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理论中的经济体制理论探索—— 第一讲: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财经
财经 > 商讯 > 正文

共同富裕理论中的经济体制理论探索—— 第一讲: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文/潘之凯:《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是一本介绍如何通过经济体制的机制保障实现国民共同富裕的著作,作者潘之凯则是一个从亲身参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事”中寻求其中经济规律之“是”的经济学理论学者。《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试图用系统性经济体制方案解决当下深层次的共同富裕理论问题。

共同富裕的核心涉及国民收入分配,而经济体制决定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果。历史上,计划经济体制在分配上留下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深刻影响,而市场经济则刻上了竞争激烈、贫富差距扩大的深刻记忆。显然,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呼唤经济体制变革。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定义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既保留计划经济体制计划优势和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活力优势,也同时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主观性和市场经济体制盲目性的经济体制,是政府(地区供需契合枢纽)控制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之间交换环节中“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又同时实现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计划和竞争统一的新概念经济体制。右图是计划-市场经济体实现计划与竞争统一、宏观计划平衡与微观竞争活力统一的架构示意图:在纵向管理维度上,宏观消费、生产、就业、环境承载、资源可持续的平衡计划,通过平衡计划转换层转化为调控参数,经过政府控制的地区契合枢纽,传导到企业经过公平竞争签订的生产契约中,实现宏观平衡计划向微观生产契约的可靠传导;在横向时间维度上,将经济活动分为供销合同签约前的竞争阶段和签约后的计划实施阶段:前阶段自由竞争,后阶段在政府的监管下计划实施。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以可验证可重复的体制机制实现纵向维度宏观计划平衡和微观竞争活力的统一,横向时间维度上实现签订契约前阶段的竞争性和签订契约后阶段计划性的统一。

政府控制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交换环节中之“流”:①负责发布由政府信誉担保的经济信息,包含“产品信息”“招投标信息”等;②负责组织完成由制约机制完成的供需合同签订,并监督已签订合同的履约。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管控交换环节极其重要,而且要特别关注:

第一,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供-需双方签约前,所有意向企业都可以持第三方认证资料参与公平竞争。

第二,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在中标过程的作用仅仅是完成招投标的程序性组织,真正决定本次招投标的权力人是由计算机随机从专家库中选取的仅负责该项目定标的“专家组”。有权力专家组的随机性,阻断了所有可能的利益输送链,保证签约过程公平公正。

第三,供-需双方签约后的合同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是必须履行的,而且是用政府的权威来保证履约。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随意退货不被允许,除非有新的合同,履约后不付货款不被允许,政府将作出权威保证。供-需合同最终就是中标企业组织生产的可靠计划。

第四,政府在招投标过程中会自动贯彻“无暴利但一定有利”的原则审核合同标的,避免价格战。

以上体制设计(详细内容参见相关篇章及原著)带来以下重大变革:

1.企业通过竞争得到的供-需合同是以政府权威作保障的,因而供-需合同就是融资、贷款的最佳担保。企业就可以根据合同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融资难、担保难将进入博物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会变为自觉行动。

2.企业之间开展自由竞争是在确定供-销合同的前期,在这个阶段企业并没有投入材料和人力,即便没有中标也基本没有经济损失,企业仍有机会进入新一轮竞争,在宏观上不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一点与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发生在产品制成之后,是产品产出阶段的竞争,失败一方是血本无归,以至于重大失误下破产倒闭。

3.每个企业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得到了计划保障。有合同就生产,生产肯定有回报,没有合同下次再争取。不再像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过程中什么环节都可以无预警条件下改变:没有合同愁合同,有了合同怕上下游变化取消订单,生产了产品还怕收不到货款……

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单纯就经济发展的贡献而言,并不能简单用好和坏来评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经济发展阶段中,通过竞争充分释放竞争者的内在动力,激发出了空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了创新发展和经济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上确立了应有的地位;计划经济则以超强的人为控制力在由乱变治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则在供过于求成为新常态时会更有优势,更能体现宏观平衡下有竞争的国民共同富裕。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力图用系统的方案解决系统性的深层次难题,全书除导言、结束语与后记外,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论证和架构设计,有六章,是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理论篇,也是中篇各子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其中:第一章为经济体制及其实践效应比较,在经济体制范畴内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践效应进行了比较,对西方几个主要国家的体制模式及其改革进行了归纳介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做了分析。第二章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探索,提出了新体制创建的基本理论依据。第三章为宏观计划平衡与微观竞争活力的传递与结合,阐述了实现宏观计划平衡与微观竞争活力在体制内传递和传导的原理、机制和架构。第四章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机制和构架,提出新体制的创新收入分配机制理论,实现适用于多种经济体制形式的按劳配酬机制。第五章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置换”模式,提出新体制特有的生产、消费平衡机制,可以为经济发展新阶段提供持续平稳发展经济的新理论思路。第六章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历史地位,是新体制特征、效应、历史地位的总结篇。中篇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子系统设计,是上篇新体制理论的应用篇,从第七章至第十三章共有七章的内容。其中,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分别从宏观经济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国家行政经济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国家金融管理体制、对外经贸体制几个子系统领域,依据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出了与现有子系统有本质不同的改革方案。第十三章,运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理论,针对国企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养老事业改革四个改革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新体制的改革出路。下篇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可实施性和预期效应分析,从第十四章至第十六章共三章,提供了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可实施的依据,阐述了新体制为实现党中央复兴中华的伟大目标可以起到的历史性作用。其中第十四章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与可实施性,第十五章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华复兴提供体制保障。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经济领域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和领域的各个具体方面。本理论探索仅就网友可能更关注的部分内容,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分30期进行介绍,期待引发读者的讨论。

简介:

潘之凯,1948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郊区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遥控遥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4/SC1)委员、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作者,定制出行交通专利发明人,有着长期在国有大型企业及科研机构担任相关领导的工作经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