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依据社会控制力与经济体制
财经
财经 > 商讯 > 正文

第五讲: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依据社会控制力与经济体制

文/潘之凯:《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经济的社会管控着力点不同形成不同的经济体制

社会管控的着力点在不同经济环节上可以造就不同的经济体制,并决定着不同经济体制的功能与特征。

经济活动可分为生产、消费、交换、分配四个环节。如果把社会控制力在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上的主要着力点剥离出来,再与各种经济体制加以对应,就可以发现主要着力点的不同,构建的经济体制也不同(见下图)。

1.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控制力的主要着力点在生产环节上,通过编制实施生产环节的生产计划,构建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这里,“社会控制力”是指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控制力。计划经济体制试图通过人为的计划实现各经济部门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那么,怎么把这些计划落实到实际经济活动中去呢?办法就是先把企业生产资料公有化,然后把企业作为政府的一个附属体,由政府通过制订计划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定多高的价格等。可见,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这个“社会控制力”是通过政府把企业这个有利于管理和控制的经济单元当成整个计划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再按计划控制这个“机器零部件”工作来发挥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内,也有把手伸到消费环节的行为,但这些行为不是社会控制力的主要部分。

2.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控制力的主要着力点在消费环节上,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者把消费者当成“上帝”,竞争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争取消费者。总体上是由消费者选择生产者,消费者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由此构成市场经济体制。这里,社会控制力是由那只“看不见的手”构建的一个消费者主导的调控力量。这个调控力量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在此“社会控制力”不是通过一种组织机构——如政府部门施加的,而是在消费者自由选择生产者时,由消费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机制中产生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消费主导生产,生产者的所有竞争都围绕消费者展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者的生产计划既存在于消费者的自主消费选择中,也变化于消费者的自由选择中,“盲目”性贯穿于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有政府那只“有形的手”干预生产环节的现象,但这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主要的行为。

3.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如果在生产、交换和消费三个环节中,让生产环节的生产者和消费环节的消费者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则进行自由竞争,在竞争中激发其活力和创造力;同时,社会控制力(由政府实施)通过主动、有计划的交换环节控制点(管控枢纽)的“利导”性管控,实现整个经济活动保留竞争条件下的计划性,就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这就像一个电灯电路:其中有一个电源(供方)、一个负荷——电灯(需方)。这个电路在没有控制开关前是自由的、不可控的。如果在电路中加一个计划管控的“开关”,电路就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首先,电源和电灯是两个有活力的“供方”和“需方”,在电路中仍然保留了它们的独立地位,继续拥有完全的自主性。但我们可以通过“开关”对整个电路实施计划管控,而且“开关”本身并没有去直接管理代表“供方”的电源和代表“需方”的电灯。“开关”仅仅管控了其中的(电)“流”。同样的原理,在生产、消费之间的交换环节控制点,安装一个由政府计划管控的“开关”(枢纽),也可以实现对整个经济活动的计划控制。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控制力控制的是交换环节中的一个控制点,而不是交换环节的全部;是控制交换过程中的“事”和“流”,而不控制交换过程中的“人”。

转载自《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第二章 “计划 - 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探索。”

简介:

潘之凯,1948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郊区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遥控遥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4/SC1)委员、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作者,定制出行交通专利发明人,有着长期在国有大型企业及科研机构担任相关领导的工作经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