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眼丨从不会穿鞋到职业运动员 这11个远郊孩子如何站上冰雪领奖台?
财经
财经 > 风暴眼 > 正文

风暴眼丨从不会穿鞋到职业运动员 这11个远郊孩子如何站上冰雪领奖台?

编者按: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因为“能吃苦”、有悟性,被平谷区教练从冰雪进校园活动中选拔出来。他们几乎没有滑雪基础,对单板平行大回转项目闻所未闻,甚至连雪鞋都不会穿。但是他们却在教练的引导和家庭的支持下,跳出了课外活动培养模式的前两个阶段——启蒙、特长的进阶,直接朝向第三个目标——职业运动员努力。

这个项目的缘起受益于国家“3亿人上冰雪”计划和北京市推行的冰雪进校园活动。2017年以来,北京市各区县成立自己的滑雪协会,并以和职业俱乐部合作模式,训练自己的雪上小运动员。它效仿国际赛事中以国家为单位的对垒,让北京市16个区县之间相互竞赛,用比赛提升青少年的竞技水平,为国家储备冰雪人才。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背后有举国体制的投射和父母财力的比拼。但实际上,它更像是25岁的教练和自己较劲,11个孩子挣脱宠溺的家长教育、自我延展的独特生命经历。

出品|风暴眼工作室

文|刘培 张雅欣

01 不可能

怎么比得过北京市四大主城区的孩子呢?

凌晨5点,王晓芮早已梳洗完毕,站在平谷体育场的大巴车前,念着11个孩子的名字,让他们排队上车。窗外一片漆黑,大巴车的远射灯驱逐车前的黑暗,照亮上百米远的道路;王晓芮在车过道里走动,想摸一摸孩子们赛前的心理状况。

孩子们兴奋地抢答王晓芮的问题。没人发现10岁的副队长张慕彬蔫儿吧唧地窝在大巴车上。10岁的队长张芊语把脸埋在立起的衣领里说,有点紧张。王晓芮安慰她,“紧张啊,很正常,压力可以变成动力”。

王晓芮,25岁,是车上11个孩子的滑雪主教练。他们的终点站是河北崇礼,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赛场。他们将代表平谷区第一次参加北京市的官方比赛——北京市青少年U系列滑雪冠军赛。比赛意义重大,备战10个多月,就为了在此一役。如同中国选手们,奋战3年,在冬奥会上为国争荣一样。

王晓芮喜欢这份工作,理由很简单——她8岁滑雪,16岁时考入哈尔滨职业体校,2018年选入国家队,备战冬奥,2021年退役,错失奥运,成为一大憾事。25年人生中17年都围绕着滑雪转,她不想此后的职业远离滑雪运动。

从职业运动员转身做教练的一年,像是一辆疾驶的高铁突然调转方向,把她从稳定安妥的人生道路抛向了一个网状般复杂而未知的世界。

2021年1月,她刚来平谷,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带领孩子打进北京市前八名。没有人相信他们会从北京市16个区县的竞赛中获得名次,包括11个孩子的家长。过去的10个月里,她的耳朵备受折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远郊区的孩子,怎么比得过主城区的孩子呢!”

家长的心思有一定的现实考虑。滑雪运动不比游泳、绘画等,它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一套滑雪装备要好几万,孩子成长得快,装备消耗很快,滑雪板一年更换一次,雪鞋也要更换,再加上训练费和场地费、雪票,甚至外出训练的住宿费等花销,投入下去几乎是个无底洞。

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属于北京的四个经济强区,各方面配套条件和设施也突出。孩子们冰雪培训起步早,家庭条件也更富有,有些孩子甚至去国外寻找教练,一年的教练经费就高达上百万,即使在国内训练,“每年投入30-40万连眼都不会眨一下”。

代表朝阳区参赛的精英竞技滑雪学校于2016年底成立,在短短几年,已经成为北京市滑雪俱乐部的标杆。仅教练就有9名,其中1名是来自瑞士的合作外国教练,其余8名大多来自地方省队的教练。现在培养小运动员就有上百名。

经济实力最强的海淀区也是孕育青少年运动员的强区。它培养渠道多元,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每年也有5-6家滑雪俱乐部入围,参与培养计划。其中1031俱乐部,2003年成立,大多孩子都来自国际学校或者海淀学校的国际部,父母给予的支持都很大。

