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 也有机遇吗?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人口负增长 也有机遇吗?

· 土哥涅夫 | 文

说起人口话题,中国人最关心两件事:一是印度总人口啥时候超过中国,咱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头衔还能维持多久?二是中国人口何时出现负增长?

现在,这两个问题都有明确答案了。

根据联合国7月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测,印度人口将在2023年超过中国。而比这更令人不安的是,报告显示,7月1日,中国总人口为14亿2588.7万,比年初的14亿2592.5万人减少了3.8万人。也就是说,中国总人口已经进入负增长了。

虽然这一数据目前尚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但联系到国家卫健委在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上,首次公开承认,(全国人口)“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所以就算不是今年,中国人口负增长这事也已进入倒计时。

2019年,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还说人口负增长在2027~2030年左右。

此次卫健委文章则提前到了2025年前。而根据过去这几年人口增量的剧烈跌幅——2019年人口新增467万,2020年跌到204万,2021年只剩48万,今年出现负增长未必不可能,甚至可说是大概率事件。

随着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正式到来,中国社会将面临哪些挑战?挑战背后,又是否隐含着某些机遇?

平心而论,人口增长放缓,甚至总人口出现负增长,并不仅仅是中国一家的事情,而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看看我们周边,最早的日本,从2011年开始,人口已经连续负增长了11年。韩国虽然2021年才首度出现人口负增长,但早在2018年,便已成为世界上首个总和生育率,也就是平均每对夫妻生育的子女数低于1.0的国家。目前更是已降至0.81。另外像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都于2020年前后,人口出现负增长。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放大到全球,从1950年到2021年,虽然世界人口从25亿增长到了79亿,但总和生育率却从4.86下降到2.32,已经逼近2.1的生育更替水平线了。说不定在我们有生之年,就能看到全世界人口迎来拐点,出现负增长的那一天。

相较其他国家,中国的人口问题呈现两大特点:

第一是年人口增量的下降速度太快。

虽然过去十年,堪称中国人口政策大调整的十年,先后经历了放开单独二孩(2013年)、全面二孩(2016年)、以及鼓励三孩(2021年)等多轮政策利好刺激,但年人口增量却从2012年时的1006万人,一路下滑至2021年的48万。

与之相比,就连日本人口增量的下降速度,都称得上是和缓平稳。从每年增长100万以上,掉到50万以下,日本花了40年;而从50万到负增长,又花了30年。其中,人口出生数方面,日本从1974年到2015年,出生人口减少了50%。而中国2021年的人口出生数比5年前,即全面放开二胎的2016年,就减少了40%。

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跌至1.15,不仅远远低于2.1的更替线和1.5的警戒线,甚至比严重少子老龄化的日本(1.3)还低不少,仅高于韩国和新加坡(1.1)。

如此更短时间、更为剧烈的人口波动,带来了中国人口的第二个问题: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的时间来得有点早。

我查了下,日本2011年人口出现负增长时,人均GDP已接近5万美元了。韩国稍微少一点,但也有3.5万美元。而中国才刚刚迈上一万美元大关,妥妥的属于“未富先老”。

可能有正在备战研考国考,或是为找工作犯愁的朋友要说了,人少点不挺好吗,至少不用像现在这样卷了。甚至连某些“专家”都说了,减少人口总量有助于提升人均GDP。要是这样想,那就太天真了。

事实上,人口的背后是经济,而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精密的生态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因素的改变,都会引发整个系统的震荡。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增长,一个重要的依靠因素就是“人口红利”。

人口既决定生产端,也影响消费端。人口减少,意味着产出的减少和需求的下降,两者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向下的螺旋。这也是为何,人口负增长的国家,普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民众就业艰难、社会内卷严重的原因。

更何况,由于人口负增长,并非各个年龄段同时负增长,主要是年轻人的减少。而年轻人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其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社会劳动力的不足,很多工作可能就没人做了。以后再想找个修水电的、做保洁的,价格肯定就更贵了。

同时,年轻人也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年轻人的减少,意味着新增社会财富量的减少。加之前面提到的,我国属于“未富先老”型,原有的社会财富积累本就不足,无法像欧美老牌发达国家那样,靠吃老本来维持社会高福利。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未来绝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都将受到影响,尤其是靠养老金度日的老年群体。

事实上,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典型的比如东三省,去年光它们仨,养老金缺口就已经超过1300亿,要不是靠中央转移拨付,当地很多老人能否按时足额拿到养老金,都成个问题。但中央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从其他省的结余中调剂过来的。但要是所有省份养老金都不够发呢?

目前,我们国家养老金实行的是“现收现支”模式,即拿年轻人缴纳的社保费来支付老年人的养老金。工作的年轻人少了,养老金要想继续实现收支平衡,那就只能延长工作年限,推迟退休时间,让交的人更多,交的时间更长,而领的人更少,领的时间更短了。

你看隔壁日本,退休年龄已经延长到70岁了,最近更是在提倡“无退休社会”,也就是只要你还有口气,搬砖添瓦永不息,就问狠不狠?未来中国退休年龄会延迟到几岁?政府没有公布,我们也不好乱猜,但像现在女50、男60退休的好日子,80后、90后肯定是享受不到了。

这时候,你还会觉得人少点,是好事吗?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8月12日,浙江发布《关于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到2025年,群众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显著降低”,“出生人口中三孩占比得到提高,总和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平稳回升”。

浙江其实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省份。光今年以来,就有北京、广东、湖南等十来个省份,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文件。随着“多生多育”成为新时代人口政策的主基调,很多老一辈从没享受过的福利,正在一一落到年轻人头上。比如,生娃就有钱拿。

我们父母这一辈,很多人想生却不敢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怕生多了被罚钱。而现在,不但不罚钱了,还发钱。发多少呢?

