的新阶段,绿色金融相关工作和产品不断推进: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 PPP、绿色租赁等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蓄势待放,绿色金融标准、ESG信息披露、评估认证等基础性制度安排稳步进展,但面对目前发展现状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答。从中国绿色金融元年的2016年到绿色金融被着重强调的2021 ,中国绿色金融经历了迅速发展的过程。展望2022,绿色金融仍是各金融机构着重发展的工作内容。

金融助力绿色转型的重要性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金融助力碳中和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是绿色金融的主力军。经济绿色转型的挑战与金融业作为也成为多位金融家、银行家的热议话题。日前,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表示,提升金融助力绿色转型的能力,一是坚持服务实体,加快绿色金融发展。二是坚持创新引领,深化投融资事业。三是坚持系统观念,全程应对风险。四是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成果。

浦发银行东石镇郑扬指出,从金融机构角度看,积极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金融机构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耕绿色金融市场,加快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绿色经济活力。同时,还要着力强化行业研究,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发展以及高碳行业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张文才强调了绿色转型发展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重要意义,他说 “据国际劳工组织预计,清洁能源污染治理、可持续农业等绿色行业,可在2030年前为全球创造2400万个就业岗位,超过2022年因疫情导致的2300万个就业缺口。” 同时他表示绿色转型发展将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来能源、产业治理理念的绿色革命,形成新的增长点。

同时,张文才指出目前绿色转型存在的问题,绿色转型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绿色金融产品的种类和规模仍然偏小,绿色金融供给严重不足。未来金融业应聚焦绿色发展,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统一,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研发,积极践行ESG投资原则,逐步实现自身运营和客户投融资的降碳、减排目标。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

高碳产业如何转型

中国农业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张青松谈及高碳产业转型、碳减排、碳交易等热点话题时提到,从长远看,能源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措施。碳税、碳交易规则等政策调整,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压力,以及市场预期和偏好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引发高碳企业资产重估和财务损失风险。要重视准确评估高碳产业资产质量状况,前瞻防范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中的风险。

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有人会问突然停止使用化石燃料是否可行?会有哪些影响?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提示,全球经济需要时间来过渡至净零碳排放阶段,如果突然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可能使诸多经济体陷入停滞。面对相关严重依赖化石燃料的经济体,金立群认为,金融机构需要找到破坏性最小、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其中一个最务实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将可再生能源作为默认和优先考量,只有在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才为非可再生能源提供资金。

谈及行业和机构转型,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此前曾于某金融论坛表示,不可简单地对传统高碳行业采取冒进式地抽贷、断贷措施。梁涛说,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转型难度等因素,紧密跟随有关部门制定的碳减排政策,不可简单地对传统高碳行业采取踩踏式、冒进式地抽贷、断贷、到期不续作等措施;要在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积极支持相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上,对传统业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避免“谈碳色变”。同时,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协调配合,形成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除了避免低碳转型中类似于“突然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冒进式地抽贷、断贷”等突飞猛进式的做法,更应探究真正的绿色低碳转型技术的突破。针对绿色低碳技术协同攻关问题,中国农业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张青松说,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从实验论证到商业运行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仅靠市场手段很难破题,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冲击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受阻背景下,更需要政府、金融、企业等各利益相关者加强合作,在政策支持、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配套、打好组合拳。

交通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刘珺则认为,绿色可持续是长命题,也是长事件。存量经济的低碳低排和增量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在同一张答卷上,而贯穿始终的是技术的实质性突破,特别是共性基础技术,尤其是新能源和新材料。在这一进程中,先排放者应给予欠发达国家其所承诺的资金支持,而让后进者不掉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充分必要条件。

碳减排支持工具操作性如何

2021年11月8日,央行官宣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与早前业内预期的绿色再贷款不同,央行公布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央行明确,该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

金融机构落实“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操作性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重点。12月3日,在 “绿色金融国际研讨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介绍了在落实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过程中,金融机构应关注和解决如下操作性的问题:一是明确贷款用途的界定,包括符合投向的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贸易融资等贷款品种;二是出台碳减排工具信息披露标准,围绕碳减排贷款,明确如何测算其带来的碳减排量,指导金融机构制定可操作和可追溯的测算方法和披露流程;三是选择合格的第三方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供商业银行选择,或给出第三方机构需符合的标准。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解释:根据央行公布该碳减排支持工具采用“先贷后借”的方式,贷款当中有60%是央行的再贷款,另外40%属于商业性的资金,所以起到撬动银行资金的杠杆作用。碳减排贷款规模将有多大空间?央行公布,该工具面向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业内普遍理解为包括6家国有大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 CFA 中泰金融组负责人戴志锋测算,碳减排贷款投放规模在2-3万亿元。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具体应该如何做?

中国工商银行陈四清谈及开拓金融产品、发展化投融资事业时说,应着眼于产业结构低碳化和绿色技术产业化,推出更多精准适配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基金、保险、碳金融等工具,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加快发展,发挥科技和数据双驱动作用,拓展绿色金融服务边界,提升服务能力。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表示要完善市场配套建设。积极发展远期、掉期、期权、期货等衍生品,提高透明度,加强投资者保护等金融市场监管规则也应该适用于碳市场。培育ESG投资人;推动ESG投资与固定收益产品相结合;丰富ESG投资运用领域,引导养老金、保险、社保等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长期资金进入ESG投资市场,并纳入考评体系,丰富绿色债券市场资金来源。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霍学文此前表示,要重磅推出ESG中国版的指数,为海内外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财富管理,提供ESG投资的中国标准。同时将把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带进REITs、ABS,让市场更加充满活力。

在去年年底央行召开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新闻发布会上,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2022年将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碳减排领域,并推动标准研制,完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标准。

展望2022,绿色金融将会有哪些发展?2022年,高碳产业能否平稳转型?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会取得怎样的成绩?金融机构操作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时如何落地?“绿”水流深,绿色金融在2022的发展值得期待,凤凰网财经将持续追踪绿色信贷走向,关注绿色金融发展并带来最新报道。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