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文丨张沃若
“我们今天的版权法和专利法,与其说保护知识产权更像保护垄断。”
——Brink Lindsey
除了翟天临,国内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发起过对知网的批判。
昂贵的论文查重、天价的文献查阅,对于还没有什么收入能力的学生来说,订阅知网无疑是一件“奢侈消费”,但它却又是必要的消费。
因为号称“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坐拥 6000 多万份文献、核心期刊收率为 99% 的中国知网,在查重和文献参阅上有着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垄断优势。
也就是这种垄断,让知网在“剥削”学术人这件事上愈发得肆无忌惮。
知网母公司同方股份公司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4.9亿元,毛利率高达51.3%。
垄断、侵权、侵害原作者利益、过度商业化,“店大欺客”的知网在把学术搅进了生意的逻辑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有份量的对手——中科院。
天价续费与苛刻条件,知网让中科院“不堪重负”
2022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称: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CNKI数据库出版商)暂停中科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即日起,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无法下载。
中科院则对此回应,由于知网常年对续订价格维持较高涨幅,2021年总费用甚至高达千万,且在组团方案上条件苛刻,因此决定停订知网,转而使用维普和万方数据库。
新闻一出,中科院就向红星新闻证实该消息属实,但同时,知网却向中新经纬表态该消息“不属实”。
截然相反的答案更加深了公众对知网的质疑。
毕竟,在利用市场垄断地位实施不公平高价的问题上,知网是个惯犯了。
学术“倒爷”不是第一次被抵制
2013年,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程焕文教授的一篇《十问数字出版商!!!》,直指数字出版商的垄断行为,批判其在销售模式、定价策略、使用规则及合同条款等方面的不合理,掀起了学术界对于知网的一批又一批反对浪潮。
2013年底,因知网大幅涨价,云南省多所高校停用中国知网。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曾因续费价格涨幅过高发布停用知网通知;
2016年3月,北京大学发布通知,因“知网数据库涨价过高,随时可能中断服务”。
2018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学也因续订价格分歧,在其官网发布2019年暂停访问“CNKI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的通知。
可由于知网十数年知识资源组织与采集,其在数据库资源内容上的独有性,又让各个期刊、高校毫无议价能力,最终只能在价格上妥协,被持续不断地“吸血”下去。
但在高价“贩卖”数据的同时,知网真的如其所言是在“保护知识产权”吗?
实际上,知网并没有将其获得的版权利益共享给创作者。
知网获取文献的方式往往是向期刊索要授权,并不向创作者本身支付稿酬或者分红。
同时,由于科研工作者往往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发表论文,而是更希望自己的文章被广泛应用以拓展影响力,所以对于论文的“营收”往往并不关心。学术期刊则也迫于传播压力,也不得不以低价授权给知网,使其可以收录期刊文章。
而当文献资料的价格完全由数据运营商垄断后,其费用往往远高于其服务成本。大多数创作者本意是免费共享、旨在促进学术交流的文章,甚至会以上千元的价格被贩卖。
这其中最出名的,无疑是2021年末的“九旬教授状告知网”风波。
2021年12月11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发起维权诉讼,状告知网擅自收录其论文,本人却从未收到过任何稿费,“作者本人下载阅读自己的文章还要付费”一时成了社会焦点。
最终赵德馨教授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知网下架赵德馨教授全部作品,并表示“将积极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
然而2022年4月18日,赵德馨教授发布声明:“知网发布说明向我道歉后,从没跟我商量过论文上架的事情。”在知网作者栏搜索赵德馨,至今数据为空。
知网所谓的“保护知识产权”,不过是为商业牟利找到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其收益不但没有被分享给创作者本身,甚至因为高昂的收费,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知识的分享,抬高了学术交流的成本。
稿酬低于法定标准,毛利率高过银行,外国法人独资
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中国知网”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旗下项目,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企业化转制的方针,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与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印刷学院、中国音像协会共同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
该企业为外国法人独资公司,王明亮为法人代表,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据知网2020年财报显示,知网当年营收为11.6亿元,毛利率为53.93%;
2021年仅上半年,知网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归母净利润1892.70万元,毛利率为51.30%。
从2005年起,知网的毛利率就从未跌下50%,最高时候甚至达到71.2%。
当年一粒炒到2000元、创造天价神话的的片仔癀,毛利率也不过43%;
2021年银行上市企业榜单的TOP38,销售毛利率的中位数也仅为41.9%,都拍马追不上知网。
高得如此离谱的毛利率来源于哪儿?
凤凰网《风暴眼》记者发现,2021年12月22日以前,中国知网上的硕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是1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是25元/本,在赵德馨教授起诉事件之后,价格直降大半,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依旧高达7.5元/本、9.5元/本。
同时,截至2017年底,中国知网拥有机构用户2万多家,个人注册用户2000多万人,全文下载量达20亿篇次/年。有说法称,90%以上的中国学术资源检索和全文下载来自于知网。
在这样庞大的资源检索和下载量背后,知网给原创者的稿酬是多少?
