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左宗棠,鸡娃不如鸡自己
财经
财经 > 正文

只有现代人才会“鸡娃”?其实,操心的家长自古就有。

古代知识分子最看重的,不外乎“修齐治平”四个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起点,古人向来崇文重教,子女教育,他们和我们一样重视。

中国古代私塾学堂场景

因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花式训子”:孟母三迁、诸葛亮《诫子书》、《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

但少有人知道,和曾国藩等人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左宗棠,也是一位爱写家书、爱对孩子“碎碎念”的操心老父亲,让我们看看这位“鹰派名臣”有哪些“鸡娃”妙招呢?

左宗棠

教育孩子,我是“专业”的

和现在的“海淀妈妈”一样,铁血半生的左宗棠也会因为孩子学习的事而焦虑。他曾对儿子说:“尔等读书无甚进境,气质毫未变化……夜间思及,辄不成眠。”

不同的是,左宗棠并不是“随大流”地“鸡娃”,而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这和他曾经做过职业教师的经历不无关系。

左宗棠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和“寒门逆袭”。他幼年家境贫寒,靠喝米汤长大;成年后参加了三次科举都没有考上,在长沙做了一段时间私塾先生,类似于现在的民办学校老师,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因此,在教育问题上,左宗棠可以称得上是“专业”的。

四十岁那年,左宗棠进入湖南幕府,开启他收失地、振颓政、救民生的“开挂”后半生。南征北战三十二年,左宗棠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像现在某些父亲一样,对子女教育放手不管,让夫人“丧偶式育儿”。相反,无论身在何处,左宗棠都通过家书时时关注子女的成长。

三十二年间,他一共写了160多封家书,总计15余万字,大到读书做人的道理,小到写字握笔的姿势,他都会在家书中详细指导。

在他的精心教育下,左家后代中没出一个纨绔子弟,还出了不少教授、学者、医生。搁现在,左宗棠也是个有资格分享育儿心得的优秀家长了。

古代也有“素质教育”?

无论古今,家长们都会要孩子努力读书,但话说回来,读书是为了什么呢?

古人会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现代人会说:“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但是,所谓的“学而优则仕”,左宗棠却不同意。

他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成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反复叮嘱儿孙淡泊名利,不要一味地去“卷”科举考试:

“只要读书明理,讲求做人及经世有用之学,便是好儿子,不在科名也。”“欲轰轰烈烈作一个有用之人,岂必定由科第?”

古代科举考场

无独有偶,郑板桥也曾经批评过一些读书人过于功利:“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

中国科举博物馆

现在一些家长仍有“读书是为了考试”的观念,不准小孩“浪费时间”读“杂书”。一百多年前,左宗棠却鼓励孩子多读“百工技艺”“医学”“农学”等“杂书”, “至吾儒读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

与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如学些务实的知识,把书本知识用到生活中。“务实学之君子必敦实行”,在他看来,每天昏昏碌碌埋头读书,做起实事来,如果连农夫都比不过,那和会说话的鹦鹉也没差。

“铁杆鹰派”,却不是“虎爸”

左宗棠在战场上作风强硬,克复陕甘、收复新疆,被称为是“清帝国最后的鹰派”,但对待子女,他爱教结合,严格又不失温情。

在我们传统的印象中,父亲往往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不善于表达爱,但“铁杆鹰派”左宗棠却常常表达他对子孙们的爱意和关心。

他会直接给大儿子说:“吾三十五岁始得尔,爱怜备至,望尔为成人。”对于孙子,他更是摆脱不了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隔辈亲”,关心和爱意跃然纸上,夸小孙孙的字“端秀可爱”,要赏他湖笔、徽墨、摆包。

他主张给孩子“减负”,让他们自由成长。他说:“年齿尚小,每日功课断不可多,能念两百字只念一百字,能写百字只令写五十字。起坐听其自由,不可太加拘束”。

他还反对“填鸭式教育”,认为强行灌输知识,不仅有害健康,还会扭曲性情。“苦读能伤气,久坐能伤血。小时拘束太严,大来纵肆,反多不可收拾。”

学习量力而行就好,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别说晚清,放在现代,仍算得上“先进”。

“鸡娃不如鸡自己”

正所谓“鸡娃不如鸡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言传身教,家长要求孩子们该做的事,自己得先做到。

左宗棠自己就是儿孙们的“活榜样”,他要求儿子们读书明理,做一个有用的“好人”, 他自己就是一个心怀天下的饱读之士。

在领兵打仗之前,左宗棠像诸葛亮那样,躬耕于湖南湘阴,在家长期研究兵法、农学、地理、水利,还亲自绘制了一份全国地图。“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这为他后来用兵作战、治国理政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要求儿子们生活朴素,他自己一生就是个吃苦耐劳、自甘淡泊的人。他虽身居高位,六十多岁还亲自深入苦寒的西北,和士兵同吃同住,在大风、大雪、风沙、严寒等恶劣环境下,不仅收复了西北大好河山,而且沿途修路、筑桥、种树,使荒凉的西北出现了“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新气象。

新疆夏塔古道,左宗棠从这里进入中亚地区

左公柳

左宗棠教育儿子们要乐善好施,他自己几十年如一日,也正是这么做的。他担任总督以后,年薪达到两万两白银,而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被用于资助亲友、助学兴教、赈荒救灾。

老友刘典去世后,他一次性就从自己的年薪中拿出六千两银子为好朋友办理丧事、抚恤家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现在不少家长常常焦虑,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或许,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诚然,左宗棠的教育观念也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比如,恪守传统道德,他大儿子曾经割肉为母亲治病,他竟然对这一行为赞许有加;只关心儿子教育,对女儿则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

但作为一名倥偬半生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没有缺位孩子的教育,言传身教,注重孩子的人格发展,爱而不溺,严而不苛。这对现在某些“鸡娃”父母一味追求孩子的才艺、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成人”的做法,或许有启发意义。

监制:夏宇

编辑:顾佳贇

制作:郭赛玲、史佳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