实力是成绩优劣的关键因素。四大城区在北京市顶级赛事——北京青少年滑雪锦标赛上稳居排行榜前列。2019年北京青少年滑雪锦标赛,包括高山滑雪大回转和单板平行大回转两个项目,一共产生8枚金牌、8枚银牌和7枚铜牌,四大城区几乎包揽了所有的金牌和银牌。

而在远郊的平谷区,合作的只有平谷唯恩体育俱乐部,该俱乐部于2019年3月成立。唯一的优势是滑雪主教练的背景——王晓芮刚刚从国家队退役,而且是国家级运动健将,年轻有活力——在家长眼里,很有吸引力。

这种外在的光环,也让王晓芮背负一种巨大的使命——要把平谷区孩子送到领奖台上。

02 启动“育苗”实验

争议、质疑不断

初来平谷时,训练场的空气中时常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家长会上或者微信家长群里,王晓芮的情绪时常一触即发。

小孩子几乎都是零基础,甚至连雪鞋也不会穿,鞋带也不会系。有些孩子娇生惯养,习惯了别人打点一切,还有小孩经常迟到,练习体能时,有些孩子会故意不努力完成动作。参加训练时,孩子衣着松垮随意,甚至有人穿着牛仔裤。家长收到集训消息,回复不积极,对于她提出的要求,执行得三心二意。

竞技专项运动,需要的是持续性训练,少训练一天,就会跟其他孩子水平落下一大截。王晓芮心里着急上火,点名训斥迟到的孩子和家长,态度也很强硬,“不想学,赶紧走,不要影响别人训练”。

近10年的职业竞技运动生涯决定了她某方面的特质:譬如不可置疑的目标感、高强度的训练、严明的纪律。这些对于那些仅仅是抱着玩玩态度的家长而言,教练太较真了。

而有些家长比王晓芮还要较真。他们会临时翻阅一些滑雪相关理论书籍,告诉教练如何练会更好,还有人提出质疑,“滑雪技能高,但能不能教好孩子是另外一回事。”

王晓芮有时会觉得很委屈。为了吸引优秀的小孩,她甚至主动免除了训练费,这在其他区几乎很罕见。这并非一笔小收入。朝阳区的教练主管申成告诉凤凰网《风暴眼》,一个优秀教练一天的训练费可能就要3、4千元。一个冬季的收入可能就十几万。

王晓芮不在乎眼前的利益,但是对周围的质疑却无法排解,心中暗自较劲——用时间和成果证明自己。这跟她的要强性格有关系。她加入国家队的时候,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个被选拔的苗子。来到国家队训练3年,如果不能拿到最好的名次,她毅然选择离开。她玩王者荣耀,一定要玩到王者级别。当教练也一样,按照她的话说,不能砸了自己的名声。

所有她亲自选拔的小孩,像漏斗一样,被层层筛选。家长是否支持,孩子领悟能力是否强,孩子训练时间是否充分,三方磨合一段时间后,十几名学生,淘汰了一大半,只有六名学员留下。

张嵩禹是去年7月才加入的新成员。第一次面试时,嵩禹爸爸就认定了教练。他此前已经辗转好几家俱乐部,嵩禹在顺义上学,按道理说,直接在顺义学习滑雪更便利。但是和王晓芮沟通后,他想把孩子往专项上训练的目的和王晓芮,完美契合了。每周至少有4天,嵩禹放学后,他都要开近1小时的车,将嵩禹送到平谷训练,然后晚上9点再从平谷回顺义。

留下来的孩子大都是王晓芮认为的精英骨干。他们身上葆有相似特质——学习能力强,热爱滑雪,不服输。

王晓芮认为竞技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必须这样才有进步,才出成绩。这个实验的启动,过程多坎坷。但王晓芮边调整边摸索,队伍越来越纯粹,开始焕发活力和蓬勃的凝聚力。

03“有苗不愁长”

在这样一种责任心、平等、互助的环境中,孩子变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孩子们的变化让父母难以置信。

夏天时,每位家长都能在家长群里看到教练发送的孩子成长变化。譬如每个孩子体重、身高、鞋码变化。“前半年,每个孩子身高平均涨了3公分。”王晓芮说,夏天做体能训练时,孩子成长太快了,她需要每周记录一次。

更细致的记录还包括每个孩子在400米跑步、滑行穿过旗门等计时数字,都记录在训练簿上;她需要了解每个孩子的潜能,制定个性化的训练目标。为了研究战术,她还需要记录孩子和对手的时间差距。到年终盘点时,王晓瑞发现自己记满了7个笔记本。

