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资金缺口巨大,金融如何支持绿色转型?周小川、宣昌能这么说…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碳减排资金缺口巨大,金融如何支持绿色转型?周小川、宣昌能这么说…

凤凰网财经讯 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于2022年12月9-11日在上海召开,会议聚焦绿色金融、金融开放、资产管理、金融科技四大主题,凤凰网财经全程参与报道。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以绿色低碳为显著特征的经济社会转型,我国更是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正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成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这也成为本届外滩金融峰会的重点议题。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分别出席论坛,并对金融如何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表主旨演讲。

如何推动经济低碳转型

“我认为(低碳转型)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说清楚钱从哪里来?”

在本届外滩金融峰会和一个月前的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周小川都明确指出,推动碳减排,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目前资金的缺口也非常巨大,需要金融充分发挥作用。他表示,金融企业的关键作用是能否组织大量的资金用于未来的碳减排和净零排放经济发展。

周小川指出,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碳减排。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转型,设备更新、改造。同时,还需要在科研、科技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这些资金的缺口非常巨大。”

所以,如何解决资金来源就成为低碳转型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而金融机构对于碳减排作出的资金承诺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此,周小川认为,作出承诺的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是金融中介,“是用别人的钱来做投资、贷款,或发行金融理财产品。如果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并不是金融机构作出承诺就可以拿客户的钱去支持低碳转型。”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资金缺口?周小川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一是在全球碳市场之间实现可控连接,使发达国家的金融力量可以通过购买其他市场上的碳配额、碳抵免或碳信用来完成自身的减排任务,部分实现金融的融资转向;二是借鉴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对发展中国家的含碳产品征收边境调节税。“我一直主张,边境调节税应该返回到发展中国家碳市场,帮助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进行减排。”

金融如何更好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在全球碳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健全的情况下,难以通过单一的市场手段解决碳减排遇到的诸多问题。而且有人认为,碳排放问题本身就是市场机制失灵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支持低碳转型就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作为金融政策的制定部门和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将如何支持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在今日上午的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一道,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将绿色金融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推广应用到转型金融领域。

宣昌能指出,推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首先要注意处理好几组关系。“一是“破”与“立”的关系;二是自愿性与强制性的关系;三是标准制定和监管约束的关系。”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3060双碳目标之后,一直积极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同时,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但是,“我国受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制约,对化石能源依赖程度较高,个别地区在推动能源转型过程中,存在‘未立先破’的现象,未能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

对此,宣昌能指出,实现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标准制定和监管约束” “两只手”共同发力,二者缺一不可。而逐步由自愿走向强制,将是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金融机构应持续提高对绿色低碳经济活动的识别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避免简单机械的“去煤化”和“运动式”减碳,助力绿色低碳发展行稳致远。

宣昌能表示,推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是,充分结合中国实际,积极落实《G20转型金融框架》,加大金融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的力度和质效。“总结提炼《G20转型金融框架》中绿色金融的有效做法和有益模式并运用到转型金融领域,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是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的重要一环。一是要抓紧研制转型金融标准;二是强化气候类信息披露要求;三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四是强化转型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五是推动公正转型。”

“未来,要督促经济主体制定碳减排路线图,促进经济利益与节能降碳行为挂钩;在落实现有部门规章和金融行业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逐步拓展碳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范围。同时,要大力增加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支持具有明确低碳转型策略、内部治理完善的企业获得多种形式的融资。还应积极探索、及时推出财政、金融支持工具,不断扩大政策覆盖面,充分动员社会资金投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

最后,宣昌能提醒,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应更加关注就业目标,强化和完善就业统计和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转型压力较大地区、行业和人群的金融支持力度,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