在知网公布的稿酬标准中,被知网录用出版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可联系知网领取稿酬,学位年度2008年以后的博士论文著作权人,可一次性获得面值4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100元人民币现金稿酬,硕士论文著作权人对应的是300元的阅读卡和60元现金。
首先,知网对于大多数论文的收录并不通知创作者本人,还要本人“联系知网领取稿酬”;
其次,所谓多少面值的阅读卡本身只是知网的一种商品而已,并不能代替稿酬,用阅读卡支付稿酬就相当于用买来的鸡蛋支付母鸡劳动报酬一样荒谬;
再次,根据2014年国家版权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原创作品的基本稿酬标准为每千字80至300元,即使按最低的80元千字的标准并算上阅读卡的面值,知网的稿酬只能买到4000至6000字左右的文章——这一数量连本科毕业论文的标准达不到,更遑论动辄数万字甚至十数万字的硕士博士论文了。
而这种“低进价”的模式还得不到有效反抗。
为了维护本身的影响力,大量的期刊、研究院都与知网签订了版权合作协议,以使得自己的期刊内容能够被收录。
在期刊有限而学术考核评价又与论文发布、引用数量联系紧密的情况下,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更缺乏维权的底气,只能乖乖地交出这笔“保护费”。
“央视网评”将这形容为:中国知网正在依靠其支配性地位,逐渐完成“借鸡生蛋”的商业闭环。
在搞“知识垄断”上,全球的商业数据库都是一丘之貉
实际上,知网并不是“垄断”知识的唯一一家企业。
创办于1880年、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Elsevier 爱思唯尔,出版过2500余种期刊 ,包括《柳叶刀》、《四面体》、《细胞》。2018年,Elsevier出版的论文大约占全球学术论文出版总量的18%,引用占比25%。
与知网这些年的行径相似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Elsevier公司旗下的部分期刊图书馆订阅价格开始暴涨,使得加州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院校先后采取行动抵制爱思唯尔:
2008年,硅谷人士泰勒·内伦建立了一个网站,命名为“知识的代价”,1.2万多名科学家在该网站上签名发誓,不在爱思唯尔旗下的期刊发表论文,不做审稿人,或者不担任编辑;
2019年3月,美国最大的公立大学系统——加州大学正式取消了对荷兰出版巨头爱思唯尔的订阅。此前,加州大学系统与爱思唯尔就一项订阅协议进行了数月的谈判;
2020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宣布终止与爱思唯尔新期刊订阅合同的谈判。其图书馆馆长Chris Bourg 表示:“基于 MIT 框架的原则,我们未能和爱思唯尔达成合同,我对此表示失望。但是令我感到骄傲的是,MIT 社区以及美国国内数百名同事都认同这些原则对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促进科学进步的重要性。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公平公开地获取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大平台在知识产权上的不合理垄断,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不满。
保护不了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江湖,靠谁来打破?
Brink Lindsey在其著作《受困的经济:权贵如何自肥、减缓增长、加剧不平等》中曾指出,"我们今天的版权法和专利法,与其说保护知识产权更像保护垄断".
原本为激励企业、科研人员投入创新活动的知识产权制度,实际上越来越成为制造信息壁垒的高熵制度,成为抑制生产力发展的“私有化”。
尤其是在学术界,形成版权资源垄断的甚至不是科研工作者,而是那些极其善于利用产权制度获取垄断利润的资本集团——他们可以轻易地凭借平台优势夺走创作者的知识权益。
比如知网,凭借其掌控的数字出版渠道及强大的文献检索和分发的功能,就可以轻易地低价获取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甚至将这些成果反过来卖给他们。
而学术文献的不可替代性、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又使得其的垄断地位难以被正常的动态竞争所打破,最终让本该全民共享的知识成为了企业的私利。
好在,各国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只是垄断的弊端,除了以约束性规制手段来制裁市场主体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高价外,也在不断培养政府主导的学术数据库来实现数字学术资源的知识共享。
2012年,中国社科院建立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推进学术资源的公益使用、开放共享,公众可以免费下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论文成果。
201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已停止订阅爱思唯尔出版的所有期刊,但是它同时又免费向读者提供加州大学作者发表的所有论文。
同样是2019年,来自欧洲11国的科研基金单位共同成立了S小组(cOAlition S) ,同时启动“S计划”,倡议对学术商业性和公益性的一次调整。
“S计划”规定,从2020年1月1日起,所有参与机构及其研究人员必须在论文发表后立即开放研究,在开放获取平台或期刊上公开研究论文,这些平台必须合规且不以任何方式收取费用。
2020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关于把中国知网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提案更是引起全国上下的关注。
同时,在商业垄断难以在竞争市场中被打破的状况下,一些“侠客”正在江湖里出现。
2011年,来自哈萨克斯坦的 Alexandra Elbakyan创建了著名的知识开源领网站Sci-Hub——也是全球最大的盗版学术论文网站,她认为“期刊付费墙阻碍了科研的进步,让学术交流变得更封闭、更低效。”
目前,Sci-Hub 提供Elsevier、 Springer、IEEE 旗下期刊、ACS 等出版商的文章,对所有主要科学出版商文章的覆盖率均超过 95%。
在Sci-Hub建立的十年时间里,曾无数遭受学术出版商起诉,遭到互联网平台封号,连网站域名也屡遭屏蔽,被迫不断更换。
但同时,Sci-Hub 的影响力却在与日俱增,研究论文数量已经从 2013 年的 2,300 万增长至 2021 年的 8,800 万。
用户从 Sci-Hub 下载论文最多的国家或地区前三名,则分别是中国、美国和法国。
Alexandra Elbakyan本人八年来备受争议,全球各大学术出版集团视作“小人”,但在大部分的互联网语境里,她又被尊称为“科学罗宾汉”或“学术侠盗”。
同时一群网友自发决定,要帮助该网站备份已有的 8500 万篇论文,数据总计 77TB ,并征集建立种子库,确保这些文章对所有人永远免费开放。
2016年12月,Alexandra Elbakyan入选英国《自然》杂志2016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她表示,“废除版权,向公众开放研究论文。为了这个目标,我会继续做罗宾汉的。”
至于为此收获的赞誉还是骂名,对她来说并不重要,她所希望的都在Sci-Hub主页赫然写着:
我们与世界各地的知识获取不平等作斗争。无论收入、社会地位、地理位置等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有科学知识。
我们的使命是消除任何阻碍人类社会尽可能广泛地传播知识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