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保监局局长王俊寿:金融业开放并不必然增加风险,但必须有准备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上海银保监局局长王俊寿:金融业开放并不必然增加风险,但必须有准备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综合报道

12月9日,上海银保监局局长王俊寿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上海正进一步加快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供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制度供给,提升参与金融领域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推进金融业的规制、规则、标准等和国际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势更好地融合。

“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共同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探索既有中国特色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离岸开放规则和政策;我们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机构不断丰富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为境内外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投融资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我们将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机构,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机构的业务联动,协同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让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扩大到整个长三角地区;我们也将与有关部门一起积极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提升承保能力、服务水平和交易活跃度,增强我国保险业的全球影响力。相信这也必将吸引更多优质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落户上海、落户长三角,共同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为金融中心国际化能级的持续提升添砖加瓦。”王俊寿透露称。

据了解,当前上海外资银行和保险法人机构超过50家,外资省级分支机构超过100家,外资银行和保险代表处近80家,形成了中外资金融机构百舸争流的局面。

过去十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金融供给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显著的提升,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风险保障。王俊寿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金融高水平供给,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推进自身改革创新。

“我们将多措并举引导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上海战略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的融资支持规模,增加中长期贷款比重,围绕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的需要,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最大程度上延伸金融支持的范围和力度。我们将着力健全科技金融体系,在现行监管框架下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支持银行保险机构采用更加‘柔性’的做法,支持满足更多的‘硬核’科技企业及科研人员的金融需求,切实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我们将深化科技保险试验区建设,重点为以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风险保障体系和金融解决方案,让传统商业保险在科技领域有更大的用武之地。我们将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强化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供给,不断提升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也包括我们将大力支持各金融机构开展好养老金融服务,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将坚持金融向上和向善,推动完善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金融机构树立并推行节约、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为建设美丽家园提供更多的金融解决方案,切实践行金融服务为国为民。”王俊寿表示。

与此同时,王俊寿表示,上海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中外资金融机构聚集、资金汇集、创新活跃。一直以来,上海银保监局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与维护金融安全并重,补短板、增效能,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带领上海银行业保险业蹄疾步稳,有力保障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金融业开放并不意味着必然增加风险,但必须有防患未然的准备。”王俊寿表示,上海银保监局始将认真贯彻落实“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十六字监管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持续强化监管法治,完善权责一致、全面覆盖、统筹协调、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将积极优化监管手段方式方法,强化数据驱动型监管,提高监管链条的数智化水平,着力打造“智慧监管”的“上海模式”,使监管能力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相适应、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构建更为安全的开放体系,坚决维护好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将协同营造更公平、透明、开放的营商环境,鼓励中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在产品、业务、人才等方面合作互补、互惠共赢,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携手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之路,为中国式金融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