7个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还包括详细的课程安排,夏季做体能训练课程,包括短跑、长跑、跳跃、俄罗斯转体、卷腹、侧腰肌等,这些安排志在帮助孩子增强肌肉和心肺耐力,四肢力量,核心力量以及爆发力;冬天变成2周集训和日常的雪上训练课程,多为实操技术训练——高速滑行,大回转,走刃等。

每个周末,王晓芮几乎都要带着他们去户外训练。从酷暑到寒冬,从烈日当空的白昼到星空满布的黑夜,孩子们见过一年四季的星空,深夜的八达岭隧道,百年历史的平谷太后桥上的石狮子。11个孩子,每周会在平谷的山涧跑步,一跑就是10公里,在塔山上突逢天气骤变,雨水和汗水在脸颊上汇聚成;每隔一个月,会跑20公里。王晓芮告诉他们跑步是为了增强体力、锻炼肌肉,在滑雪的时候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不易受伤。还让他们在户外训练中,把留下的垃圾,塑料瓶子、水果皮等随身携带走。

与孩子的日久相处,教练也变得柔软了起来。她自费报名参加了体教联盟教练员中心举行的青少年体适能教练培训,还去北京体育大学进修职业体能的教练员专业,还购买大量青少年心理教材,揣摩和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

王晓芮开始有意去建立一个与孩子平等对话的视角。对于心思重、不大爱说话的孩子,不再试图厉言改变。对于活跃的孩子,在训练规范标准之外,也不会过多加以约束。好强的芊语在训练时,有一次因为没做好动作,王晓芮一招手,芊语还没到跟前,眼泪汪汪地就哭了。教练俯下身子问,怎么了?教练又没有骂你,这次做不好,总结经验,下次努力啊。后来看到孩子在日记里写“我怕教练失望,我一定会好好训练”时,王晓芮虽然很感动,但也反思自己是不是太严厉了。之后再碰到类似情况,就会站得远远的,故意装作没看见。

她还给孩子更多的东西——比如运动的乐趣、开放、分享、尊重、文明。把孩子两两分组,男生和女生搭配,相互辅助对方完成体能训练。热身时,让每个孩子站在一个平衡板上,围成一圈,做一些传球游戏。还会设置一些创新课程——篮球等,让他们明白,他们是一个团队,要学会互相帮助。

外出集中训练时,小孩子会在晚上,集中在一起学习。每天晚上,写训练日记,所有的人轮流做队长,做总结。这些在训练之余的点滴细节也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原本有些腼腆寡言的张嵩禹,在爸爸眼里,变化太大了。嵩禹爸爸特意给他录了一则两分钟的小视频,8岁的嵩禹在镜头面前聊起滑雪,侃侃而谈“我并不会觉得滑雪很累,反而觉得有趣。因为当我滑行往下压的时候,会有一些有风声呼啸而过,让我感到快乐和自由”。 嵩禹的爸爸说,这些都是他自己组织的语言,我们家长没人教他。

更让他吃惊的是,在频繁的训练中,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落下。去年冬天,为了赶上训练进度,嵩禹请了一个月的假,功课交给妈妈辅导。期末考试时,成绩反而更好了,数学考了满分,语文考了90分。“运动让他的自律性强了,上课注意力也集中了,自己能高效完成学习,甚至都不需要报辅导班了” 嵩禹爸爸说。

在队长张芊语妈妈的眼里,芊语也成长得飞快。11岁的芊语,看似柔弱的女孩子,在雪场上飞驰勇猛,丝毫不输于男孩子,而且学习成绩也一样斐然。因为长期训练,甚至为了参加比赛,芊语会经常请假,但是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写作业,上网课,弥补因为训练落下的功课,2021年期终考试,芊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都在班级名列前茅,还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的荣誉。

小孩的成长还拉近了11个家庭和教练之间的关系。孩子沿山跑步,有时间的家长会自告奋勇地带上补给,水和功能性饮料,开车跟在后面。在外出训练中,也有家长主动负责孩子饮食、起居,以及一切财物费用花销的记录,然后和每个家庭共同均摊,减轻了教练不少工作。11个孩子和家长们彼此相处久了,宛如一个大家庭,会定期组织聚餐,彼此照看孩子。在训练场上,芊语,有时候手疼,头发散了,会让嵩禹的爸爸重新扎一个马尾。