像第一个推出“育儿补贴金”的四川攀枝花,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每月可领到500块补贴,直到小孩子满3岁。而甘肃临泽,尽管经济不怎么发达,但在鼓励生育方面却毫不含糊。你攀枝花不是一个月500嘛,我这里直接三孩一年一万。结果消息还没下热搜,财大气粗的温州龙湾又将标准提高到每月一千,一年下来就是一万二。

可能有人要说了,这点钱哪够啊?你知道现在养个娃有多贵、多麻烦吗?生出来要人带吧,带要请阿姨吧;到了上学年纪,要买学区房吧;上了学,又要报这个班那个班吧……别急,这些,政策制定者都想到了,甚至连怎么生都为你想好了。

现在不是很多人因为工作忙、身体差,生不出孩子吗?北京已经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了,这可比电线杆上专治不孕不育的小广告靠谱多了。

至于生出来后,没时间带,也不用担心。武汉等地已经在探索公益托管了。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更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托幼一体化改革。也就是说,以后社区、幼儿园甚至大一些的企业单位,都会参与进来帮忙一起带娃。每天上班前,爸妈只需要将小孩放到社区兴办的婴幼儿照看点,自有专人照料。

到了上学年纪,困扰我们这代人的学区房是早就没了,甚至不买房都不要紧,因为已经租售同权了,不管这房是你买的,还是租的,你的娃都可以就近入学。至于说放了学后花大价钱去教辅机构继续鸡娃?我劝你省省心吧,这两年课外班的治理整顿成果,都看到了吧,以后就算你想上,机构也不敢收啊。

平心而论,日韩等国鼓励生育的措施,中国正在有样学样,认真抄作业。但经验告诉我们,总和生育率一旦跌破警戒线,想要回升是很难的。受此影响,许多行业都面临大洗牌,不过在某些领域,机遇似乎也正在显现。

最近流行一句话,“一切不利于生娃的行业,都危险了”。哪些是不利于生娃的行业呢?房地产显然算一个,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则是教培市场。去年以来,政府重拳打击课外教培市场,逼得新东方转型做起了电商,因而也引发不小争议。但事实上,从日本的经验来看,随着人口减少,课外教辅市场即便政府不打击,也必然逐渐萎缩。

日本的课外培训,当地称之为“补充教育”,主要包括学习塾和函授课程两种形态。其中上市公司Benesse垄断了函授课程接近90%的市场份额。自2010年开始(几乎与日本人口出现负增长同步),Benesse国内教育收入的增长基本停滞。在招生人数方面,2004~2013年期间,仅小学函授课程呈上升趋势,学前、初中、高中函授课程均下滑;2013年以后,四个阶段课程的招生人数加速下滑。

这种情况,未来也一定会出现在中国市场。所以对国内的教培企业来说,转型是必然的,早转比晚转好。

跟教培市场不同,有些领域虽然也受人口减少的冲击,但危中有机,比如母婴。一方面,新生人口的逐年减少,必然导致母婴消费市场的萎缩;但另一方面,人均育儿支出的上涨,又正在衍生出更多的细分市场空间。比如吸奶器、辅食机等新兴母婴家电问世,就连晾晒奶瓶,如今都有专用的除菌晾晒架了。甚至在同一个品类内部,低端与高端的分化也正在出现。

以奶粉为例,2016~2018年,全国大众奶粉的销售占比逐渐下滑,而高端和超高端奶粉的占比却在上升。预计到2025年,超高端奶粉的销售占比将达到70%以上。可见,消费者多元化、高端化的需求迭代,正在部分抵消新生儿下降带来的影响,也为品牌企业提供了新的辗转腾挪空间。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保险行业。人口的下降意味着客户总量在减少,但同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健康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的市场潜力正在进一步扩大。事实上,不仅是养老保险,整个养老产业未来都是最被看好的“朝阳产业”。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6万亿元,同比增长30.2%;2020年上涨至7.7万亿元,同比又增长了28.1%。预计到2030年,全国养老产业市场将达到13万亿元。

伴随市场规模的扩大,相关企业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根据《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近10年养老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攀升,2010-2013年年均注册量为4035家,2019年上升至3.8万家,较10年前增长了151%。“银发经济”正在成为各方竞相挖掘的新机遇。

但需要提醒的是,“银发经济”存续的一个前提是,银发者年轻时有积蓄,国家福利可持续,这样老了才能消费。就像日本昭和世代,年轻时赶上了经济腾飞,自身多有储蓄,退休后又能领到丰厚的养老金,养老消费自然旺盛。但到了平成时代,年轻人遭遇“失去的三十年”,老了后养老金又变相缩水,以至于很多人不得不啃老,或者七老八十岁还在打工。这样的老年人,“银发经济”是不存在的。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银发经济”时,其实仍然是在讨论年轻人。如何在人口负增长时代,继续让年轻人有工作,能赚到钱,才是问题的关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