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目前,通州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登记项目238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49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包括大运河(通州段)与通州近现代教育建筑群;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李卓吾墓、通州清真寺、通州兵营旧址、路县故城遗址、平津战役指挥部宋庄旧址、通州文庙;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
近年来,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持续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通过多元的文物保护工作、市民喜闻乐见的多样宣传形式,让社会公众关注了解生活中大气磅礴的古建筑与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通过讲好通州文物和非遗保护利用、文旅融合的精彩故事,促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中国大运河作为人类伟大工程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第八年。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历经千年、绵延百里、贯穿古今、融汇南北,是大运河遗产最丰富、最厚重、最精华、最特色的区段之一,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州燃灯塔就是这宝贵遗产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因存放过去佛——燃灯佛的佛祖舍利而得名,佛塔镇河,祈福吉祥,千百年来矗立在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守护着京城的东大门,无数的官员、文人、商旅、工匠乘坐着各式船只,沿着蜿蜒的大运河一路争相北上。当他们经过漫长的旅途,在遥远的天边看到这座耸立的高塔时,他们知道旅途的终点——北京,就要到了。
这座塔,修建于北周时期,历经1300多年。塔高56米、共13层,是北京市最高古塔,与山东临清舍利宝塔、浙江六合塔、扬州文峰塔并称京杭大运河四大名塔。
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古代,来往船只远远就能看到燃灯塔,就会抚去旅途的疲劳,指引旅人安全抵达终点,也因此成为通州古城的标志建筑。明代通州八景之首“古塔凌云”描绘的正是这样的情景。清代文人王维珍也留下诗句:“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仿佛带我们又穿越回那个雨后的河畔,重见塔影荡漾的通州古城。
在通州燃灯塔的脚下,还有一座非常特别的庙宇群。它由始建于元代的文庙,以及明代修建的佑胜教寺和紫清宫组成,是全国唯一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三座建筑在这里和谐共处了400多年,象征着运河文化兼容并包的思想与智慧。
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以燃灯塔为核心,结合周边资源环境,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对燃灯塔实施2次修缮工程并恢复燃灯塔周边街区的历史风貌,进一步实现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保护传承工作。
如今,通州燃灯塔与三座建筑共同组成了通州最具代表性的“三庙一塔”古建筑群,目前正在以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修缮与智慧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景区内的历史文化核心展示区方案也已形成,未来状元文化、非遗传习所、运河养生展等包含儒释道文化传承的精品展览体验活动将陆续为市民朋友呈现。此外,“三庙一塔”的南广场也被命名为“凌云广场”,夏天广场会通过蓄水形成水面,让今人休闲憩息之余领略数百年前“古塔凌云”的壮丽景象。
通州燃灯塔及周边建筑,过去是通州古城的象征,现在是通州的地标性古建筑,未来更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见证。他们历经百年千年,保存至今,虽然经历战火与灾害的破坏,但依然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运河儿女的精心保护,并且今天通过多方位的保护利用方式,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承着生生不息的运河文明,在为通州人民提供着丰富的精神食粮的同时,也与日新月异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融为一体,他们将深沉厚重的历史沉淀与丰富多彩的大运河文化活态传承相结合,从历史走向今天,以鲜活的面貌、崭新的生机活跃在通州人民身边。
这一切就如同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