这支小小队伍内部的动人细节很多,它已经内化成团队的凝聚力,现在回头看,多少有些不可思议。它集中了一个年轻教练的决心和毅力,孩子的懂事、努力,还有家长的支持及无私奉献。

04受伤和突围

发高烧的10岁孩子,为了不影响比赛,强打起精神回复教练:没问题,我能完成比赛

大巴车7点到达崇礼的比赛现场。在进入雪场前,孩子们需要在更衣室里换上衣服,王晓芮给每个孩子发完号码衣服后,发现副队长张慕彬有些无精打采,眼皮向下耷拉着。

她抵着孩子的额头,感到不妙。张慕彬发烧了。张慕彬窝在软凳上,强打起精神,睁圆眼睛,几乎瞪着教练回复说,“我没问题,可以参加比赛”。

王晓芮很犹豫,她不能拿孩子的身体冒险。但孩子的精神让她大受鼓舞。7点半雪场开放,他们将乘坐缆车,到达雪山顶端,将在那里完成第一次试滑,熟悉一下赛场。

出师不利。8点左右,教练安排嵩禹第一个在赛场试滑。原本一路很顺利,在快接近终点时却直接一个空翻栽倒在旗门上,导致左侧锁骨断裂。站在另一个雪道的嵩禹爸爸,远远看到有人撞到了旗门一直没爬起来,当发现是自己的孩子时,双手都在颤抖。

等来到赛场,看到儿子左侧肩部突出一个包,心里直翻腾。听教练说“骨折了”,非常难受。他们通过雪地摩托车,走应急车道,把孩子送到崇礼当地医院,医院说手术吧。他还不放心,同时联系北京著名的骨科医院——积水潭医院的专家,得到另一个回复,说孩子太小,正在长身体,好多骨头就可以直接包着长,应该不用手术。

嵩禹爸爸一路,从崇礼开车到北京积水潭医院,甚至拨打交警电话开辟快速通道。270公里的路程跑了不到3个小时。专家会诊后,他才放下心来,不用手术了,在家休养一个月。这一个月里,家里老人和孩子妈妈都在劝他,让孩子停止训练吧。嵩禹爸爸不甘心,觉得儿子热爱滑雪,最终选择应该由他自己决定。一个月后,在嵩禹是否要重回训练场上,嵩禹妈妈撂下一句狠话:如果孩子出点什么事,我跟你没完。

这让王晓芮心理承受巨大压力。训练大半年以来,脚扭伤、大腿积液,这些小伤常见,还没有出现过骨折。“我知道他骨折了,没办法去医院,我一边担心伤势,一边还得安排比赛,整个一天,状态都不好,脑袋嗡嗡地响,饭也没有胃口吃。”王晓芮说。

面对第二天的比赛,王晓芮有些不安,但也无可奈何。真正比赛时,王晓芮看着张慕彬从山顶,绕过20个旗门,安全滑下来时,揪着的心才放松下来。张慕彬带病滑行,最终获得女子组U10第七名。还有一位队员王凯文,获得男子组U10金牌。一共参赛4个孩子,有3名都进入前八。

唯一遗憾的是,另一位选手张艺腾,在旗门处摔倒后,因为经验不足,直接懵了,好久没有站立起来。不过最终排名17位。仅仅是毫秒之差,只要进入前16名,所有的选手都可以获得参加北京市青少年滑雪锦标赛的资格。

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就获得如此成绩。家长群里一片欢呼。嵩禹的爸爸回顾嵩禹在家养伤的一个月,也是自己心态起伏的一个月。他会和家长私下交流,反思家长是不是太宠溺孩子,不愿意相信孩子能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孩子自己不仅出色证明了自己,而且完成的超乎所有人的预料。”

这场比赛对王晓芮来说,不只是一份成绩单,而是自己对自己过去一年的交代,也是她从运动员转身职业教练,身陷质疑的一个慰藉。

此后还有两场比赛,他们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一周后,平谷区唯恩俱乐部6名队员参加2021年北京市顶级赛事——北京市青少年滑雪金锦标赛,孩子们的表现更加自信。张艺腾获得男子组的第三名,另外两名队员分别获得第七名、第八名。

经过前两次实战经验积累,到2022年1月21日举行的全国青少年四季滑雪挑战赛怀北站(总决赛)上,小队员们收获了一枚金牌、两枚银牌和两枚铜牌。

当小运动员们站在领奖台上时,这场冰雪实验获得前所未有的支持。家长们开始对孩子的冰雪运动发展有了更好的理解。无论孩子最终是否能成为职业运动员,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在这项体育运动中,充分享受竞技的快乐。孩子们每天坚持写训练日记,定期轮流发言,总结小团队最近的情况;在外出训练的间隙里,会挤在一起共同写作业。他们在一起摔打、训练中形成的友谊,以及训练场上不断突破自我极限竖立起来的自信,都成为他们生命中可贵经历。

