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和铂医药发布公告,宣布与阿斯利康就CLDN18.2xCD3双特异性抗体(HBM7022)的开发与商业化达成全球对外授权协议。
受消息刺激,4月7日当日,和铂医药盘中涨幅一度超过60%;截至收盘,和铂医药上涨约13%,报收4.19港元/股。
HBM7022是由和铂医药基于HCAb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HBICE开发的一款针对肿瘤相关抗原CLDN18.2及CD3的双特异性抗体,目前处于临床前阶段。
根据协议,阿斯利康将获得HBM7022的研究、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全球独家许可,并负责HBM7022临床前的进一步开发及商业化相关的所有费用。和铂医药则将获得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最高达3.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未来HBM7022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
目前在国内,Licenseout(对外授权)项目金额较大的项目主要集中于已上市产品或研发进度较后的项目,在临床早期阶段选择牵手的和铂医药和阿斯利康分别出于怎样的考量?Licenseout又是否能真正反映中国创新药企的创新能力?
和铂医药或为减少商业化成本,快速变现反哺其他管线研发
2016年成立的和铂医药是一个重研发的平台型企业,根据其官网显示,至今未有商业化的产品,过去几年的收入全来自于与第三方签订的授权和合作。
例如2020年末,艾伯维买断和铂医药的新冠病毒抗体ABBV-47D11的开发权开展一期临床试验后,和铂医药不再参与该产品后续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运作。又如本次与阿斯利康签订的协议,都是处于药物研发早期的授权,这似乎也是目前和铂医药主要的商业模式。
对于此次与阿斯利康的牵手,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认为,和铂医药将其在早期开发阶段的产品对外授权,可以获得合作方的预付款快速变现,用以支持其他创新药品研发工作。同时如果研发、监管和商业化经过达成若干里程碑后也会有一定的额外款项,而合作方会承担后续开发和商业化相关的所有成本和活动,这也减少了和铂医药自己进行商业化和销售建立的成本,降低了商业化失败的风险。
根据和铂医药3月底公布的2021年全年业绩来看,公司实现收入430.8万美元,同比降69%;研发开支1.07亿美元,同比增94%;年内亏损1.38亿美元,同比降54%;每股亏损0.19美元。
从研发和销售的角度来说,和铂医药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创新药复杂的研发过程和销售渠道建立。而至今未有商业化的产品,意味着和铂医药在销售上缺少经验积累。
“不过除了获得资金反哺,通过药品向艾伯维和阿斯利康这些国际顶尖药企的对外授权,也是展现了该行业领先企业对于和铂医药药品研发平台的认可,有利于其商誉的提升。”王文华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
阿斯利康或为赛道战略投资
而对于阿斯利康而言,作为一个全球顶尖的综合性大药企,并不会缺少一款药物的研发和商业化经费,更可能的是缺少具备潜力的药物候选及对于其整体战略的考量。
“与和铂医药签订授权协议,获得和铂医药的CLDN18.2xCD3双特异性抗体研发和销售权,是其对该赛道的一种战略投资。”王文华认为。
事实上,Claudin 18.2一直是胃癌和胰腺癌领域的热门靶点,阿斯利康本就在进行CLDN18.2单抗(IMAB362)的研发,作为该赛道的领先者,自然十分看好这个火热赛道的潜力。
王文华表示,阿斯利康对于IMAB362的期许或许类似默克之于Keytruda(第一个PD-(L)1单抗,全球销售收入最高的药品之一),而对于CLDN18.2x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开发或许也类似默克曾经对于PD-L1/TGF-β双抗的期待,即双抗药物在理论上具备的更高治疗潜力。
在肿瘤药物行业,在同靶点药物效果没有实质差异的情况下,通常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阿斯利康在CLDN18.2赛道上原本就处于领先的地位,自然也想在其双抗领域保持领先的优势。
“相比成本阿斯利康更看重时间因素,比自己研究药物候选更快的方式就是与和铂医药签订药物的授权协议,满足其快速占领赛道的需求。”王文华说。
License-out模式有助于创新药出海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说License-in是创新企业“快”创新的方式,那么License-out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创新药企的真正创新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中国共有超过40项跨境License-out交易记录,远超2020年License-out交易数量,2021年交易总金额更是达到历年最高水平,数值直逼30亿美元。
王文华认为,License-out通常会被作为被国际认可的表现,国际药企承担了较高的风险和成本选择了中国本土企业研发的药物候选,这是一种信任的建立,也是对于中国药企研发能力认可度的提升。
沙利文医疗行业分析师张泽宇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License-out不管对于中国还是全球的生物科技企业都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对于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能力及技术平台的验证。
“预计未来随着中国创新药企业的研发能力越来越强,以及中国出海项目的落地,更多的跨国药企将会寻求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形成一个更强的上升趋势。此外,随着中国战略空间的拓展,中国药企的对外授权的地区也不再局限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一带一路地区及其他新兴市场也会有更多合作。”张泽宇说。
通过与国外顶尖药企的合作来实现药品研发的价值转化,这对于创新药出海有着怎样的激励作用?
对此,王文华表示,“尽管使用外国MNC的名义销售,但药物的本身是中国药企开发的,随着这些中国药企License-out的药物在国外的使用增多,国际上对于中国药品研发的信任度会随之提升,伴随着中国本土药企研究水平的进一步上升,中国创新药出海会随之发展。”
“本次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的合作更加证明了越是在资本市场的低谷,企业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越显得尤为重要。”张泽宇说。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