05 比赛和激励

宏大的时代命题

王晓芮和11个孩子的养成模式,在北京并不罕见。2015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市政府、体育局等给予系列政策配套支持。

2016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中明确提出,加强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和组织青少年冰雪竞赛,同时统筹财政费用,给予冰雪运动训练比赛经费保障、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引进奖励等方面重点支持。

这一年,北京市滑雪协会和北京市青少年滑雪锦标赛相继成立。此后的5年里,北京市各区展开了青少年滑雪储备人才的激烈竞赛。

这表现在每年青少年滑雪锦标赛的成绩单上非常明显。朝阳区负责储备人才的第三少儿业余体校,和刘继元创办的精英滑雪培训学校合作。2021年,该学校代表朝阳区参赛时,综合实力获得全区第一名。大赛一共16枚金牌,他们揽获7枚。西城区获得和东城区获得3枚金牌,海淀区获得1枚金牌。

而2019年,8枚金牌和8枚银牌的各区揽获情况排名是,第一名是东城区,获得3金和4银,海淀区排名第二是两金和两银,朝阳区仅仅获得1枚金牌。

各区间的竞争模式背后,有财政的大力支持。2017年北京市体育局的项目支出预算高达7.4亿元,同比增长1.2倍。主要原因就是增加了冬季冰雪项目经费,其中包括北京市青少年冰雪项目比赛等。到2018年,这一支出预算增加到13.4亿元。

“获得比赛名次的各区,也将享受上述财政补贴”申成介绍,如果不是财政补贴,俱乐部很难发展。申成曾经为俱乐部负责融资,他太熟悉俱乐部的小成本运营模式,教练费用太贵,很容易流失。导致俱乐部的盈利能力根本达不到资本的要求,每年也就15—20%的盈利水平。

具体到比赛成绩上,每次获奖,北京市相关部门都会给予相应的俱乐部奖励。申成了解,海淀区奖励额度尤其大,对于在北京市正规比赛上获得前几名的孩子,每个月的奖励就有1.5万元。

几乎所有的俱乐部对于赛场归来赢得成绩的孩子,都会给予相应的奖励,譬如提供免费的雪板,或者免除部分训练费用等。

财政支持在北京市各区掀起一股青少年冰雪训练热。这也让北京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集合了许多努力、有天分的孩子,涌现了成百上千的雪上小运动员。“北京市青少年滑雪运动员,粗略估计已经有1000名”申成说。

青少年冰雪火热还有教育政策上的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申请奥林匹克和冰雪特色学校,申请成功后,会享受财政补贴。学校还会举行冰雪进校园活动,宣传推广冰雪项目。

“相比其他成熟的运动,青少年专项运动相对也更容易出成绩,而北京市孩子初中考高中,有助于升学上的加分。”刘继元告诉凤凰网《风暴眼》,很多家长考虑到投入产出比,也会积极参与。

申成经常会到崇礼的雪场去监督旗下的教练训练情况。他经常看到海淀区、朝阳区等几个强区的滑雪队在训练。“滑雪也是鸡娃阵地。家长看得很远,他们给孩子每年投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滑雪,不仅是奔着出成绩,也希望竞技运动助益于小孩子的人格塑造和成长。”

张嵩禹的爸爸在顺义开一家公司,经常出差接项目。为了儿子的训练,整个冬季几乎当了甩手掌柜。实在抽不出空,就带着电脑在雪场工作。他希望亲自看着孩子的点滴进步。去年12月,张嵩禹在滑行中不慎撞到旗门导致锁骨断裂,休养一个月后,重新回到雪场。嵩禹有些怯场。爸爸安慰他,没事,你放心滑,爸爸在后面接着你。

嵩禹弯腰屈膝,重心下压,踩实雪板,从高级道顶部,左右回旋绕过一个个旗门,几日练习后,嵩禹慢慢恢复受伤前水平,也越来越勇敢。嵩禹有一天告诉爸爸,我不会再摔倒了,雪板走刃时,得往下蹲,否则,垂直立住的板刃上,会把人弹起来,摔飞出去。

嵩禹爸爸非常开心,孩子开窍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